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历程,有三大重要节点,从上世纪50年代的一无所有创业打根基,到20世纪90年代起的发展壮大,再从2005年至今的腾飞,让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从籍籍无名到西部扬名再到蜚声海内外,这每一步的跳跃,都精准踩在了神经外科时代发展的脉搏上,也让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一跃成为中国神经外科专科排名全国第三的名科室。
《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姊妹刊——“奔跑吧 中国神外”栏目,本期我们就走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对话游潮教授和徐建国教授。
游潮教授:用十二载带领华西神外走向世界,余生还想继续为神外事业发光发热
上任第一把火——在全国率先细分七个亚专业组
我刚当主任才一两个月,顶多一言五鼎,离九鼎还差一半,但亚专业必须细分。
2005年10月,游潮教授被任命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为亚专业细分之事,游潮教授专门请教了当时国内神经外科的重量级专家,而他们大多认为,亚专业细分涉及太多利益,主导人若不能一言九鼎,最好不要分,毕竟很多医院都以失败告终。
新官上任的游潮教授颇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拗,他自嘲:“我刚当主任才一两个月,顶多一言五鼎,离九鼎还差一半,但亚专业必须细分。”紧接着,2005年12月,游潮教授主持科室进行了亚专业细分并明确了亚专业分组原则:“亚专业公布以后,其他医疗组先选,无人选择的亚专业,我来负责;此外,亚专业细分后,除特殊情况,如医院、政府指令任务以外,我一定不干涉其他亚专业组的事情,但你们亚专业组若有困难,可以找我,我一定尽量帮助大家。”这无疑给大家打了一剂强心针,原本暗潮汹涌的反对声音瞬间消弭,不被看好的亚专业细分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达成了。
游潮教授表示:“科室主任起带头作用,在利益面前,如果科室领导要得到最大的利益,而不是从学科发展出发,肯定分不好(亚专业)。”事实证明,亚专业细分无疑是成功的,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从2005年时一年2000台上下的开颅手术、3000人次左右的住院病人,跃升到2017年6993台开颅手术、手术病人总量超过10300台,手术量和住院病人量翻了三倍多。
上任第二把火——临床科研并重,华西人做梦也是SCI文章
我们在梦里经常都在做SCI,其他医院科室团建喝酒的时候都是在谈生活,只有华西的医生喝酒的时候都是谈SCI。
华西神外进行严格而详细的亚专业细分后,游潮教授要求科室从收治病人到手术、科研、教学等方面,都要严格按照亚专科发展。一切都朝着游潮教授的规划顺利进行,但此时的游潮教授却遇到了新的难题。2008年,华西医院组织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等一行八九人,前往美国麻省总医院访问学习。在那里,游潮教授将他关于医教研是如何发展的疑问抛了出去,最终得知麻省总医院奉行医教研三位一体的方针,这给了游潮教授极大的震动。
回国后,游潮教授迅速制定了以医疗为根本,教研并重的发展方针,他号召大家上班做手术,下班做科研,并规定了老中青三代每一个成员每年基本的科研任务、文章、标书成果等;同时,他努力营造科室科研文化氛围,积极在科室开展科研讨论,让科室不自觉形成一种文化氛围。
作为科室主任,游潮教授表示:“一个管理者最大的成功,是要把你的思维贯彻在大家自觉的行动当中,而不是说去高压,在这种文化氛围当中,他不知不觉的就变成了自我的行动,那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有人就曾向游潮教授吐槽:“我们在梦里经常都在做SCI,其他医院科室团建喝酒的时候都是在谈生活,只有华西的医生喝酒的时候都是谈SCI。”
因此,在游潮教授的强力干预下,短短5年,华西神经外科科研就从一穷二白,转变成每年至少能够拿到4至5个国家政府基金,且每年科室能够发表七八十篇论文,高峰时有100多篇论文被SCI收录,期间,更是不断获得各种科技荣誉。到如今,华西神外每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核准的项目约8~10项,年年都有科研成果产出,每年SCI收录华西医院神外的文章在100篇以上,其中不乏高质量研究。
上任第三把火——独辟蹊径,以“脑出血”为突破点,走向国际
逐鹿京沪,问津欧美……冲出西南,名扬中国,走向国际!
