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致残/致死率极高,自2015年五大研究发表以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在临床实践中迅速发展。根据发病机制,原位狭窄在亚洲人群为急性大血管闭塞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根据不同研究及文献报道约30%-50%的比例大血管急性闭塞合并有原位狭窄。经上肢入路行后循环取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是近两年的一个热点话题。现报道一例经股动脉转经肱动脉的后循环急性闭塞合并原位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通病例。
病例展播
1
病例信息
患者:女性,76岁。
主诉:主因“突发发晕,不能言语,肢体无力”急诊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
入院查体:
T 36.4度,P 74次/分,R 20次/分,BP 74/91mmHg,车送入院,心肺听诊均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约3次/分;
颈部血管未闻及杂音;
专科检查:神志呈嗜睡状态,运动性失语,高级智能检查不能检查,双眼活动可,脑膜刺激征:颈软,双克氏征、布氏征(一)。双眼睑无下垂,双眼球各向运动可,无眼震,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额纹、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稍增强,双上肢近端3级,远端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3级,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能配合,双侧巴氏征阳性;
入院NIHSS评分16分。
2
影像资料
急诊头颅CT。
头颈部CTA。
3
术前讨论
脑梗死,基底动脉闭塞。
手术方案:导管抽吸配合支架取栓。
4
术中器械
6F 90cm 长鞘
5F 130cm 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
6*30mm 通桥蛟龙®取栓支架
0.014”微导丝
0.021”微导管
2.25*15mm 通桥白驹®颅内扩张球囊导管
5
治疗过程
全身麻醉,右股动脉置8F短鞘,5F多功能造影导管辅助将6F长鞘置于左侧椎动脉V1段。
造影发现血管较纤细,路径迂曲,尝试导丝超选,配合通桥5F 银蛇®颅内支持导管上高。
因患者出现血管痉挛且系统无法稳定保持,果断更换入路,行左肱动脉穿刺,将长鞘置于V1段。
5F 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成功到位V4段,直接抽吸,抽出小段血栓。
释放通桥蛟龙®取栓支架(6*30mm),行支架取栓,取出小段血栓。


闭塞开通后现V4段多段狭窄,计划球囊扩张后或释放椎动脉药物支架,先行将5F 130cm 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剪管,保证支架能够出头。



扩张后20min造影狭窄段改善,考虑穿支风险未放椎动脉支架。
6
术后恢复
术后转入神经重症病房,持续镇静镇痛、亚低温、控制血压、呼吸机辅助呼吸;
替罗非班交替双抗治疗;
依达拉奉右坎醇注射浓溶液;
他汀药物治疗;
早期床旁康复理疗、运动疗法增强肌力;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防治误吸、肺部感染。
术者体会
突发意识障碍的患者,通常需要尽早识别急性后循环卒中。时间窗内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脑梗死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血管灌注,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良好预后率。
本例手术中,使用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通桥蛟龙®取栓支架(6*30mm)抽拉结合取出血栓;
本例手术中,使用通桥白驹®颅内扩张球囊导管治疗V4段狭窄,考虑到穿支风险,未置入支架;
本例手术中,因血管痉挛,通路由经股转经肱,肱动脉、桡动脉等上肢入路选择是神经介入可行的备选入路方案。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在肱动脉路径依然保持优异通过性和支撑性,为后续的操作建立了良好基础。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作线上专业交流
本内容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非通桥医疗推广产品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