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9日发布 | 330阅读

[病例分享]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佳言加语

ᅟᅠ

达人收藏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佳言加语

患者男,67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9小时入院。既往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病史。查体:嗜睡,构音障碍,双眼向右凝视,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侧肢体肌力1级,双侧Babinski征阳性。NIHSS评分=19分(意识水平1+提问2+指令2+凝视2+面瘫2+左上4+左下4+构音2)。

完善MRI,考虑血管定位于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可能性大(前交通动脉开放,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病机制为心源性栓塞。

分析:如上梗死病灶同时累及同侧颈内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发生率约为所有脑梗死的1.5%,常常被解释为心源性脑栓塞,但研究表明可能的机制远非心源性脑栓塞一种,包括各种颈内动脉至大脑后动脉的潜在变异通路,如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潜在性后交通动脉、永久性三叉动脉等,以及颈内动脉闭塞或夹层等。有的文献表明同侧颈内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同时受累的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伴有颈内动脉粥样硬化。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PCA)为Willis环的一种常见变异(发生率约为10%),是指大脑后动脉的血液供应完全或绝大部分来自同侧颈内动脉。可按其结构不同分为完全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没有P1段,直接由后交通动脉延续而来)和部分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存在,但P1段管径要小于与其相连的后交通动脉管径,大脑后动脉P2段主要由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对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影像学诊断,DSA是诊断的金标准,颅脑CTA及MRA均是很好的诊断工具,TCD对诊断也有帮助。


【分析部分选自《脑血管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实例图示》】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A图蓝色箭头为完全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PCA的P1段缺如。

左侧为部分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PCA的P1段--白色箭头较后交通动脉小。近P1段红色箭头处可见开窗。

B图白色箭头为双侧完全型胚胎型PCA,合并双侧P1段缺如和基底动脉发育不良。

双侧PCA起源于双侧的颈内动脉,完全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