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4日发布 | 861阅读

【精彩回顾】ESMINT 2023(欧洲微创神经治疗学会)圆满结束!

神介资讯

达人收藏



2023年9月4日-6日,ESMINT 2023欧洲微创神经治疗学会)于法国马赛顺利举办。

一年一度的ESMINT大会旨在促进介入神经放射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和科学家展开的跨学科讨论,涉及话题包括:神经介入放射科、神经介入手术和神经血管疾病的治疗适应症、治疗策略、手术技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2023年ESMINT大会重点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包含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新器械以及治疗选择等多个方向;并围绕动脉瘤、取栓、脑动静脉畸形等多个方面带来精彩的演讲;此外本届ESMINT大会还与姐妹学会(SNIS、EANS和ESO)举行了联合会议。


脑医汇-神介资讯平台经主办方授权对本次会议进行中国独家直录播,并于会议期间提供原声+同传的双语直播,全程录像,并提供回放。本篇为大会三日的精彩回顾,欢迎阅读、分享!


感谢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对
ESMINT 2023中国直播的大力支持!




脑医汇-神介资讯经主办方授权进行独家直播(中英双通道

点击二维码,进入ESMINT 2023直播间观看精彩录播




DAY 1
第一日








欢迎致辞与介绍






首先由Z. Kulcsar(CH)教授P. Machi(CH)教授共同带来欢迎致辞与介绍。








科学论坛1






科学论坛1由J. Madjidyar(CH)教授S. Renowden(UK)教授共同主持。


S. Hohenstatt(DE)教授带来《脑小血管(直径<2mm)中置入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动脉瘤》主题分享。S.  Hohenstatt(DE)教授表示,随着小型FD(FRED Jr、P48等)的应用越来越多,小血管中FD的应用已不再是“禁忌”。来自德国的Hohenstatt教授等开展的临床研究证实,在6个月随访时,小型FD治疗动脉瘤的有效率(OKM C-D级)可以达到80%左右,再治疗率仅为1.8%。在使用过程中,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分支闭塞和缺血事件需要引起关注。


L.Pierot(FR)教授带来《COATING研究的现状(第一项评估表面修饰的血流导向装置的RCT研究- p64-MW-HPC)》主题分享。L.Pierot(FR)教授表示,涂层技术也是FD发展的趋势之一。不同支架的表面修饰技术(Shield、X、HPC等)具有不同的特性,能够有效弥补传统FD的不足之处。COATING研究针对HPC技术结合围术期单一抗聚药物使用,验证是否能够降低FD使用中缺血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结果目前正在进行中期分析,预计2025年有最终结论。


G.Forestier(FR)教授带来《不同血流导向装置对兔子动脉壁整合的比较:Cicaflow研究》主题分享。G. Forestier(FR)教授为我们介绍了Cicaflow研究的目的及过程,最后总结说明了Cicaflow研究的局限性。


M. Rodrigo-Gisbert(ES)教授带来《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大血管闭塞前的诊断》主题分享。ICAS的介入治疗无论是在手术指征还是受益群体筛选方面,一直都像是“雾里看花”。而在ICAS治疗前,能够对于病变仔细甄别尤为关键。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来自西班牙的M. Rodrigo-Gisbert(ES)教授指出,闭塞部位、颅内血管钙化、侧支循环状态是ICAS评估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


M. A. Moehlenbruch(DE)教授带来《按操作技术和血栓位置分层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进程、临床和安全性结果——从ASSIST Registry研究得到的见解》主题分享。M. A. Moehlenbruch(DE)教授表示,ASSIST研究重点关注操作技术和栓塞部位对取栓功能预后的差异。在对ICA、M1和M2段闭塞的支架取栓、抽吸及联合治疗对比中发现,三种技术对功能预后没有明显差异,抽吸的首过比例相对较低,但耗时较短。