这件事给了游潮教授极大的触动,而不为神经外科专家、教授关注的高血压脑出血就这样悄然走入了游潮教授的视野。至2005年10月,华西神外成功细分亚专业之后,游潮教授分管的脑血管组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被提上日程,加上华西神外如何才能发展得更好,都令游潮教授“头疼”。在一次会议上,为科室的未来发展,游潮教授三顾茅庐,多番邀请医院领导参会,并专题介绍了科室发展的未来规划,提出“逐鹿京沪,问津欧美”的方针,表露了自己的信心和决心——带领科室冲出西南,名扬中国,走向国际。这一规划得到了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医院资源也大力倾斜到神经外科,华西神外因此驶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快车道。
资源到位了,但以何为突破口,实行“逐鹿京沪,问津欧美”的方针,亟需考量。当时国内外脑血管病学界都以研究动脉瘤为主流风向,且研究非常深入,此时位于中国西部且名声不显的华西神外想要在“动脉瘤”上分“一杯羹”,按照游潮教授所说:“华西医院发表的热点文章要脱颖而出不太现实。我们是西部落后地区,没有这种能力和自信,可以去跟国内外众多的大咖争热点问题,我们还是‘众人淘金我摆渡’,找一个小众一点的东西。”
基于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调研和了解,出于希望能够实实在在的为病人带来一些福音和好处的目的,游潮教授在一番考量过后,于2009年,在脑血管组的亚专业下面成立了一个高血压脑出血专业的“亚亚专业”,并在其后屡获硕果。尤其是2013年,华西医院组建了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重症、神经影像及神经疾病护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构成的研究团队,至2023年,十年磨一剑,最终联合了10个国家、121家中心,纳入了7036个病例,提出了治疗“脑出血”组合管理方案,此项研究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被视为“历史性突破”(推荐阅读:《【中国声音】十年磨一剑--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游潮教授团队牵头脑出血最大规模国际多中心INTERACT3研究,成果在<柳叶刀>发表》)。


退而不离——继续为华西神外发光发热
作为(华西)神经外科的一员,也算一个老兵,科室需要我做什么,我一定要发挥我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学术传承、学术界影响方面,要把年轻人推得更高,让他们走得更远。
2017年10月,游潮教授卸任华西神外科室主任之职,后又于2021年退休,现被医院返聘,继续在神经外科领域造福世人。游潮教授说:“我现在已到退休年龄,但是医院不让我躺平,科室也希望我继续发挥余热。作为(华西)神经外科的一员,也算一个老兵,科室需要我做什么,我一定要发挥我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学术传承、学术界影响方面,要把年轻人推得更高,让他们走得更远。所以我虽然到了退休年龄,但还是身退心不退,愿意跟神经外科的所有同仁一道,为了神经外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发挥出我的光和热。”
游潮教授的身退心不退具体表现在除继续攻关科研任务外,还积极培育神经外科新人,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其已培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已达200人次左右,其中四五十人留在华西神外,其余则分布在世界各地,更多的是投身在中国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大医院神经外科治病救人。
在培育新秀方面,游潮教授分享自己心得表示,一要言传身教,与其说教不如自己身体力行,做学生医教研全面发展的榜样;二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和潜质,帮学生扬长避短、发挥所长;三要德才兼备,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这包含人品、情商以及沟通能力、应用水平、专业水平四方面,而若学生品行不好、三观不正,那无论如何培养都是空话;四要全方位关心,不仅在学生的学业、科研上关心他们,还要在生活上尽可能关心帮助他们,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
在这四点培育原则下,游潮教授成为了学生们亦师亦父的导师,更有学生直接亲切的称其为Father和贵人。
徐建国教授:不悔做神经外科人,盼与诸同道共谋神经外科发展大计
见证并推动华西神外的腾飞
徐建国教授于1990年考上大学,因实习时,被神奇的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及其效果吸引,在2000年进入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正式成为神经外科人。此时,也恰好是华西神外崛起发展时,而徐建国教授见证并参与了华西神外的发展腾飞。
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为我国最早的神经外科专科病房之一,也是卫生部全国首批三大神经外科临床医生培训基地之一。到20世纪90年代,华西神经外科逐渐跟上世界神经外科发展的步伐,进入飞跃式发展阶段,这也是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缩影。
2022年在疫情影响下,开颅手术量大概在8600台左右,介入手术量近3000台,伽玛刀手术量(中间停诊两三个月)2000多台,即每年总手术量接近15000台。
自2017年,徐建国教授任华西神外科主任之职以来,华西神外现如今已有近百人的神经外科医生、研究人员以及近300位神经外科护士,亚专业组细分为10个。2022年在疫情影响下,开颅手术量大概在8600台左右,介入手术量近3000台,伽玛刀手术量(中间停诊两三个月)2000多台,即每年总手术量接近15000台。且华西神外形成了以下几点特色:
首先,得益于颅底外科的扎实积累和不断开拓创新,在颅底疾病的治疗方面,无论是显微镜还是内镜治疗,华西神外颅底团队可囊括颅底各类疾病的诊治;
其次,在脑血管疾病方面,华西神外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复合手术室,将介入手术和开颅手术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第三,功能神经外科走在世界前列,创新性地提出多项相关疾病的探索,并在建立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与国际多中心建立研究合作;
第四,在胶质瘤的诊治研究方面,华西神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国内外同道的认可;
最后,华西神外在四川大学和华西医院的支持下,在学科建设发展上,做了积极规划和探索,如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创新探索传统疗法的不足和改进之法等,希望能够为世界神经外科同道提供参考。
颅底手术难度大,却是衡量一个神经外科科室水平的标尺
颅底外科的发展水平也是最能反映一个神经外科科室临床、学术、科研水平的一个标志性区域。
颅底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介于头颅与面、五官(眼、耳、鼻、喉和口腔)及颈部之间,颅底骨壁厚薄不一,有众多的孔、道、裂、管和缝,包含许多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手术区域之一,故颅底手术被称为“神外手术皇冠上的明珠”。
徐建国教授解释表示,颅底手术难度大,原因在于该区域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风险高,对术者的治疗和技术门槛要求较高,涉及到病人是否生存以及术后功能恢复问题,但同样,颅底外科的发展水平也是最能反映一个神经外科科室临床、学术、科研水平的一个标志性区域。而华西神外在颅底外科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得益于华西医院老一辈专家教授们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中青年两代神经外科医生们在颅底外科上的艰苦奋斗,使得华西神外颅底外科得到了国内外神经外科同道的肯定和赞扬。
