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患者男性,36岁,头痛进行性加重伴偶发饮水呛咳1月余。
PE:洼田饮水实验 2级。

高分辨率MRI-双侧V4段夹层AN,血管壁均明显强化。

右侧椎动脉

左侧椎动脉
术前DSA(2022-10)

右侧ICA
左侧ICA


术前DSA(2022-10)

· 远端血管直径 2.9mm
· 近端血管直径 4.1mm
· 夹层长度约12.3mm

· 右侧V4段长节段夹层动脉瘤,PICA自瘤体残腔顶端发出
· 治疗难点:PICA的保留
· 单纯FD植入:由于PICA血流的存在,效果可能不佳
BOT评估(强阳性)
Hyperglide (4X15mm)
术前DSA评估

· 双侧椎动脉影像融合,提示双侧PICA远端毗邻
· 紫色为右侧PICA 红色为左侧PICA
术前讨论
治疗策略分析
1. 主要治疗手段为血管内介入-双侧V4段夹层动脉瘤分期行血管内重建术(FD)
2. 介入治疗前应重建右侧PICA血流,两个选项:
· 双侧PICA远端搭桥,技术上容易实现,但由于左侧V4段夹层亦累及PICA起始部,予以排除
· 右侧枕动脉--右侧PICA扁桃体延髓段颅内外血管重建
3. OA-PICA搭桥后,会导致R-V4段夹层AN血流动力学改变,条件允许后尽快启动血管内治疗
OA-PICA bypass
4. 血管内治疗方案:FD+coils疏松填塞
· 瘤颈宽,且流入道与流出道成角大,FD释放后可能因无支撑而又短缩、移位风险
· AN近期产生压迫症状或高分MRI提示瘤壁明显强化---预示AN破裂风险高
5. 研究表明单纯FD置入动脉瘤体积减少或消失的概率为96%,FD结合Coils动脉瘤体积减少或消失的比例仅为26%,对于体积巨大或已经有占位效应者,填塞Coils需谨慎
*【点击查看】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0,36(5):433-444.
手术步骤
治疗过程分三步走:
I. 复合手术下右侧OA-PICA 颅内外血管重建术
II.开颅手术1周后予以药物准备,尽快行R-V4段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FD+coils)
III.三个月后复查全脑DSA,评估R-V4-AN治疗情况,并决定是否即刻行L-V4-AN血管内治疗(单纯FD置入)
治疗过程
Step I:OA-PICA搭桥
右侧枕外侧入路
分离枕动脉备用、骨窗成形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搭桥术后即刻复查造影
桥血管通畅

· PICA不再显影;瘤腔内血液明显滞留(有喜有忧)
Step II:R-V4-AN血管内治疗 (开颅术后第10天)
双侧TRA入路-2根5F-中间导管分别进入双侧V4段

右侧VA路径:FD微导管到位;左侧VA路径:弹簧圈导管进入瘤腔内备用

FD(4X45)

Coils稀松填塞,避免占位效应加重

最终影像


FD释放的关键点在于,远端精准锚定右侧椎-基底动脉汇合部下方,两个原因:
I. 避免对左侧椎动脉血流造成阻断
II. 为III期左侧椎动脉夹层AN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保留一根通路
术后3m MRI复查(2023-01)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3m DSA复查(2023-01)
R-VA夹层AN基本修复

L-VA夹层AN未见明显变化
夹层动脉瘤累及PICA起始部,患者相对比较年轻
Step III:L-V4夹层AN 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
载瘤动脉远近端直径差距大(远端2.1mm,近端4.9mm),遂采用FD套叠技术,2枚FD分别为3.0X25和4.5X25
术后9m DSA随访(2023.07)

R-VA

L-VA

术后MRI随访-患者头痛与饮水呛咳症状基本缓解
2022-10
2023-01
2023-07
总结
// 专家简介//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