B. Nowak(PL)教授带来《采用RIST经桡入路系统行253例神经介入治疗的单中心经验》主题分享。B. Nowak(PL)教授表示,在经桡神经介入技术越发火热的今天,专门针对经桡入路设计的RIST导管被证实是安全高效的。








启发性演讲1







A. K. Wakhloo(US)教授带来《启发性演讲1》。A. K. Wakhloo(US)教授从自己的研学经历讲起,横跨全球的数年间,A. K. Wakhloo(US)教授结识了诸如Robert F. Spetzler教授Pedro Lylyk教授等脑血管病的权威人物。回忆往昔,医学与人文的交相辉映使得这个旅途并不孤单。








ESMINT-ESO联席会议







ESMINT-ESO联席会议D. Aguiar De Sousa(PT)教授U. Fischer(CH)教授A. Safouris(GR)教授M. Ribo(ES)教授W. Van Zwam(NL)教授担任主持人。


U. Fischer(CH)教授带来《欧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开展现状》主题分享。U. Fischer(CH)教授表示,通过数据分析,欧洲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资源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东西部差异较大。推广新型药物和器械的使用,持续的卒中监测对于区域医疗水平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欧洲卒中学会也一直致力于这一点。


J. Fiehler(DE)教授带来《EVT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局限性在哪里?》主题分享。J. Fiehler(DE)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的关键点及不同患者选择。


V. Costalat(FR)教授带来《应该治疗所有的低ASPECT评分患者吗?》主题分享。V. Costalat(FR)教授表示,尽管患者的动脉瘤较大但年轻患者的治疗会较为积极。


W. Van Zwam(NL)教授带来《觉醒型脑卒中:我们能改进治疗方法吗?》主题分享。W. Van Zwam(NL)教授表示,结合超窗取栓研究的结果,醒后卒中患者的筛选可能更加宽泛,治疗决策可以更加积极。


J. Gralla(CH)教授带来《即将到来: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血管内治疗的当前和未来试验》主题分享。J. Gralla(CH)教授表示,众多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磅研究结果陆续问世,包括桥接流程,血压控制,以及最近刚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IRIS荟萃分析,都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起到了革新和推动作用。


G. Saliou(CH)教授带来《应用双支架技术提高取栓效果》主题分享。G. Saliou(CH)教授表示,双支架技术可能具有更高效的首过再通效应,即将到来的DUSK研究或许能够证实这一点。


M. Psychogios(CH)教授带来《急诊支架置入术治疗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大血管闭塞》主题分享。M. Psychogios(CH)教授表示,对于原为狭窄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病例,取栓同时支架植入能够更好的保持血管通畅。


G. Allali(CH)教授带来《阿尔茨海默病抗淀粉样蛋白药物的治疗革命:对急性卒中和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影响》主题分享。


A. Safouris(GR)教授带来《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血压管理》主题分享。A. Safouris(GR)教授表示,急性卒中取栓术后过低的血压管理可能并不合适,应该维持到适当范围,并强调自我调节和梯度调节。


D. Aguiar De Sousa(PT)教授带来《静脉血栓的处理及神经介入的作用》主题分享。D. Aguiar De Sousa(PT)教授表示,在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流程中,抗凝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辅助措施,其临床意义和疗效尚需进一步探索。








ESMINT-SNIS联席会议1







ESMINT-SNIS联席会议1J. Fifi(US)教授J Mocco(US)教授P. Mordasini(CH)教授R. Rautio(FI)教授A. Siddiqui(US)教授共同主持,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经介入领域专家就瘤内扰流装置的必要性进行了激烈地讨论。


R. Rautio(FI)教授认为,瘤内扰流装置植入术是有必要的。R. Rautio(FI)教授表示,理想的动脉瘤治疗方案应该具有安全、便捷、省时、简单、康复速度快等特点,相比于开颅手术,介入手术已经逐渐成为动脉瘤治疗的优选方案。而囊内扰流装置的问世和众多临床研究的开展,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新治疗方法的优势。无需双抗、单导管、操作速度快是其优势所在。


