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发布 | 800阅读

【精选编译】Tmax错配比用于识别血管内治疗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的大血管闭塞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邵将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易婷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本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邵将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Tmax错配比用于识别血管内治疗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的大血管闭塞》,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日本大阪国家脑心血管中心脑血管医学科Takeshi Yoshimoto等的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前,组织残余功能的最大时间(Tmax)错配比可以预测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相关大血管闭塞(LVO),结果在线发表于2023年7月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Yoshimoto T, et al. J Am Heart Assoc. 2023;12(14):e029899. doi:10.1161/JAHA.123.029899】



研究背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相关大血管闭塞(LVO)在亚洲人群中尤其常见。在东亚,因LVO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病例且能接受EVT治疗约15%至35%的病因是ICAS。此外,据报道,与栓塞性LVO相比,急性前循环ICAS相关的LVO的成功再通率较低穿刺至再通时间较长,临床结局较差。既往研究表明,因为狭窄段含有不稳定破裂的斑块,血栓切除术会加重内皮损伤和血小板聚集,因此前循环ICAS性LVO患者在EVT术后易发生闭塞。此外,约15%的东亚AIS患者是有明确栓塞来源的疾病,如心房颤动,可导致ICAS的血管闭塞。因此,在EVT前识别是否有栓塞来源的ICAS相关LVO对于选择合适的EVT策略至关重要。然而,EVT之前利用基线信息识别ICAS相关的LVO是有挑战性的。灌注加权成像(PWI)可能是一种有助于识别前循环LVO引起的AIS患者脑组织灌注不足和侧支血流的工具。与未接受PWI的患者相比,在EVT治疗之前接受PWI的患者在早期和晚期的时间窗口内的功能预后更好。既往研究表明,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之间的不匹配与梗死扩大有关。已经有使用多重时间-最大组织残余功能(Tmax)不匹配比率来评估PWI的了,包括低灌注强度比率(HIR),这可以很容易地预测侧支血流和梗死生长的速率。然而,哪个Tmax错配比率有助于识别患有急性前循环ICAS相关LVO的患者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阐明在EVT前预测前循环ICAS相关LVO最有用的Tmax错配比分布,日本大阪国家脑心血管中心脑血管医学科Takeshi Yoshimoto等的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前,组织残余功能的最大时间(Tmax)错配比可以预测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相关大血管闭塞(LVO),结果在线发表于2023年7月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杂志上。



研究方法

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颅内前循环LVO血管内治疗前接受灌注加权成像,分为ICAS相关LVO患者和栓塞性LVO患者。Tmax比值>10s/>8s、>10s/>6s、>10s/>4s、>8s/>6s、>4s和>6s/>4s定义为Tmax错配比。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确定ICAS相关的LVO,并且计算出每个Tmax错配比增加0.1的调整比值比(aOR)和95%CI。以栓塞性LVO为参考,对有或无栓塞源的ICAS相关LVO进行了类似的分析。



