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8日发布 | 596阅读

【学术报告整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认知功能障碍—重视脑白质损害的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晓川教授分享

孙晓川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本期内容带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晓川教授在【中国医疗保健促进会神经外科分会第五届华夏神经外科论坛】分享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认知功能障碍》内容,文章分享了孙晓川教授团队这几年围绕着破裂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开展的一些临床基础研究的工作,欢迎阅读、分享!


点击查看 录播视频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技术成熟

• 神经功能恢复成为重点,运动、语言等

• 认知功能损害对患者的长期影响,机制和干预手段不明

• 脑白质损害受到关注

*脑动脉瘤的治疗不单是一个外科技术问题


• 临床观察发现,预后较好的患者(不遗留运动、感觉障碍、失语等),常遗留认知功能障碍。文献报道:40-70%存活患者存在认知障碍。

•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异常,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 我们采用DTI序列检查对一组术后恢复良好aSAH术后患者进行随访。


 

本课题组临床研究发现:


• 皮质脊髓束——躯体运动功能

• 乳头体丘脑束——认知功能

• 对随访患者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发现乳头体丘脑束损害与MMSE评分显著相关

• 提示这部分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可能由白质损伤引起

• 这也解释了临床常见的预后良好的患者常遗留认知障碍

*为什么SAH后乳头体丘脑束比皮质脊髓束更易受损?



• SAH造成白质损伤的两大主要因素:机械损伤、血液和降解产物的继发损伤。

• 乳头体丘脑束更靠近脑池,更易受蛛网膜下腔内血液和降解产物的继发损伤。

• 乳头体丘脑束体积更小、纤维束更薄,更易受机械损伤。

• 既往研究关注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早期脑损伤等研究,集中在皮质灰质神经血管单元或白质内神经元。

• 近年来aSAH后髓鞘及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逐渐受到重视。

• 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即使改善灰质的损害,如果不修复白质纤维束和髓鞘,患者的治疗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神经功能康复,注意白质损伤非常重要


 

脑白质概述

• 白质(white matter)是相对于神经元胞体聚集的灰质(gray matter)而言,是神经纤维聚集的区域。

• 白质的生物学意义:

-动物的进化程度越高,灰白质比例(G:W)越低。也就是说,大脑功能越复杂的动物,白质结构占脑组织体积比例越高。

-人类的G:W约为40:60,白质结构对神经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


 

脑白质结构的特点

• 白质的主要解剖学构成:

-神经元轴突、树突形成的传导束(Tract)

-少突胶质细胞及其形成的髓鞘(Myelin)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血管(Vessel)

*胶质细胞与神经元轴突形成胶质-轴突网络(Glia-Axonal Networks)

白质的构成复杂,多种细胞结构共同形成白质微环境,维持白质稳态


• 三类神经传导束

-联络纤维(联系同一大脑半球的脑叶和脑回:弓状纤维(相邻脑回)、上纵束、下纵束、钩束等)

-联合纤维(联系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纤维:胼胝体、前联合、穹窿联合等。)

-投射纤维(联系大脑皮层和皮质下中枢,上行和下行的纤维: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丘脑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等。)

*传导束的损伤导致多种神经功能障碍


• 少突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包绕神经纤维形成髓鞘

-厚髓神经纤维直径320μm——传导速度120m/s

薄髓神经纤维直径3μm——传导速度15m/s

无髓神经纤维直径<1μm——传导速度<2m/s

-髓鞘每隔1mm左右形成1个长约1μm的Ranvier结,跨膜电流呈高效的跳跃式传导

*少突胶质细胞及髓鞘主要发挥支撑、代谢支持、绝缘、提高传导效率等作用;髓鞘损伤影响神经信号传导效率,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障碍与脱髓鞘有明显关系



 

SAH白质损伤的治疗:临床研究

-2015年Ma等报道的一组SAH病例中,38.5%(135例中的52例)出现认知障碍。

-这些认知障碍患者中59.6%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

-对这些患者进行3个月的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发现患者认知功能较安慰剂对照组有显著改善。

*SAH患者常发生垂体功能低下;甲状腺素是神经系统发育、髓鞘形成的关键激素,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可能成为治疗SAH白质损伤的手段。


 

SAH白质损伤的治疗:实验研究

-2019年梁国标等发现褪黑素(Melatonin)可通过减轻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改善SAH后白质损伤。

-此外,米诺环素(Minocycline)、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创伤性、缺血性白质损伤中表现出治疗作用。


 

SAH白质损伤的治疗:

实验研究——本课题组

-最近采用电针(Electroacupuncture)治疗SAH大鼠。电针的神经保护作用已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得到证实,其机制包括促进神经营养因子释放、改善能量代谢、抑制炎症和神经兴奋毒性等。

-在SAH大鼠模型电针干预后,进行了高通量测序、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脑灌注监测、少突胶质细胞修复反应。

-证实了电针可减轻SAH大鼠的白质损伤,改善认知功能。


-高通量测序发现,电针可改变一组与白质损伤和修复相关的基因表达——SOX6、SOX8、SOX10、HIF-3a、Six3。


-电针改善SAH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认知功能。


-电针改善SAH大鼠的脑灌注。


-电针减轻SAH大鼠的白质损伤。


-电针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成熟及其前体细胞的分化。


 

SAH白质损伤的防治展望:

目前的策略

-白质损伤的治疗策略:一方面,减少血脑屏障破坏、降低颅内压、减轻神经炎症反应。

-另一方面,通过OPC细胞、神经干细胞和周细胞的修复和功能,促进髓鞘的再生和神经血管的修复。


 

SAH白质损伤的防治展望:

未来方向——脑网络分析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的高级认知功能表达需要多个脑区间相互整合才能实现的。

-神经网络的研究是脑科学研究热点,拓扑结构、新成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采用脑成像及电生理技术,构建SAH患者的脑结构和脑功能网络,评估SAH患者脑网络功能整合能力的变化,为SAH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小 结 

-白质损伤是SAH后继发的脑损伤病理过程;

-白质损伤是造成SAH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深入研究SAH白质损伤的关键机制,开发诊断和治疗新方法,对于改善SAH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讲者简介


孙晓川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胶质瘤MDT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

点击查看 录播视频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