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惠教授(1932.11.18-2022.11.25),是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新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也是微创与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创建者之一,和我国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伽玛刀治疗领域的奠基人,有“中国伽玛刀之父”之称。曾任内蒙古军区总医院(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3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历任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派驻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以及海军总医院澳海伽玛刀研究治疗中心主任。
刘宗惠教授是我国微创与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开创者,也是在国内率先开展顽固性癫痫功能区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手术、脑立体定向技术在神经外科全方位推广与应用的神经外科专家。他一生致力于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工作,开创性地促进了伽玛刀在我国颅内疾病临床应用中的研究与推广,为我国颅内放射外科治疗作出了杰出贡献。
明势笃行,开拓争先。正值刘宗惠教授诞辰91周年/逝世1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此文,感悟刘宗惠教授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诠释一名医者对科研和卫生健康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激励后人追随先辈足迹,汲取榜样力量,传承医者风范。

生死一线,“天选”神外人
1948年11月,刘宗惠教授以16岁之龄参军,同年就读于西安的西北人民医学院(全称“西北军区人民医学院”,1951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1954年第五军医大学并入,2017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为军医0期学员,1952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就投身战斗,参加了西北剿匪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剿匪战斗中,刘宗惠教授在和两位战友骑马行进时,遭遇土匪黑枪袭击,他因居中骑行,侥幸存活,而在他前后骑行的战友就此牺牲;抗美援朝中,刘宗惠教授深入战斗腹地,直接渡江到鸭绿江对岸参与了野战救护,也因此,刘宗惠教授的医学职业生涯之始,就围绕着野战外科、普通外科、骨科开展相关临床工作。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刘宗惠教授随军进驻内蒙古呼和浩特,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3医院(曾用名“华北军区后勤部呼和浩特陆军医院”,1965~1970年改编为内蒙古军区总医院,后恢复原称)任职。1958年,解放军总医院全军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段国升教授多次举办神经外科培训班,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了许多专业人才,刘宗惠教授就是其中之一。1962年,刘宗惠教授转入神经外科,并逐步成长为内蒙古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
一切都在欣欣向荣,意外突然发生了。十年浩荡时期,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刘宗惠教授一度被判处死刑,后恰逢十年浩劫结束,刘宗惠教授有幸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才有了后期我国神经外科蓬勃发展的一股强动力。
近天命之年入京,在中国神经外科界大放光芒
1978年以前,海军总医院(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派驻第六医学中心”)尚未单独设立神经外科,当时只有严家灵教授、康桂泉教授、李士月教授3名医师在外科系统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工作。1979年起,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先后调入一批专业干部,刘宗惠教授经段国升教授推荐,被海军总医院引进入京。1981年,刘宗惠教授即成为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1985年起,刘教授在诊治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立体定向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及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立体定向仪的研制)、高血压脑出血定向清除、颅内肿瘤立体定向内放射治疗、微电极及内窥镜在功能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等。
1982年~
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从1982年至1990年,采用CT导向脑立体定向、整骨瓣或骨窗开颅、钻孔引流方法清除高血压脑出血79例。其中,48例采用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方法,获得较满意手术效果。对此,刘宗惠教授等研究者认为,严格选择适应证,尽快采用超早期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1985年起~
1986年~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引进了CT引导的Leksell立体定向仪,标志着现代立体定向仪向手术发展的新起点。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在刘宗惠教授的引领下,也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单位,并在首批引进国外脑立体定向仪的基础上,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大量脑立体定向手术,且和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将进口定向仪进行了国产化生产,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举措,不仅提高了中国神经外科的治疗水平,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为中国的放射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选择,如拓宽了神经外科的治疗手段,先后促成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开展立体定向同位素内放射治疗技术、立体定向活检技术等项目,也为举办全国培训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1987年~
刘宗惠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立体定向脑内病变活检系列研究,他革新了立体定向穿刺活检针,极大降低了脑活检的出血率和死亡率,90年代中期即开展立体定向脑内病变活检数千例。截止至2013年,该技术仍使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成为北京疑难神经疾病的首选活检单位,可治疗神经影像学技术CT、核磁共振等难以诊断的脑内疑难复杂病变,如脑脱髓鞘、脑胶质瘤、脑寄生虫等病。1996年,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
1989年~
1989年,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成为第二军医大学(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据不完全统计,刘宗惠教授自1989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0余人,为中国的神经外科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他的学生中,有许多已经成为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骨干力量,有些已先后成为多家著名医院的学术带头人,他们在全国各地的医院和科研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
1990年~
为治疗药物难以控制的癫痫以及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癫痫,刘宗惠教授等开展了癫痫的外科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和探索,手术术式也由1985年开展的一种发展至六种。1990年起,刘宗惠教授等在国内首先进行了顽固性癫痫功能区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手术的动物实验研究,在实验取得成功后随即将此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脑主要功能区顽固性癫痫,使癫痫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得到提高。多软膜下横切术也成为当时治疗脑主要功能区顽固性癫痫较好的手术方法,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也一跃成为国内较早开展此类手术,且治疗效果好和方法多的单位。2000年,此项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遥控作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技术是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发展的亮点,这一创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拓宽了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思路,打破了神经外科的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模式,使立体定向手术技术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92年,总后勤部批准成立全军神经外科中心,刘宗惠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同年,刘宗惠教授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11月,刘宗惠教授组建了海军总医院澳海伽玛刀研治中心并兼任该中心主任之职。在此之前,他与国内的医疗设备制造商合作,共同研发和生产了国产第一代旋转式伽玛刀设备,并排除万难将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伽玛刀引进澳海伽玛刀研究治疗中心,并将该设备应用于国内临床治疗颅脑疾病,8年间治愈病例近3万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其在伽玛刀研究领域进行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国产伽玛刀在颅内疾病临床中的应用与推广。此技术2012年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此外,刘宗惠教授还成功研制高精度脑立体定向仪及术中冲、吸用双极电凝镊等设备,这些设备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0年,刘宗惠教授领衔主持召开了亚洲第四届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该会议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神经外科会议之一,旨在推动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和交流,为相关领域的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和交流平台。除亚洲第四届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学术会议外,刘宗惠教授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积极推动中国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和国际交流,为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争取了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合作机会。
古稀之年,著书立说,笔耕不辍

