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发布 | 226阅读

X-Brain:昏迷唤醒西行记(五):意识障碍的重大挑战——自然转归与大数据

杨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本专栏将分享意识障碍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新兴技术以及临床实践中的经验与见闻。五期内容也就是眼见五个月过去了,对于昏迷唤醒的感受有了些新鲜清醒的认识,和纷纷扰扰的热闹相比,略显凌冽。希望能呈现学界对于意识障碍领域所做的方向思考和理论探讨,以期为国内读者们带来深入的学术洞见。  

 ——杨大猫


自然转归轨迹研究及大型国际昏迷患者数据库的建立

随着昏迷患者的存活率增加,我们逐渐意识到对于意识障碍患者长期康复轨迹的了解仍然存在不足。一些患者在康复中呈现显著的改善,这强调了对这一特殊人群长期康复轨迹更深入研究的迫切需求。

随着治疗技术本身的发展,究竟什么样的人群应该治疗,什么样的人群不应该治疗的关键问题反而日渐突显,医疗的本身也是一个自然转归过程的补充,而不是沉迷于在大量意识障碍患者的技术尝试,制造噱头和生产科研数据。

同时,在昏迷研究中,大型数据集的建立可以解决涉及医学、科学、技术、伦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

未来研究的关键问题

1.个体康复轨迹预测挑战: 在早期阶段,准确预测个体患者的康复轨迹和功能结果仍然是一个挑战。这需要深入了解病因学、神经生物学和康复过程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孤立的模型,显然表征性模型本身不能代表动态的变化过程。

2.环境因素和异质性: 长期康复轨迹的研究必须考虑患者的异质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需要将患者的个体特征、治疗方案和生活环境纳入综合考虑。我个人认为这将是意识障碍研究未来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最终的转归是意识内涵和环境因素的共同结果。

3.数据集有限: 目前,昏迷患者的大型数据集非常有限,而已有的资源主要集中在脑创伤或心脏骤停患者身上,而且关注的点完全不一样。我们需要扩大数据集范围,包括不同病因和病程的昏迷患者,排除偏见,建立这类疾病的整合性数据集。

未来研究的总体目标

研究人员的总体目标是全面了解昏迷患者在较长时间内的临床轨迹,包括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

1.长期康复轨迹研究

深入研究个体康复差异: 分析昏迷患者康复的生物学和神经机制,以更准确地预测个体的康复轨迹。需要综合前面讲过的疾病的表征与内涵。

环境因素调查: 探究环境因素对康复的影响,包括家庭支持、医疗团队配合以及更为复杂的临床和社会因素等。

国际合作推动目标实现: 通过积极的国际合作,制定计划对抗消极的治疗态度,创造治疗的条件,通过积极合作确保准确的诊断和改善结局预测。

2.建立大型国际昏迷患者数据库

数据集设计: 制定标准化的数据采集要素,确保不同国家和机构的数据可以进行有效比较。

实时数据输入: 开发实时数据输入系统,以持续追踪患者的临床信息。

自动化影像分析工具: 引入自动化工具,用于对患者的影像数据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分析。

远程计算和生物样本库: 建立远程计算系统,同时创建生物样本库,以支持相关生物学研究。

多方合作推动目标实现: 促进跨学科和国际间的合作,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可能的难度和挑战

确定植物人状态患者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康复的自然历史,鉴定有利和不良结果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制定临床预测因子,是真正理解该疾病的关键性挑战。研究昏迷患者的长期康复轨迹面临多种阻碍,包括早期生命终止决策、付款政策、医生知识差异等。

此外,成功建立的大型国际昏迷患者数据库将为未来的昏迷研究提供重要支持,促进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治疗。主要挑战包括数据整合、数据要素统一和长期数据采集基础设施的建立等等。


     任重且道远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