M. Piotin(FR)教授认为,瘤内扰流装置植入术夸大其词。弹簧圈栓塞在动脉瘤治疗中具有深厚的历史,而支架更加着眼于瘤颈的重塑上。囊内扰流装置的治疗闭塞率很难达到血流导向装置或支架,严格把握应用指征是必要的。


S. Mangiafico(IT)教授表示,自己更倾向采用Y型支架辅助栓塞而不是瘤内装置。Y型支架对于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具有复发率低的优势,可以作为优选方案。


A. Siddiqui(US)教授认为,应行外科手术而不是Y型支架辅助栓塞和瘤内装置植入。A. Siddiqui(US)教授指出,即便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风靡的今天,外科开颅夹闭技术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别是对于介入治疗条件不佳的病例,开颅夹闭具有重要的优势。


L. Spelle(FR)教授带来《如何治疗瘤内装置治疗后的复发》主题分享。在详细展示了一些复发动脉瘤接受WEB治疗的病例后,L. Spelle(FR)教授指出,选择较大尺寸的囊内扰流装置是更加有效的,联合支架使用也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


J. Fifi(US)教授带来《栓塞是一门被遗忘的手术技巧吗?还是一切都是旧瓶装新酒?》主题分享。J. Fifi(US)教授表示,尽管新技术、新器材层出不穷,弹簧圈栓塞技术仍然是一项经典而不可忽视的治疗方法。更多新式弹簧圈的问世也对这一经典技术进行了革新。对于介入新手,温故方能知新,弹簧圈栓塞技术仍然具有一席之地。


J Mocco(US)教授带来《弹簧圈和分流可以互补吗?》主题分享。在分析了血流导向装置和弹簧圈栓塞的应用案例后,J Mocco(US)教授指出,不同器械和治疗理念都具有其优劣所在,必要时采用结合技术或许能够获得更佳的结果。








ESMINT-SNIS联席会议2







ESMINT-SNIS联席会议2F. Albuquerque(US)教授J. Caroff(FR)教授M. Jayaraman(US)教授N. Kocer(TR)教授J Mocco(US)教授M. Aggour(FR)教授共同担任主持人。本环节各位专家主要就静脉疾病与自发性颅内低压(SIH)展开了讨论。


F. Albuquerque(US)教授带来《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IIH):文献报道和需要研究的内容》主题分享。通过细致回顾静脉窦血栓形成、支架植入与特发性颅高压治疗相关的文献,以及当前开展的临床研究内容,F. Albuquerque(US)教授总结静脉窦支架植入术可能是治疗特发性颅高压的有效手段。


V. Mendes Pereira(CA)教授带来《IIH的临床表现和血管内治疗》主题分享。V. Mendes Pereira(CA)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静脉窦狭窄类型及其致病原因,结合病例报告了内源性和外源性静脉窦狭窄的特征以及治疗策略。特发性颅高压的诊疗过程可能需要多学科融合协作一起完成。


F. Cagnazzo(IT)教授带来《从自发性低颅压的症状到病因:如何发现渗漏》主题分享。F. Cagnazzo(IT)教授表示,通过脊柱薄层CT结合靶向造影技术,硬脊膜脑脊液漏能够得以清晰显示,便于后续治疗。


M. Muto(IT)教授带来《硬膜外血补丁(EBP)的第一步》主题分享。M. Muto(IT)教授表示,通过影响引导下,靶向注射血“补片”或凝胶来形成硬膜外修补结构的治疗技术,能够有效治疗硬脊膜脑脊液漏导致的低颅压。


W. Brinjikji(US)教授带来《脑脊液-静脉瘘的血管内治疗:基于400例患者的治疗总结》主题分享。通过病例回顾,W. Brinjikji(US)教授总结了经静脉血管内治疗脑脊液漏的病例特征和技术细节。


DAY 2
第二日








科学论坛2







本环节由A. BiondiJ-H Buhk教授担任主持。


V. Anagnostakou(US)教授带来《支架取栓装置上的凝块粘附涂层可减少远端血栓》主题分享。V. Anagnostakou(US)教授总结表示,针对导致大血管闭塞的血凝块NET的涂层技术可在支架截流MT中减少血凝块碎片的数量,染色质结合表面改性可减少血凝块从支架表面"逃逸",与BMS相比,表面改性装置可提高血块捕获率并减少远端栓塞。