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神经外科医学部主任张剑宁教授
发至本刊的文末寄语

刘宗惠教授是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的开创者。1984年调入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后,带领神经外科走上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在硬件设施方面,首先独立建科,随后建了北京首个立体定向手术室,五年后成为海军功能神经外科中心,1992年,经过三年的努力,挂牌成为“全军神经外科中心”,成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与第二军医大学、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解放军总医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了飞跃。在内涵建设方面,首先承担海军后勤部课题“大脑皮层软膜下横切术治疗局灶性癫痫的实验及临床应用”,发明的软脑膜横切刀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又分别在1996年和1998年成立了伽玛刀治疗中心和微电极治疗中心,开展伽玛刀治疗脑部疾患与帕金森病的微电极治疗。2000年,科室获批成立海军神经疾病研究所,新增了机器人手术基地、神经分子生物室、细胞培养室,获批成为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刘宗惠教授带领团队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稳步推进,追求卓越,经过近20年的开拓发展,在立体定向技术神经外科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内外同行内独树一帜,科室也成为国内专业领域规模领先、学术先进的重点单位。脉络清晰的奋斗历程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刘老从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在差点失去生命的情况下,依然矢志不移,锐意进取,最终把原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建成国内知名单位,惠及后人。2003年刘宗惠教授光荣退休,退休后的刘老仍然工作在一线,出特需门诊,参与伽玛刀治疗等,为科室的发展呕心沥血,令人感动。
岁月流转,时代更迭,科室发展日新月异,2011年,在“866”医院船实施了遥控机器人模拟手术,开创了远海遥操作神经外科手术历史,提升了我军海上救治能力。承担国家863课题、 军队后勤科研计划课题、 全军后勤科研项目以及一系列的基础研究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室于2014年成为军队医院研究型学科建设示范单位,2015年成为国家首批临床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6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并成立中国医促会神经损伤学分会,成为首届主委单位。随着新时代强国强军战略对军队后勤保障力量需求的变革,2018年11月,原海军总医院正式转隶到联勤保障部队,更名为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至此,科室无论在建制规模方面还是内涵建设方面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打开了新的历史篇章。2020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推进学部制改革,经组织研究决定,任命我为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主任,学部设在解放军总医院一中心,本部设六个病区,同时向第三、四、五、六、七、八医学中心派出六个常驻科室(简称派驻科室)。原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成为神经外科医学部派驻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在开启个人履历新征程的同时,也为六中心神经外科的发展增添了助力。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科室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绩,也走上了越来越大的平台,我想后辈们的不懈追求跟刘宗惠教授的奋斗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刘老若能看到现在的情景应该也会很欣慰。

张剑宁 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主任
专业技术少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优秀专业技术干部一类津贴
先后任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神经外科讲师、主治医师(1993年),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5年),教授、主任医师(2000年),科室副主任(2006年),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院院长(2011年)
现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战创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兼颅脑创伤学组组长。担任《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中华神经创伤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立体定向及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Neurosurgery中文版》、《转化医学》等10余种期刊编委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7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陕西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荣获2014年度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学术奖。2020年被评为“白求恩式好医生”。2022年获全国“人民名医.卓越建树”奖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对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发生机制与治疗、颅脑海战伤救治、脑胶质瘤分子机制与治疗等进行了较深入探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全军后勤科研重大项目、全军后勤科研重点项目、工信部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重点专项、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子课题等科研课题20余项,研究经费3800多万元
采用显微外科、神经导航等微侵袭手术治疗脑干肿瘤、颅颈区畸形、海绵窦内肿瘤、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底肿瘤及脊髓内肿瘤等疑难复杂疾病效果良好。成功手术治疗巨头儿脑积水、头部巨大肿瘤等疑难复杂病例,先后被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健康之路》、《人民的军医》及北京电视台《京城名医》等栏目作了专题报道,多家地方新闻媒体也纷纷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参考资料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