在提高颅底手术疗效的方法上,徐建国教授认为,第一要重视从事颅底外科医生的培训,由于颅底手术技术难度大、要求高,若医生未经过专业培训,一则给病人带来较大风险,其次手术效果也不好,这就需要团队老师带教培训,直至出师,而这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学习曲线;第二,从事颅底外科的医生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除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娴熟的手术技术和可以上手各种手术设备仪器、掌握多种治疗的手段,以及一心为提高病人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着想的品德。
对于颅底手术效果,徐建国教授认为,应进行个体化治疗,原则上有些病人术前未出现神经功能的废损,术后也不应该出现,但因肿瘤切除确实干扰了神经功能,可在术后通过康复治疗,恢复神经功能,这也是理想的手术效果;其次,最理想的颅底手术效果应是全切且不复发,但帮助病人回归社会,提高其生活质量应是首要问题。因此,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术式以及肿瘤切除程度,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综合考虑,全面评估。
点击上方二维码阅读《徐建国教授:颅底肿瘤手术分级方案探讨》
共同探讨争议问题,是科研的源泉
作为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我从不后悔选择这份职业,尽管我们平时压力很大,也很辛苦,但我们是脑科学的践行者,我一直为我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感到自豪。
医教研如何齐头并进共发展,是中国各大教学医院——尤其是各大外科中心共同面临的问题。徐建国教授表示:“作为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我们首先是医生,除了把病人治好,也会研究和探讨治疗疾病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和争议点,这是我们科研的源泉。”除此之外,徐建国教授坦言,在老一辈神经外科前辈的带领下,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已跟上世界神经外科发展的步伐,但我们不能永远做跟随者,我们也希望去做开拓者,尤其我们这些大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更应该医教研齐头并进,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
而把一些未知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一个方向,徐建国教授认为,这不仅能提高临床技术水平,惠及病人,还能通过对未知问题的探索,将成果应用到实践中为那些治疗效果不好或不能治愈的疾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固然临床工作非常繁重,但徐建国教授提醒大家要劳逸结合,他建议:“大家一定要养成健身的习惯,健身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承受更繁重的工作,这样才能够把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而在谈及未来对华西神外科研的规划上,徐建国教授表明会继续深耕脑科学研究,将更多科研成果分享给世人。如徐建国教授所说:“作为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我从不后悔选择这份职业,尽管我们平时压力很大,也很辛苦,但我们是脑科学的践行者,我一直为我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感到自豪。在这个领域,我希望和各位同道一起分享我们的成功和不足,希望我们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创未来。”
专家简介
游潮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历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四川省专委会主任委员、成都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等职
曾任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现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毕业后教育协会执行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央干部保健局会诊专家、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副主委等职
担任《Neuro Critical Care》(中文版)、《中华创伤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等十多种杂志编委、常委、副主编等职 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赴美国和欧洲访问学习,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及研究工作及基础研究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神经外科临床诊治经验,擅长于颅脑肿瘤及脑血管病的诊治
近二十年来,主要致力于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大型复杂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各型高血压脑出血、包括丘脑出血、脑干出血等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具有深厚的造诣和技巧,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并多次应邀在国际大会对以上疾病的诊治做专题报告,与国际知名医科大学建立了长期深入的合作
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20余名,指导博士后20余名,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出血性卒中病因学评价与微创治疗技术研究)及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近20项,先后主持获国家级、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主编《脑脊髓血管外科学》、《颅脑损伤》、《脑血管病治疗》等多本现代神经外科专著,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
徐建国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医学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颅底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性医院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项,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
擅长颅底外科(如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和蝶骨嵴脑膜瘤、前床突脑膜瘤、错构瘤、脊索瘤等),能够高质量完成颅底神经外科各类复杂的高难度手术,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点击/识别二维码,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外科科室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