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08日发布 | 300阅读

脑膜瘤——善良的坏蛋

吕立权

上海长征医院

达人收藏



有一种肿瘤,

它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常见的

原发性肿瘤,

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5左右,


平均高发年龄为45岁。

它更青睐中年女性,

通常为良性肿瘤。

它就是肿瘤中“善良的坏蛋”

——脑膜瘤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细胞,

瘤体坐于硬膜上,

底部与硬膜紧密粘连,

它常呈球块状、盘形或哑铃形。


最常见部位为

矢状窦旁、大脑凸面

蝶骨嵴和鞍结节

其他包括嗅沟、大脑镰、岩骨、

天幕、后颅窝、脑室等



脑膜瘤大多为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


症状依肿瘤大小、部位、

生长速度不同而不同。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体征,

当出现头痛、呕吐、

视乳头水肿等颅高压症状时,

常提示脑膜瘤体积已较大

或生长迅速,

瘤周出现反应性血管源性水肿。


因肿瘤对脑组织或颅神经

压迫部位不同

出现局灶症状各异,

具有一定的定位诊断意义。



压迫前额叶的脑膜瘤

可出现

人格分裂、性格改变等精神症状;


压迫海绵窦的脑膜瘤

可累及眼动、三叉神经,

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和面部感觉异常;


压迫视神经的脑膜瘤

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视力丧失、突眼、

视乳头水肿、视野缺损等特征性症状;


压迫中央区的脑膜瘤

可出现抽搐、

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压迫脑干、面听及后组颅神经的脑膜瘤

可出现行走不稳、听力下降、

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


巨大脑膜瘤

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

昏迷、瞳孔改变等脑疝危象。



WHO分类方案将脑膜瘤分为3级:

Ⅰ级良性、Ⅱ级非典型性及Ⅲ级间变性/恶性。


CAUTION

#90%的脑膜瘤属Ⅰ级

包括脑膜内皮细胞型、纤维型、

过渡型、砂粒体型、

血管瘤型、微囊型、分泌型、

淋巴细胞丰富型及化生型,

病理上具有多形性,

偶见核分裂象。


Ⅱ级

主要包括脊索样型、

透明细胞型、非典型性

Ⅲ级

包括乳头型、横纹肌样型、

间变性3型


脑膜瘤生存率及

复发率与分级有关,


Ⅰ级脑膜瘤

5年生存率约92%,


Ⅱ级脑膜瘤

5 年生存率约78%,


 Ⅲ级脑膜瘤

5 年生存率约37.7%。


手术切除后


Ⅰ级脑膜瘤

复发率7%~25%,


Ⅱ级脑膜瘤

复发率29%~52%,


Ⅲ级脑膜瘤

复发率50%~94%。


肿瘤坏死或灶性坏死、出现有丝分裂象

被认为是脑膜瘤易复发的指标。




多数脑膜瘤由于发现时体积较大,

又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诊断并不困难。


MRI

是对脑膜瘤

最具诊断价值的影像学手段

可以清晰显示脑膜瘤

作为颅内最常见脑外肿瘤的特征:

宽基底附着于硬脑膜表面、

特征性的“鼠尾征”、

与脑组织之间常有蛛网膜间隙。


典型脑膜瘤

在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

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CT为对MRI的补充,

在发现脑膜瘤钙化、

相邻颅骨反应性增生、破坏

或侵蚀方面有独特价值。





脑膜瘤的治疗

应遵循个性化原则,

依据肿瘤分级、大小、部位、

生长速度、年龄和一般情况

综合决策。


对于意外发现、无症状的脑膜瘤,

采取观察是第一选择。

第一次复查间隔3个月,

然后每年复查一次


对于生长或有症状的脑膜瘤,

手术切除是首选。


对于高龄、不能耐受手术、

部位特殊、手术风险大的

小(直径<3cm )脑膜瘤,

放射外科(如伽马刀、射波刀)

可以作为替代方案。


WHOI级脑膜瘤


全切除后不需要放疗,定期随访,

每年复查一次MRI,

5年后可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有残留可以观察,

也可以放射外科或分割放射治疗。

 

WHOII级脑膜瘤


全切除后可以观察,

或分割放射治疗预防复发;

有残留建议行分割放射治疗。

由于复发风险增加,

随访间隔应为6个月,

5年后,建议间隔1年。

 

WHOIII级脑膜瘤


生长迅速,早期复发,

有全身转移的风险,

具有特殊的分子病理特征。

如果可行,

建议根治性手术,

然后行分割放疗

或联合药物试验性治疗。



手术切除

是脑膜瘤治疗最有效的方法。

随着显微外科

和颅底技术的发展,

脑膜瘤的手术效果

不断提高,

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愈。


手术原则

遵循安全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

术中切除程度是

防止肿瘤复发的最重要因素。

肉眼全切除后

复发率为11%-15%,

未全切除肿瘤

5年复发率为37%-85%。


放射治疗

作为控制肿瘤生长、

降低术后复发明确

有效的治疗手段,

已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认可。


放射治疗分为放射外科

和分割放射治疗。

对于需要手术而风险大的、

因生长位置无法全切

或WHO分级为II-III级的脑膜瘤,

建议选择合适的放射治疗

以控制肿瘤生长、降低复发率。


脑膜瘤多属生长缓慢的

良性肿瘤,

对放射线敏感性低,

因此放射治疗的目的

不是快速消灭瘤体,

而是使瘤细胞接受

一定的放射剂量,

使其增殖能力下降

从而控制或阻止其进展


脑膜瘤病人的预后

与肿瘤分级、部位、大小,

有无全切及病人状况有关。


大部分脑膜瘤患者

均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良性脑膜瘤

全切除后

10年生存率超过90%。



专家介绍


吕立权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内知名脑和脊髓肿瘤专家。


专业擅长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具备娴熟扎实的显微神经外科和内镜神经外科功底,擅长脑和脊髓各类疾病的微创手术。


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包括:


(一)复杂脊柱脊髓疾病:利用显微外科和神经内镜技术微创治疗椎管内肿瘤、骶管囊肿、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脊髓空洞、脊髓栓系、脊髓血管畸形。


(二)颅内高难度、复杂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导航引导下内镜技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的听神经瘤切除术;岩斜区和枕骨大孔区脑膜瘤切除术;功能区胶质瘤、颅咽管瘤、松果体区肿瘤、脑室内肿瘤、颅眶沟通瘤等微创手术。


(三)复杂脑血管疾病:多发动脉瘤、复杂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四)颅脑创伤: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和眶尖综合征的微创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的综合救治(昏迷催醒、脑积水、颅骨缺损),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


(五)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