2023年11月20日发布 | 797阅读

【精选编译】经桡“双微导管”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对吻动脉瘤-技术说明和文献综述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邵将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吴培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邵将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经桡“双微导管”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对吻动脉瘤-技术说明和文献综述》,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Yoshiki Hanaoka等研究者报告了一例经桡“双微导管”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stent assisted coiling,SAC)成功治疗的小宽颈对吻动脉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结果在线发表于2022年11月《World Neurosurger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Yamazaki D,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23;170:175-181. doi:10.1016/j.wneu.2022.11.018】



研究背景


对吻动脉瘤(kissing aneurysms)是一种不常见的颅内多发动脉瘤,其起源不同,但瘤壁部分粘连在一起。尽管血管内治疗是外科夹闭术的一种有用的替代方法,但迄今为止,对小型宽颈对吻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尚未进行充分的研究。在此,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Yoshiki Hanaoka等研究者报告了一例经桡“双微导管”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stent assisted coiling,SAC)成功治疗的小宽颈对吻动脉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结果在线发表于2022年11月《World Neurosurgery》上。



病例展示

一名64岁的女性被诊断为与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相关的小宽颈对吻动脉瘤(small wide-necked kissing aneurysms),使用“双微导管”技术对其进行SAC。经桡送入6F Simmons导引鞘(guiding sheath)至目标颈总动脉后,6F中间导管(intermediate catheter)送入颈内动脉岩段,以实现三重微导管操作和造影剂注射。将两个弹簧圈输送微导管(Headway-17及Headway Duo)分别置于(cannulate)每个动脉瘤瘤囊内,然后通过第三个支架输送微导管(SL-10)在动脉瘤颈部释放Neuroform Atlas支架。先行释放支架后,再应用弹簧圈分别栓塞动脉瘤,成功地实现了对吻动脉瘤的SAC治疗,保留了眼动脉。手术过程平稳。术后2年3个月随访的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再通迹象。


图1.术前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血管造影和三维旋转血管造影结果。


图2.术中血管造影,三维(3D)旋转血管造影、透视射线照相和对比剂增强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


图3.栓塞手术后2年3个月进行术后磁共振血管造影确定弹簧圈成功栓塞对吻动脉瘤。


表1.血管内治疗串联颅内囊状颈内动脉瘤报告病例摘要。


图4.通过6F中间导管(黑色箭头)(6F Cerulean DD6;Medikit,Tokyo,Japan)的三重微导管(Excelsior SL-10 [Stryker Neurovasical,Fremont,California,USA] ,Headway-17 [microVence-terumo,Aliso Viejo,California,USA] 和Headway Duo [microVence-terumo] 微导管)。



研究结论

与以往报道的方法相比,“双微导管”技术可以提供简单、省时的SAC。这项技术可以是一个有用的小宽颈对吻动脉瘤治疗选择。



关注对吻动脉瘤

颅内对吻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结局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邵将 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 校




吴培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