G. Broocks(DE)教授带来《血栓切除术后的幽灵梗死核心现象与较高的核心病变体积和再灌注程度相关》主题分享。G. Broocks(DE)教授总结表示,无论是从症状出现或成像的时间长短考虑,大核心患者更常出现幽灵梗死现象,并且与更好的功能预后相关,不应将大核心体积患者排除在血管内治疗之外,尤其是在ASPECTS>3的情况下。


G. Broocks(DE)教授带来《非增强CT显示较大核心但伴有轻微或无缺血改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栓切除术》主题分享。G. Broocks(DE)教授表示,核心容积和血管再通率与高估缺血核心直接相关。


S. Geyik(TR)教授带来《CLEAR研究的初步结果:NeVa支架取栓装置用于大血管取栓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题分享。CLEAR研究表明,NeVa支架取出器对于AIS中左心室栓塞的血管再通手术既有效又安全。在初级非劣效性分析中,NeVa支架取出器与相关设备(eTICI 2b-3)基本相当;在首次成功再灌注(eTICI 2b-3)方面,统计结果优于同类设备;在探索性分析中,90天的临床结果优于同类研究。


L. Spelle(FR)教授带来《CHOICE,一项采用SQUID进行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临床和血管造影一年结果》主题分享。第一项将SQUID作为治疗方法收集数据的研究按照GCP标准前瞻性地收集了真实的数据,并在栓塞后随访最长达12个月,结果显示:单用SQUID手术的血管造影完全闭塞率为63.2%,与SQUID或手术相关的死亡率为0,与SQUID或手术相关的低发病率为4.6%。


C.Pérez-García(ES)教授带来《一线双支架取栓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叉处选择性血栓切除术联合双Y型支架取栓装置(BETYS)的前瞻性多中心注册方案》主题分享。


M. Martinez Galdamez(ES)教授带来《FIRST,使用SILK VISTA、SILK VISTA BABY进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国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一年研究结果》主题分享。M. Martinez Galdamez(ES)教授为我们介绍了FIRST研究的初步结果。


N. van Landeghem(DE)教授带来《血栓切除术后孤立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他类型的颅内出血对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患者神经预后的影响》主题分享。N. van Landeghem(DE)教授介绍了他们的研究内容,是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机械取栓之后神经功能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i-SAH常导致SICH;再灌注分级决定了i-SAH和o-ICH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TICI 0/1/2a与i-SAH的发生显著相关;TICI 2b出血事件的NIHSS变化明显差于非ICH。


I. Szikora(HU)教授带来《提高脑卒中病例治疗效率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全国性(匈牙利)集中决策支持系统》主题分享。I. Szikora(HU)教授通过他的分享说明了在一个小国/区域建立全国范围的卒中远程放射学网络是可行的,其真正的价值可通过缩短运送时间和改善疗效来衡量,发展趋势也是比较可观的,它是持续了解整个卒中治疗系统的重要工具。


H. de Sousa Guerreiro(DE)教授带来《启发性演讲2》。H. de Sousa Guerreiro(DE)教授演讲的主题是神经介入领域的性别鸿沟。H. de Sousa Guerreiro(DE)教授首先为我们展示了近几年神经介入领域女性的人数变化,并且通过例举多个研究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








科学论坛3







本环节由U. Hanning(DE)L. Valvassori Bolgè(IT)教授担任主持。


V. Mendes Pereira(CA)教授带来《世界范围内首次机器人辅助脑动脉瘤栓塞术的国际性试验》主题分享。V. Mendes Pereira(CA)教授表示,这是首次机器人辅助神经血管试验,Corpath GRX用于脑动脉瘤栓塞有效且安全的,是在现有技术平台上实现中风远程血栓切除目标的潜在未来应用的基础。


H. Kniep(DE)教授带来《早期再灌注或完全再灌注TICI 3:机械血栓切除术首次再通后改善预后的决定因素》主题分享。H. Kniep(DE)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一项基于德国卒中登记处3707名患者数据的研究,分析表明,FP再通后,良好预后mRS<2的概率增加了8.7%。其他因素(如早期再灌注)对首次通过再通畅术后预后改善的贡献率为86%。


