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发布 | 192阅读

高原脑血管病,有哪些危险因素?

刘锐

东部战区总医院

达人收藏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第91病区


 


高原脑血管病除具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常见危险因素外,还有高原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管损伤和异常气候等特殊因素,引起人体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促进或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


高原高血压、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青海高原调查显示,高原血压异常发病率为40%~50%,脑血管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为脑出血83.4%、脑梗死60.8%、蛛网膜下腔出血48.7%、脑栓塞17.6%。另有资料显示,世居的高原藏族高血压患病率是平原居民的4倍,对383例世居高原藏族成人尸检结果则证实,脑动脉粥样硬化占40.4%,生前有高血压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达93.3%,而且,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年龄较早。


高原心脏病是高原地区的特发病,占各类心脏病的15%。据报道,高原脑血管病患者中合并心脏病占12.3%。高原地区心脏病合并的脑血管病主要为脑栓塞,其次是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较少。若同时罹患高原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则一般预后较差。


血液流变学异常是高原脑血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青海高原研究发现,长期居住在低氧环境的人群凝血系统有内源及外源性凝血机制障碍,表现为复钙时间及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溶酶原降低。西藏高原研究显示,在高原缺氧状态下,人体凝血系统激活,红细胞增生,由于红细胞增生,血液黏滞度增加,内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低氧使血液中红细胞生成过多,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血细胞比容增高,形成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学具有“浓、黏、凝、聚”的特点,血液中有形成分易于附着在损伤的血管内皮上形成血栓,也可直接影响脑微循环的有效灌注量与氧的运输,进而诱发脑血管病。


血管内皮细胞低氧性损伤是高原脑血管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高原低氧引起合成和分泌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内皮素-1等血管活性物质改变,导致血管紧张性、抗血栓、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血管壁炎症反应等功能紊乱,促使血小板、红细胞、单核细胞等黏附于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研究证实,慢性高原病患者与正常人比较,血浆分泌的缩舒血管因子的功能失衡,表现为缩血管功能上调,舒血管功能下调,很容易导致脑血管附壁血栓形成。


高原异常气候表现为辐射强、蒸发快、干燥等特点,与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体进入高原后,经呼吸道和皮肤丢失水分增多,有报道显示健康人在海平面时血浆容量为40.4 ml/kg,进入海拔35 004 m高原第2天时减少到33.7 ml/kg,第12天时进一步减少到37 ml/kg,引起血浆黏度增高,易导致脑动脉血栓形成。


从高原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来看,每年12月开始增加,第二年3、4月达高峰,可能与此时气温回升,气压相对低,人体的顺应性及调节功能容易紊乱,促使脑血管病发生有关。高原低氧还可导致脑血管壁缺氧性损害。由于缺氧节段性损害颅内小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水肿,无氧酵解又产生酸中毒,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麻痹,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紊乱而产生充血和过度灌流,在此情况下血液易于向血管外渗,引起广泛的点状出血。急性高原脑出血死亡病例的尸检发现,大脑表面、白质、小脑、脑桥、延髓等处均有广泛点状出血,说明脑内微细血管缺氧性损害可致出血]。


慢性高原病患者,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及高原高血压,因脑循环阻力增加,血流与血管壁阻力增大,脑循环压力也增大,在血管壁损害较重的血管段易因压力增高而破裂出血,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黏度增高时,血流缓慢,促使血小板黏附于受损的血管内膜上,触发释放各种凝血因子,致脑血栓形成。


高原脑水肿引起的脑循环紊乱在脑血栓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脑组织耗氧量较大,但几乎无氧和葡萄糖的储备,一旦血液供应受阻,会迅速引起脑功能紊乱及脑细胞损伤,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