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1日发布 | 803阅读

【精选编译】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血管造影特点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润东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培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陈润东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血管造影特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德国科隆大学的Goertz L等分析各种造影中容易测量的参数和血管造影特征,如动脉瘤的大小和形态等,在日常临床实践中提供更全面的指导,相关结果已于2023年6月在线发表在《World Neurosurger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Goertz L,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23;S1878-8750(23)00849-5. doi:10.1016/j.wneu.2023.06.081】



研究背景


目前的大型队列研究早期结果表明小于7mm的动脉瘤破裂风险极小,因此颅内动脉瘤治疗指南——如PHASES评分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评分(UIATS),都建议对小于7mm的动脉瘤进行保守治疗和随访。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小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高。其中有研究表明小于7mm的动脉瘤的破裂率高达每年1.5%,鉴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识别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对于动脉瘤的管理和治疗决策具有临床价值。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德国科隆大学的Goertz L等分析各种造影中容易测量的参数和血管造影特征,如动脉瘤的大小和形态等,在日常临床实践中提供更全面的指导,相关结果已于2023年6月在线发表在《World Neurosurgery》上。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受DSA评估的所有颅内动脉瘤,记录了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动脉瘤位置、以及动脉瘤相关参数 [包括瘤宽、瘤高、瘤体最大径、瘤颈宽度、体颈比(D/N比)、是否宽颈、高颈比(H/N比)、纵横比(W/H比)、流入角度、动脉瘤角度、载瘤动脉瘤直径、尺寸比(瘤高/血管直径)、动脉瘤形态 ] ,测量方式见图1及图2。



研究结果

最终研究队列纳入了385例患者,其中14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UIA),236例为破裂动脉瘤(RIA)。表1为整个队列的患者特征和临床风险因素,除高血压外,其余因素均无显著差异。动脉瘤位置见表2,RIA(71.2%)比UIA(51.7%)更可能位于分叉处。动脉瘤参数测量和形态学评价见表3。与破裂相关的重要因素是较小的瘤体宽度、较大的高度、较大的最大径、较小的瘤颈宽度、较大的D/N比、较大的H/N比、较小的W/H比、较大的流入角度、较大的动脉瘤角度,较小的载瘤动脉直径以及较大的尺寸比。此外,规则动脉瘤在未破裂动脉瘤中比在破裂动脉瘤中更常见。ROC统计显示纵横比(AUC:0.772)具有最高的诊断准确性,其次是尺寸比(AUC:0.763)和动脉瘤角度(AUC:0.611)。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表4),在动脉瘤位置中,ICA末端动脉瘤(HR:15.8)、Acom动脉瘤(HR:3.5)、PICA动脉瘤(HR:6.4)与动脉瘤破裂独立相关。以下参数与破裂的动脉瘤独立相关:H/N >1.5(HR:3.8)、流入角度> 135°(HR:1.6)、载瘤动脉直径<2.4mm(HR:5.5)。


表1. 人口统计学患者特征和临床风险的单变量分析


表2. 动脉瘤位置单变量分析


表3. 动脉瘤大小和形态特征的单变量分析


表4. 预测动脉瘤破裂的选定因素的多变量分析


图1. (A)规则单囊动脉瘤和(B)分叶动脉瘤的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测量的血管造影参数。参数包括N(瘤颈宽度)、D(瘤体宽度)、H(动脉瘤高度)和α(动脉瘤流入角)。对于分叶动脉瘤,每个动脉瘤囊的流入角的平均值,即 [(α1+ α2)/2 ] 用于定义主流入角。此外,在瘤颈(d)和距离为瘤颈1.5倍(1.5 x d)处测量血管直径。平均血管直径计算为这些测量值的平均值。图中的箭头指示血流的方向。


图2. 代表性图像显示了规则动脉瘤(A)、不规则动脉瘤(B)、具有子囊的动脉瘤(C)和分叶状动脉瘤的旋转血管造影的3D重建。



研究结论

在本研究中,发现小型破裂动脉瘤具有细长和倾斜的形状,这反映在纵横比和流入/倾斜角增加。此外,与一般动脉瘤相似,Acom、ICA末端和PICA小动脉瘤瘤更容易发生破裂。


关注颅内动脉瘤破裂

分形维数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预测新指标


破裂脑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系统文献综述和荟萃分析


破裂血泡样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特征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陈润东 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

审 校




吴培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