H. Nordmeyer(DE)教授带来《纤维蛋白-肝素涂层Credo Heal支架治疗颅内狭窄——多中心经验》主题分享。H. Nordmeyer(DE)教授表示,带有NeuroSpeed PTA球囊的Credo Heal支架,在抢救性支架置入和有症状的ICAD支架置入中安全有效,通过球囊避免了交换操作并且强烈建议在抢救性支架置入时不要使用单一抗血小板疗法。


A. Sirvinskas(LT)教授带来《脑动脉瘤基本原理——脑动脉瘤宣传活动》主题分享。A. Sirvinskas(LT)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其团队所进行的脑动脉瘤宣传活动的进展。在活动刚刚开始时人群中只有60%的人可以回答“脑动脉瘤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进行早期宣传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40%。最后A. Sirvinskas(LT)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调查工具PHASES。


M. A. Moehlenbruch(DE)教授带来《直接抽吸SOFIA/SOFIA PLUS作为急性前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前瞻性多中心SESAME研究的结果》主题分享。M. A. Moehlenbruch(DE)教授表示,SESAME是首个应用SOFIA/SOFIA PLUS导管进行的GCP研究,该导管是治疗急性前缺血性卒中的高效、安全的直接抽吸工具。研究发现与其他研究报告的积极结果相结合,支持应用SOFIA/SOFIA PLUS导管治疗大血管闭塞症。








圆桌讨论:研发人员与FDA、CE方会面







C. Pena(US)教授带来《监管预提交流程以及与FDA方沟通》主题分享。C. Pena(US)教授结合自己在多方工作的经验,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获得FDA认证的具体流程。C. Pena(US)教授总结表示,我们的所有决定都应该以患者为中心。


B. Akra(DE)教授带来《适用于欧盟法规的一款脑血管设备的监管途径》主题分享。B. Akra(DE)教授表示,作为监管机构要做的就是规范行业行为,但是不能矫枉过正,还是需要给企业和医生留有发挥空间。








启发性演讲3







H. Henkes教授带来《启发性演讲3》。H. Henkes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工作历程,并引出了自己参与研发的各种神经介入新器材。








圆桌讨论:从大学到市场







R. Blanc(FR)教授带来《医生在医疗技术公司成立初期的作用》主题分享。R. Blanc(FR)教授表示,医生在医疗技术公司成立初期的作用有:为合乎道德的产品开发负责任,确保公司符合监管要求,保证患者护理和安全,与医疗顾问、KOL和医学协会互动,向投资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宣传临床实用性,以及负责市场准入和上市后活动。


B. Dubuis(CH)教授带来《如何推动来自中心的创新》主题分享。B. Dubuis(CH)教授提出创新是增强竞争力的前提,并且单纯的提出想法是不够的,我们要考虑将其转化的具体细节。


D. Rüfenacht(CH)教授带来ESMINT2023荣誉会员致辞。


颁发《JNIS》最佳欧盟发表文章ESMINT奖


A. Broccolini(IT)教授(获奖者)带来《接受药物治疗因孤立性M2段闭塞导致轻度脑卒中的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一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主题分享。


颁发E-fellowship/导师奖


颁发ESMINT毕业典礼


大会主席交接








科学论坛4







T. Liebig(DE)教授带来《WEB和CONTOUR装置:两种动脉瘤内扰流装置同步使用4年后的利弊——单中心经验》主题分享。T. Liebig(DE)教授表示,Contour再次拓宽了超分子设备的应用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来选择适宜材料,例如,超大型动脉瘤应选择Contour+线圈,而形态较为扁平的动脉瘤则推荐WEB。


L. Meyer(DE)教授带来《血管内治疗vs.最佳药物治疗Willis环以下急性颈动脉闭塞(ACOBOW):ACOBOW研究结果》主题分享。L. Meyer(DE)教授总结表示,在这项回顾性多中心分析中,对于Willis环以下的无症状颈动脉闭塞,EVT确实显示出比BMT更好的治疗效果。EVT治疗后出院时和90天后死亡率较低,而在基线NIHSS评分低于10分的患者中,BMT有改善预后的趋势。


