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精选编译」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邵将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后血管再通的时机和预测因素》,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系Setareh Salehi Omran等研究者对CVT抗凝后血管再通的时机和预测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23年5月的《Journal of Stroke》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Salehi Omran S, et al. J Stroke. 2023 May;25(2):291-298. doi: 10.5853/jos.2023.00213】
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抗凝治疗后的血管再通与患者的良好恢复和降低死亡率密切相关。尽管有多项研究关注了这一主题,但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旨在揭示CVT后再通的关键预测因素和最佳时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系Setareh Salehi Omran等研究者对CVT抗凝后血管再通的时机和预测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23年5月的《Journal of Stroke》杂志上。
研究者利用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的多中心、国际抗凝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AntiCoag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ACTION-CVT)的研究数据,对接受抗凝治疗后30天以上并进行重复静脉神经成像的CVT患者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确定影响再通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
在符合纳入标准的551名患者(平均年龄44.4±16.2岁,女性66.2%)中,486名(88.2%)完全或部分的血管再通,65名(11.8%)没有再通。首次随访影像学研究的中位时间为110天(四分位间距,60-187)。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较大(比值比[OR],1.05;95%置信区间[CI],1.03–1.07)、男性(比值比0.44;95%可信区间0.24–0.80)和基线成像时缺乏脑实质变化(比值比0.53;95%可信区间0.29–0.96)的患者更可能无法实现血管再通。大多数血管再通改善(71.1%)都发生在初次诊断后3个月内。在CVT诊断后3个月内,完全再通的比例高达59.0%。
图1. 患者纳排流程图
表1. 纳入患者的基线特征
表2. 再次影像检查时静脉无再通的单因素分析
表3. 再次影像检查时静脉无再通的多变量预测因素
表4.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再通和完全再通有改善的患者百分比
年龄较大、男性和基线成像缺乏脑实质改变与CVT后无再通相关。大多数再通发生在病程早期,这表明抗凝治疗超过3个月后再通受限。这些结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本文对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患者抗凝后血管再通的时机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年龄、性别和基线成像实质变化与CVT抗凝后的血管再通治疗有效性有关,这为未来的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注脑静脉血栓形成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邵将 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 校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