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发布 | 1298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通桥·蛟龙出海】蛟龙出海合从容,玉铛归去九天空——大脑中动脉M2段取栓一例

丁轶

湖北航天医院

叶方斌

湖北航天医院

方迪迪

湖北航天医院





病例展播







病例信息



患者:女性,84岁。





主诉:突发言语含糊,左侧肢体无力1小时余。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病史,血压最高达200+/100+ mmHg,口服药物不详;有心房颤动病史,未规律口服抗凝药物;有腔隙性脑梗死病史;无神经功能缺损病史。




查体:BP 161/81mmHg,心率 110次/分,房颤律。神经科查体:神清,言语不清,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2.5mm,光敏,双眼向右侧不完全凝视,左侧上肢肌力1级,下肢肌力2-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病理征阳性。入院前mRS评分0分,入院NIHSS评分13分,ASPECT评分9分。





术前影像



急诊头颅CT。


急诊头颅CTA。


急诊头颅CTP。



入院诊断




 术前诊断


急性脑梗死。定位: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定性:血管性、缺血性;TOAST分型:心源性。



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 。



心房颤动。





 治疗流程

启动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




器械材料准备

8F血管短鞘

6F血管长鞘

0.014”微导丝

0.021”微导管

6F 115cm 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

4*20mm 通桥蛟龙®取栓支架

负压:50ml注射器

血管缝合器






治疗过程

考虑患者年龄较大,以6F长鞘建立通路,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送至右侧颈内动脉C4段,微导丝引导微导管通过闭塞段。


支架释放。


支架释放后,造影可见M2上干近分叉处血栓影。


复查造影,见右侧大脑中动脉再通,mTICI分级3级,结束手术。







术后情况




 术后影像

术后次日复查头CT。


术后第二日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言语清晰,问答准确,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2.5mm,光敏,双眼无凝视,左上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5-级,左侧病理征阳性。NIHSS评分:1分。





 患者术后管理


予以患者口服抗凝药物及他汀类药物治疗;



并予以患者促进侧枝再生及清除氧自由基等对症治疗;



患者经治疗10天后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病例小结





对于远端血管闭塞的患者治疗需采取个体化手术策略,往往因为远端血管直径更细、路径更迂曲,导致治疗更困难,开通时间更久。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支撑稳定的通路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使用血管长鞘,对于患者良好预后能提供巨大的帮助。


使用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建立了稳定可靠的通路,作为国产优秀的中间导管代表,具有以下特点:1. 优异的通过性,对于远端小血管闭塞,能够更接近病变位置。2. 优异的支撑性,为后续治疗器械的输送提供了可靠且稳定的通路。


使用4*20mm 通桥蛟龙®取栓支架,对于远端中等血管闭塞患者,通过支架结合抽吸,大大减少了患者出血的风险。通桥蛟龙®取栓支架独有的S型侧边螺旋上升结构可以更好的捕获血栓,提高了取栓的安全性和手术效率,为本次患者的再通提供了大力帮助。











术者简介





null

丁轶  

湖北航天医院

  • 湖北航天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理事 

  •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第一届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第一届卒中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专业委员会委员

  • 武汉医学会神经学分会神经介入组委员

  • 武汉市市医学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 孝感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图片1.png

叶方斌  

湖北航天医院

  • 湖北航天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理事 

  •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第一届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第一届卒中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专业委员会委员



微信图片_20231107133300.jpg

方迪迪  

湖北航天医院

  • 湖北航天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医学硕士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作线上专业交流

本内容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非通桥医疗推广产品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