N. Sourour(FR)教授带来《与胶相比,“压力锅”和“球囊加压”技术显著提高了脊髓动静脉瘘栓塞术后3个月的完全闭塞率》主题分享。N. Sourour(FR)教授总结表示,通过"压力锅技术"或双腔球囊使用Onyx栓塞脊髓硬膜/硬膜外腔静脉瘤,与胶相比,3个月后的复发率较低,未来有待更大规模的系列研究结果证实。


M. Möhlenbruch(DE)教授带来《P096首次在人类体验中使用新的Artisse瘤内装置:程序性和早期安全性结果》主题分享。M. Möhlenbruch(DE)教授总结了Artisse瘤内扰流装置的主要特点:外扩式设计为宽颈动脉瘤提供稳定的植入配合,远端无创伤,可在植入过程中保护动脉瘤穹顶,远端和近端标记带提高了装置的可视性,方便使用Dua-laver网篮,提供了径向力和顺应性的平衡,实现了安全贴合。


S. Thind(US)教授带来《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成本效用分析》主题分享。S. Thind(US)教授总结表示,对于继发于LVO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仅进行EVT治疗可能具有成本效益,这主要是因为节省了IVT药物的成本,但在终生范围内,仅EVT策略的QALY损失并不显著,而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加,EVT+IVT策略可能会变得更加有效。


DAY 3
第三日








科学论坛5







科学论坛5由A. Biondi(FR)教授G. Milnerowicz(FR)教授共同主持。


A. Martinez-Piñeiro(ES)教授带来《关于BraiN20(R)--一种预测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医疗设备的临床验证性试验和PROMISE20研究协议》主题分享。A. Martinez-Piñeiro(ES)教授表示,在急性卒中治疗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筛选出仍然可以抢救并且可以有良好预后的患者。N20可以用来被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如果N20可以被检测到,那么患者良好预后可能性就会更高。N20信号缺失的大部分患者的预后都是比较差的。


E. Roussinova(CH)教授带来《导丝和血栓类似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机械血栓切除术的新视角》主题分享。E. Roussinova(CH)教授表示,既往研究表明动脉瘤涉及血管的角度与良好预后是密切相关的,其团队研究导丝和血栓类似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目的是提高机械取栓术的成功率。


J-H Buhk(DE)教授带来《关于eCLIPS的三则故事》主题分享。J-H Buhk(DE)教授表示,eCLIPS已经面世有一段时间了,分叉部位动脉瘤是其主要应用场景,尤其多适用于较小的动脉瘤,也可以被用来做较复杂技术,J-H Buhk(DE)教授通过三个故事为我们详细介绍了eCLIPS的各类应用场景。


M. Bechstein(DE)教授带来《ESMINT-EYMINT E-Fellowship欧洲神经介入远程学习网络学员的持续性评估》主题分享。M. Bechstein(DE)教授表示随着机械取栓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传统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如今这种远程学习日新月异的介入知识才是大势所趋。


R. Rikhtehgarghiasi(DE)教授带来《血栓切除术失败后应用双支架抢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题分享。R. Rikhtehgarghiasi(DE)教授首先说明了神经介入科学从原来的成功取栓被称为奇迹到现在的要求取栓成功且完美,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R. Rikhtehgarghiasi(DE)教授表示,现如今我们的术式选择是先考虑机械取栓,再辅以抽吸,而双支架技术则是被看做是最后的补救措施。


G. Bernava(CH)教授带来《预防性血管活性胺应用可有效抵消机械血栓切除术中应用尼莫地平时显著的血压下降》主题分享。G. Bernava(CH)教授通过介绍三例动脉瘤机械取栓术中应用尼莫地平的病例和文献研究为我们分析了预防性血管活性胺的作用。