研究结果

共有578个AIS且接受EVT治疗的患者,排除原因如下:8个是因脑动脉夹层的LVO,21个是EVT术中未获得再通或者随访MRA无法确认有残余狭窄,336个患者缺乏PWI,研究流程图见图1。在213例患者中(90例女性[42.0%];中位年龄为79岁),39例(18.3%)是ICAS相关LVO。2组基线资料见表1,与栓塞性LVO对比,ICAS相关的LVO的NIHSS评分更低(10 vs 17,p<0.001),房颤比例更低(20.5% vs 65.5%,p<0.001),穿刺至成功再通的中位数时间更长(62min vs 39min,p<0.001),取栓中位次数更多(2 vs 1,p<0.001),然而最终 eTICI 2c/3再通率、90天的mRS评分,症状性出血(sICH)率2组间是差不多。与栓塞性患者相比,ICAS性LVO的Tmax>10s的平均中位容量更低(27ml vs 57ml,p<0.001),Tmax >10s/>8s(0.48 vs 0.70;P<0.01)更低,Tmax>10s/>6s(HIR)(0.17 vs 0.46,P<0.01),Tmax>10s/>4s(0.12 vs 0.47,P<0.01),Tmax>8s/>6s(0.44 vs 0.69, P<0.01)。与栓塞性的LVO相比,ICAS相关的LVO,极佳的组织水平代偿(HIR≤0.2)比例更高(56.4% vs 12.1%;aOR [95% CI],7.79 [2.94–20.66];P<0.01),良好的组织水平代偿(HIR≤0.4)比例更高(74.4% vs 37.4%;aOR[95%CI],5.21 [1.86–14.61],P<0.01),2组间的Tmax>8s,>6s,>4s无明显区别,见表2。与栓塞性LVO相比,二元回归分析提示ICA性LVO的Tmax>10s/>8s(每增加0.1的aOR,0.61,95%CI[0.49–0.77],P<0.001),Tmax>10s/>6s(每增加0.1的aOR,0.56,95%CI[0.43– 0.73],P<0.001),Tmax >10s/>4s(每增加0.1的aOR,0.62,95%CI[0.44–0.87];P=0.006), Tmax>8s/>6s(每增加0.1的aOR,0.68,95%CI[0.55–0.83];P<0.001),见表3和图2。二组间的相对的CBF,CBV,CBV指数是无明显差别。多元回归分析提示与栓塞性LVO相比,ICAS性LVO(每增加0.1的aOR, 0.60,95%CI[0.42–0.85],P=0.004)和有栓子来源的ICAS性LVO(每增加0.1的aOR,0.68,95%CI[0.38–0.79],P<0.001),见图3。ICAS性LVO接受EVT的典型病例见图4。有栓子来源的ICAS性接受EVT的典型病例见图5。


图1.研究流程图


表1.ICAS相关LVO和栓塞性LVO患者基线特征


表2.LVO伴ICAS患者和LVO不伴ICAS的患者的Tmax谱和Tmax错配率


表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PWI特征与ICAS相关LVO之间的相关性


图2.用于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大血管闭塞的关于体积和时间-组织残余功能最大值(Tmax)错配比的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图3.用于预测有或无栓塞源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相关大血管闭塞(LVO)关于体积和时间-组织残余功能最大值(Tmax)错配比的多项逻辑回归分析


图4.接受血管内治疗(EVT)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相关大血管闭塞的代表性病例


68岁女性患者近端无明显的栓塞来源,突发左侧偏瘫(NIHSS 6分),术后诊断ICAS。A.非增强CT提示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基底节脑梗死。B.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C.基线CTP提示Tmax>10s 4ml,Tmax>8s 18ml,Tmax>6s 46ml,Tmax >4s 123ml,低灌注密度比例(HIR)0.1。D.发病第2天出现神经功能恶化,NIHSS 23分。E.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动脉早期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F和G.右侧颈内动脉造影晚期提示脑膜支代偿良好(正、侧位)。H.EVT治疗后成功再通,3D-DSA提示机械取栓后残留重度狭窄。


图5. 接受血管内治疗(EVT)栓塞源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相关大血管闭塞的代表性病例


一个88岁的女性患者有房颤病史,突发左侧偏瘫,NIHSS 11分,术后诊断有栓塞来源的ICAS。A.非增强CT示无急性病灶。B.CTA示右侧颈内动脉ICA闭塞。C.基线CTP示提示Tmax>10s 28ml,Tmax>8s 72ml,Tmax>6s 183ml,Tmax>4s 509ml,低灌注密度比例(HIR)0.15。D.右侧ICA造影动脉早期示ICA颅内段闭塞。E和F.右侧ICA造影动脉晚期示脑膜支代偿良好(正位和侧位)。G.右侧ICA造影晚期示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大脑中动脉M1段残留重度狭窄。H.3D DSA提示机械取栓后造影残留重度狭窄。



研究结论

与其他Tmax相比,Tmax>10s/>6s的错配比是有或无栓塞源的ICAS相关LVO的最佳预测指标。



关注ICAS-LVO

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或两者兼而有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闭塞血管内治疗后的补救操作和再灌注治疗策略


ICAS-LVO一线治疗方案——支架取栓即刻再灌注率更高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的直接支架植入术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邵将 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 校




易婷玉 教授

福建漳州市医院

终 审




洪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