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06日发布 | 211阅读

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CADASIL

晨酪酪

神经人

达人收藏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神经人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非淀粉样变性的脑小血管病,也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偏头痛、反复脑卒中发作、认知功能减退和情绪障碍,通常中年起病。


发病与19号染色体上Notch3基因突变有关。Notch3被认为是CADASIL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嗜锇性颗粒物质(GOM)的主要构成成分。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GOM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沉积,不仅累及发病脑组织,还可累及骨骼肌、心肌、周围神经、肝脏、肾脏、小肠和皮肤等,因此临床上可利用皮肤活组织检查(活检)检测GOM沉积。


临床表现

一般在20岁之后出现有先兆的偏头痛,中年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TIA和缺血性脑卒中,50-60岁逐渐出现皮层下痴呆,多数在65岁左右死亡。
1.偏头痛:约40%患者有偏头痛发作史,绝大多数为有先兆偏头痛。
2.CADASIL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缺血性卒中和TIA发作,见于85%有症状的患者。多在40-50岁发病,无其他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3变现为腔隙综合征,反复发作可导致严重的步态障碍。
3.痴呆:见于60%有症状的患者,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多为皮质下痴呆。
4.其他症状:可有精神症状。10%患者可发生癫痫。也可有亚临床的周围神经病或视网膜病变(与视神经脊髓炎鉴别)。CADASIL患者也可出现帕金森样症状,常导致误诊,接受多巴丝肼治疗效果不佳。CADASIL患者伴脑出血多为散发出现,脑出血可为疾病的首发症状,病程中一旦发生脑出血常提示预后不良。

辅助检查

MRI显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内多发的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病灶,位于双侧颞叶、顶叶、额叶皮层下及脑室周围基底核区。颅内可见多发性腔隙灶,分布于半卵圆中心、丘脑、基底节和脑干,非急性期缺血性梗死在MRI所有序列中均呈类脑脊液信号。

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大约为(2~5)/10万,而我国还没有系统的流行病学资料,该病已被列入2018年国家颁布的第一批罕见病名录。


CADASIL作为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凤羽,       张杰文.       CADASIL的遗传学研究探索与挑战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 54(11)   : 1103-1108.         DOI: 10.3760/cma.j.cn113694-20210421-00291.       

2.StojanovD, VojinovicS, Aracki-TrenkicA, et al.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coencephalopathy (CADASIL)[J]. Bosn J Basic Med Sci, 2015, 15(1): 1-8. DOI: 10.17305/bjbms.2015.247.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