J. Wasselius(SE)教授带来《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成功再通的相关因素:一项基于注册的全国性观察性研究》主题分享。J. Wasselius(SE)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主要是单纯从技术因素去考量预测机械取栓血管成功再通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全麻下手术可以改善患者良好预后;球囊导引导管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串联病变没有导致成功率下降;术者个人经验技术也很重要。


K. Zeleňák(SK)教授带来《机器人辅助脑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主题分享。K. Zeleňák(SK)教授表示,机器人操作精密度较高,操作更加精准,可以减少术前暴露,减少感染风险,并且可以远程进行操作。


M. Piano(IT)教授带来《脑静脉血栓的血管内治疗:单中心经验》主题分享。M. Piano(IT)教授表示,脑静脉血栓是比较罕见的,在女性患者中比较多见,尤其是在妊娠期由于雌激素的影响,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容易出现静脉血栓。其团队所做的单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这些患者来说静脉取栓应该作为一线治疗手段。








ESMINT-EANS联席会议






ESMINT-EANS联席会议M. Cenzato(IT)教授E. Ciceri(IT)教授A. Gruber(AT)教授Z. Kulcsar(CH)教授共同主持。


A. Raabe(CH)教授带来《脑动脉瘤手术的术中辅助》主题分享。A. Raabe(CH)教授表示,动脉瘤手术目标是完全栓塞动脉瘤,减少瘤颈的残留,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他为我们介绍了根据患者个人情况使用不同联合技术治疗的动脉瘤病例。


M. Cenzato(IT)教授带来《外窥镜在脑血管外科MAV手术中的应用》主题分享。M. Cenzato(IT)教授表示,相比其显微镜,外窥镜有分辨率更高,照明效果更好,操作性更好,教学也比较便利的优势。但外窥镜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在较深部位,在白质等位置需要调整亮度;在发生出血时在外窥镜下不能准确定位出血点等等。


M. Gmeiner(AT(教授带来《混合亦或是:是玩具还是游戏规则改变者?》主题分享。M. Gmeiner(AT)教授表示,在混合手术室我们可以做血管造影,术中Dyna CT等,并且其呈现的效果都非常清晰明确,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混合手术室,已经治疗了1083位患者。混合手术室不等于混合介入,能够提升治疗治疗,达到患者良好预后,M. Gmeiner(AT)教授通过具体病例举例详细介绍了其使用情况。


J-C Gentric(FR)教授带来《神经介入的未来:邀请您分享一例常规手术:2031年6月6日,周五》主题分享。J-C Gentric(FR)教授带着我们畅想了,在不远的未来神介领域的各种创新进展。


G. Esposito(CH)教授带来《BOLD-CVR和NOVA-qMRA定量检测脑血流动力学》主题分享。G. Esposito(CH)教授总结表示,BOLD-CVR是用来检测大脑的血流动力学,而NOVA-qMRA则是检测主要血管中的每分钟血流流速的,这两者是互补的关系。通过BOLD/NOVA联合应用可以预测筛选出血管再通的候选者。


S. Frol(SI)教授带来《神经介入和神经外科手术前的抗凝药物》主题分享。S. Frol(SI)教授总结表示,抗凝治疗的患者一般来说都是需要终身治疗的,在患者需要急诊手术时需要使用逆转剂。


M. Aggour(UK)教授带来《潜入未来的技术高峰:Angiosuite中的混合现实和远程通信》主题分享。M. Aggour(UK)教授表示,未来技术有无限的可能性,现在我所说的一切不是一个结论,而是开始,我们要努力在保证我们治疗安全的基础上不断精进发展。


Z. Kulcsar(CH)教授带来《dAVF的影像病理生理学:一个新概念的提出》主题分享。Z. Kulcsar(CH)教授通过介绍一系列病例及研究结果为我们说明了,硬膜动静脉瘘并不是在硬膜内而是位于窦里面的血栓组织。


PM. Chiaroni(FR)教授带来《O27按位置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对风险:眼科动脉瘤病例》主题分享。在过去的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动脉瘤病例使用弹簧圈辅助支架治疗,但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是不确定的。PM. Chiaroni(FR)教授表示,我们在考虑保守治疗未破裂无症状眼段动脉瘤时,需要仔细考量治疗的获益和风险。


