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精选编译」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蔡恒副教授编译,为大家带来《球扩支架可作为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急诊取栓治疗的补救措施》,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为了明确更低金属覆盖率更低、更短小的球扩支架(BX)联合术后单一抗血小板治疗在上述串联病变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西班牙瓦尔德希布伦大学医院介入神经放射科的Noelia Rodríguez-Villatoro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23年6月的《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REF: Noelia Rodríguez‐Villatoro, et al. Stroke Vasc Interv Neurol. 2023;0:e000825. doi: 10.1161/SVIN.122.000825】
大约15%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通常伴有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称为串联闭塞。这种颈内动脉串联病变引起的急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是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EVT)的挑战,急性期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目前仍有争议。自膨支架(SX)植入术是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急诊取栓治疗的常规补救措施。为了明确更低金属覆盖率更低、更短小的球扩支架(BX)联合术后单一抗血小板治疗在上述串联病变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西班牙瓦尔德希布伦大学医院介入神经放射科的Noelia Rodríguez-Villatoro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23年6月的《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杂志。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到2021年4月该中心由串联病变(ICA颅外段狭窄≥90%或闭塞)引起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IS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急性期接受自膨颈动脉支架(SX)或球囊支架(BX)植入治疗。BX组患者急性期均选择最短的支架长度(仅覆盖ICA病变部分,不覆盖颈总动脉)。所有BX组患者在亚急性期(发病数天到数周)再次接受自膨支架植入术(要求覆盖颈内动脉病变以及颈总动脉)。SX组患者要求支架覆盖颈内动脉病变部分以及颈总动脉。具体见图1。SX组患者术前开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持续至少术后90天。BX组患者术后开始采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持续至少术后90天。
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24小时超声评估颈内动脉颅外段的通畅情况以及术后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是术后90天、1年的颈内动脉颅外段的通畅情况、出血转化(HT)发生率以及术后90天神经功能mRS评分。

图1. 急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和球扩支架植入术。(A):A.右侧颈总动脉造影见颈内动脉起始部急性闭塞,B.球扩支架植入后造影可见颈内动脉血流恢复,C.另一个患者采用常规自膨支架植入。(B):A.急性颈内动脉串联狭窄病变引起急性闭塞,B.采用球扩支架植入术,只覆盖颈内动脉狭窄病变,C.再次采用自膨支架植入术,覆盖颈内动脉狭窄病变以及颈总动脉。
表1. 患者基线资料及临床特征

表2. 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

研究纳入112例患者,BX组73例,SX组3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临床特征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见表1。两组患者在术前静脉rt-PA溶栓情况、DNT时间、首通效应、术前是否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等指标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见表2。
与BX组(20/73[27.4%])相比,更多的SX组(35/39[89.7%])患者术后立即进行双抗血小板治疗(P<0.001)。BX组患者优先采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见表2。
共计32例(28.6%)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出血转化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是BX支架组(3/73[4.1%])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SX支架组(7/39 [17.9%])(P=0.031),经过混杂因素调整,证实BX支架植入术是较低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4)。此外,两组患者在术后24小时以及长期随访期间颅外ICA通畅情况,良好功能预后率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见表3。

图3. 60岁患者,NIHSS 20分,ASPECTS 7分。A:右侧ICA正位造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2闭塞。B:Tenzing 7输送(白色箭头为远端标记点,黑色虚线箭头为近端标记点)FreeClimp 70抽吸导管(黑色箭头)到位。正位(C)和侧位造影(D)显示抽吸取栓3min后实现了TICI 3级再通。
该研究证实球扩支架联合单一抗血小板药物对于串联病变导致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IS患者,具有更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长期良好的支架通畅率,但仍需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
关注颈动脉串联病变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蔡恒 副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审 校
李子付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终 审
洪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