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吸收材料可有效地解决目前颅内动脉瘤所面临的众多痛点;可吸收材料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又一前沿方向...
本期为大家特别分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建民教授团队 周宇教授的精彩会议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本文来源于会议,为方便读者阅读,仅做简要整理
*文末附讲课视频,完整学习请以视频为主

会议内容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历经近二十年快速发展
· 技术器具不断进步
· 临床证据不断积累
血管内治疗的发展历程
疾病认识推动理念改变
目前为止有三大主要器械:弹簧圈,颅内支架,血流导向装置,对应以下三大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理念/技术
FD适应症的扩展
动脉瘤治疗面临的问题
解决方法
可吸收材料
将可吸收材料应用于到介入治疗中,将会大大降低迟发血栓、远端分支的狭窄闭塞等风险。
可吸收材料的历史
1960-1970年代 早期实验
· 主要研究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生物可吸收材料的潜力
· 主要集中在动物实验中,用于评估可吸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
1980-1990年代 材料的开发
· 主要研究用于血管支架和其他血管内装置的可吸收材料
· 1988年,Stack等人研发出第一个商业化的可吸收支架:左旋聚乳酸(PLLA)支架
· 90年代末,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等其他材料,也开始被用于支架的制造
2000年代 新材料的出现
· 镁金属被广泛研究,成为热门的可吸收材料
· 研究人员不断改进材料和制造技术,以提高镁金属支架的性能和稳定性
2010年代 材料与技术的商业化
· 新型可降解材料被不断制造出来,如聚碳酸酯-聚乳酸、可降解铁合金和锌合金等
· 可降解支架进入了商业化阶段,并获得批准,如全球上市的第一款可吸收聚合物支架--Absorb支架;第一个商业化的可降解镁金属支架:Magmaris 支架
2020年代至今 持续创新
· 利用材料之间分子的特性创造新型可降解材料,比如在金属材料中加入稀土元素,能更好的提高材料的稳固性。
· 继续改进材料、设计和制造技术,以进一步提高可吸收支架的性能和适应性。
聚合物材料使用的缺点
1. 多聚乳酸等聚合物支撑力不足;
· 为了增加支撑力势必会增加支架的厚度
· 支架容易回缩,限制了其在小血管、钙化病变、弥漫性病变、高度迂曲病变、分叉病变和左主干病变的临床应用
· 存在贴壁不良的问题
2. 可视性较差,没有明确的标记物,定位困难;
3. 支架的保存和运输要求比较严格,需要保存在不高于10ºC的冷藏状态下,且保质期较短;
4. 目前的价格昂贵,因此强烈推荐生命周期长(<60岁)、获益更多更长的患者使用。
心脏可吸收支架的发展
镁基支架:人体基本营养元素,安全性高,降解速度快(数天),强度中等,优于生物材料
铁基支架:人体基本营养元素,安全性高,降解速度慢(数年),强度最大,MR兼容性?
神经介入可吸收材料
可吸收材料血流导向装置

思考
1.
· 什么样的支架构造最合适,BRFD,Metal+BRFD?
· 多长的降解周期最合适,3m,6m,1y?
· 瘤颈部和着陆区支架降解速度是否一样?
动脉瘤治疗中的可降解材料 ——弹簧圈
从另一治疗方向——弹簧圈出发着手改进,或可降低占位效应、金属伪影等问题
Nufairy弹簧圈研发历程
弹簧圈构造及设计

动物试验
试验目的
评估与试验用栓塞弹簧圈操作性能、安全性和有效性
试验评价内容
试验结果
· 90天和180天随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动脉瘤闭塞率无统计学差异
· 术后14天三组别均显示动脉瘤瘤腔信号混杂,增强后动脉瘤瘤壁明显强化,提示瘤壁存在炎症反应;周围软组织信号混杂,增强后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提示周围软组织水肿明显。
· 术后14天结果提示动脉瘤瘤壁的炎症及周围软组织的水肿主要由动脉瘤模型所致
· 结果表明,试验组弹簧圈植入后14天安全性与对照组相当
试验组与对照组呈相似的MRI影像学表现
· 90/180天MRI随访横向比较结果表明:
a.两组MRI均显示动脉瘤瘤腔信号较为均匀,增强后动脉瘤瘤壁未见明显强化,提示瘤壁炎症反应已消退;
b.周围软组织信号均匀,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提示周围软组织水肿已消退,为弹簧圈植入后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动脉瘤体和瘤颈区病理评价结果:
· 试验组瘤颈口被不同厚度新生内膜完全覆盖;瘤体被胶原化结缔组织填充,瘤体纤维组织见整个区域内大量胶原蛋白蓄积,弹簧圈瘤质体收缩极小,与对照组呈相似的病理变化,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栓塞弹簧圈安全有效性良好
体内降解研究
· 体内降解研究表明,植入后90天出现分子量降低29.48%,质量损失9.34%,PLGA分子量变化较质量变化更为显著,病理切片上显示仍可见栓塞弹簧圈PLGA螺旋轮廓,材料未见明显降解;
· 植入后180天出现分子量降低95.04%,质量损失85.02%,PLGA分子量和质量损失较90天组都出现显著降低,病理切片显示栓塞弹簧圈PLGA螺旋结构崩塌;
· 植入后270天,分子量降低98.59%,质量损失90.87%,材料降解接近尾声。
动脉瘤体病理结果
· 5倍镜视野下,3M组试验圈弹簧圈螺旋结构基本完整,6M组试验圈弹簧圈螺旋结构崩塌
弹簧圈性能

FIM临床试验
总结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