C. Cognard(FR)教授带来《血管内动静脉畸形治疗的未来展望》主题分享。C. Cognard(FR)教授表示,为了更好地去预测AVM介入治疗的未来进展,我们要先熟悉其现在的情况。C. Cognard(FR)教授通过一系列文献研究介绍,提出了自己对于AVM治疗方案选择的见解。








新设备和初创企业专题--新技术






本环节由K. Zeleňák (SK)教授H. de Sousa Guerreiro(DE)教授共同主持。


M. Ribo(ES)教授带来《循环抽吸优于标准抽吸》主题分享。M. Ribo(ES)教授表示循环抽吸是安全的也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希望的。它可以减少远端栓塞,能够给我们带来更高的首把效应,而且也可以加快操作,能够降低潜在的成本。


A. Rouchaud(FR)教授带来《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生物学优化》主题分享。A. Rouchaud(FR)教授表示生物学对于动脉瘤的发展是至至关重要的。


A. Berenstein(US)教授带来《Bendit导管——微导管技术的新范式》主题分享。








发病率及致死率困境






本环节由 E. Boccardi(IT)教授A. Berenstein(US)教授AC. Januel(FR)教授F. Dorn(DE)教授共同主持。


I. Demarre(FR)教授带来《面对严重并发症的介入神经放射科医生:您是如何应对的?心理影响及资源调查》主题分享。I. Demarre(FR)教授表示并发症发生时,我们需要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源去处理这样的情况,在短期之内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个人的心理支持在长期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


A. Aracki-Trenkic(RS)教授带来《FD治疗妊娠期急性破裂动脉瘤一例》主题分享。A. Aracki-Trenkic(RS)教授表示虽然血流导向装置支架,主要是用于一些特定的病例,但之前的研究和文章以及我们的病例都显示,FD同样是可以用于急性情况的。


F. Massari(US)教授带来《新一代抽吸导管机械取栓术中的血管裂伤》主题分享。F. Massari(US)教授为我们分析了一例64岁女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及其器械选择。


A. Pedicelli(IT)教授带来《生长中的巨型M1段动脉瘤一例》主题分享。A. Pedicelli(IT)教授为我们分析了合并多囊肾的年轻女性巨型M1段动脉瘤治疗及其器械选择。


M. Pileggi(CH)教授带来《ASA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并发症一例:脊髓卒中模拟病?》主题分享。M. Pileggi(CH)教授表示尼莫地平与血脑屏障相关问题已经研究超过30年了,这其中有某种类型的平衡很早之前都被讲清楚了。在组织学层面,大多数都是动物的组织学实验,例如兔子小鼠血管可以看到酶从血管迁移到血管周围的间隙,因此给予尼莫地平来改变血管其实并不多见。


O. Eker(FR)教授带来《陷阱一直存在......》主题分享。O. Eker(FR)教授为我们分析了一例68岁男性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用药选择及治疗策略。


L. Cirillo(IT)教授带来《一次治疗中同时出现缺血性和出血性并发症》主题分享。L. Cirillo(IT)教授为我们分析了一例61岁男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术式选择。


P. Gruber(CH)教授带来《机械血栓切除术后出现颈动脉海绵窦瘘》主题分享。P. Gruber(CH)教授表示随着我们应用机械取栓的病例越来越多,我们要更仔细地去看血管造影,也许我们就能够防止患者出现各类并发症,减少后续治疗次数。


A. Rennie(UK)教授带来《危害性鼻出血及其血管内治疗》主题分享。A. Rennie(UK)教授表示虽然之前也碰到过类似的病例,但是相同的策略却被证明是行不通的,还是要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个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结束总结







大会最后ESMINT 会议主席P. Machi(CH)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


至此,ESMINT 2023精彩内容已全部为您呈现,欢迎各位介入同道阅读,转发!






录播路径


脑医汇旗下神介资讯直播技术支持


电脑端:登录网址

https://www.brainmed.com/meeting/detail?id=2974即可观看精彩录播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