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1日发布 | 1330阅读
脑血管-自发性颅内出血

精准抽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典型案例分享与体会(第二轮脑血管病系列十五)---浙二神外周刊(第420期)

刘凤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提示

“浙二神外周刊”不定期接收外院投稿,审核后发表。欢迎各专业同道联系我们,分享精彩病例、研究热点或前沿资讯。投稿请联系:shishi74@163.com


前言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亚专科由张建民主任牵头组建,现由王林主任和祝向东主任具体负责脑血管外科,许璟主任和虞军主任具体负责脑血管(神经)介入。是科室的最主要亚专科之一。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从406期开始第二轮系列报道科室脑血管病亚专业组的相关病例,与同道共享。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54岁,因突发失语、右侧肢体偏瘫一天入院。发病后无昏迷呕吐及抽搐病史。既往高血压病史约5年,曾不规律服用降压药,平时控制情况不详。外院CT提示左侧基底节出血,脑血管CTA检查血肿及血肿周边未见异常血管影。


入院查体:BP148/90mmHg 神志清,GCS=E4VTM6运动性失语,不能发声,但能示意;右侧肢体偏瘫,上下肢肌力均为0级,病理征(+),痛觉刺激有表情变化。


入院时CT


入院时CTP:血肿周边低灌注表现


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基底节区血肿浙二分型:单轴型,约30ml;运动性失语;右侧偏瘫。


诊治经过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我们讨论了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01

保守建议的主要依据:血肿量界于20-40ml,参照外伤性血肿处理原则为手术指征的临界状态,患者意识清醒,头痛轻微,CT显示各基底池轮廓无受压变形,中线移位轻微,无脑疝风险,对生命安全的威胁不大。

02

手术建议的主要依据:患者为中年女性。血肿位于左侧基底节区,有明确的血肿相关神经功能缺失:运动性失语、偏瘫侧肌力在3级以下。有效控制包括手术创伤等医源性损伤的前提下,适时清除血肿,缓解血肿对受累功能区挤压,改善血肿周边供血、阻断红细胞崩解的继发性损害,对残存神经功能保护及恢复均有积极意义。另外,手术可显著缩短病程,也有助于减少医疗成本支出。


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最终确定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


手术流程:
采用卧位安装立体定向框架并行CT定位扫描,获得DICOM断层数据。数据导入立体定向手术计划工作站,行术前规划。具体流程:


术中所见:
1.靶上15,90度针偏转35度抽吸。


2.靶下30,血肿质地坚硬,改碎吸。


3.抽吸完成后恢复血肿腔静水压,并持续正压冲洗。


4.完成止血后,注水使颅内压维持在20-25cm水柱并关闭引流通道,保持至麻醉复苏完成,血压平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术后第一天CT复查情况

术后住院一周,出院时情况:
1.运动性失语:能发单音节词,可分辨;
2.偏瘫:右上肢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2级。


讨论


手术适应症:脑出血传统开颅手术,医源性损伤较难控制,适应症选择更多关注于血肿危及生命的程度[1]立体定向抽吸术精准,医性损伤,可更多关注于残存神经功能保护[2]。因,我于基底出血手术指设置1.血肿相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性3级以下;2.血肿量超过15ml压明显3.排除因素,包括:动脉静脉畸形等。


血肿排空技术:保持满意的清除率应做到以下几点:

01

合理的手术计划:建立正确的血肿分型,并依据分型进行相应的路径规划。常见的规划类型包括:单靶点单通道,单靶点多通道,多靶点多通道三种类型。本例血肿为单轴型,根据其长轴走向,选择经额单通道,血肿前部偏置于路径外的部分,可通过调整抽吸针侧孔的自旋角度进行抽吸,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安全抽吸[3]

02

术中活动性出血的预防与处理:抽吸时应严格按术前计划的作业点做“定点、定量、定方位角”精准抽吸,切忌暴力抽吸或碎吸,多数情况下不会发生术中再出血;但因血肿腔内常有悬浮的穿支动脉,发生活动性出血也不意外。通过严格的控制性降压,局部使用收缩血管类药物(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等,采用正压冲洗方式,多数可迅速控制出血。

03

术后并发症防治:再出血预防的关键在保持适当的脑灌注压。根据“稳态理论”[4]抽吸术后我们通常将血肿腔静水压设置在20-25cm水柱,将血压控制在110-140/70-90mmHg之间,并不会造成低灌注压。我们采用术后持续镇静,延迟复苏,能有效控制再出血发生率,近年来本组再出血发生率约3%,与活检后再出血率相当。抽吸术后颅内感染多与术后反复使用尿激酶溶血辅助引流相关[5]。我们的血肿清除率维持下85%以上,残余血肿量<10ml,极少需要使用尿激酶辅助,多数患者术后24小时内拔管,因此颅内感染发生很低。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有框架立体定向治疗脑出血具有良好的费效比。但术前安装框架,定位扫描等传统流程,导致清醒患者的体验差,且搬运过程繁琐。浙二神外立体定向亚专业团队目前已开展相关研究。采用术中大孔径CT在手术室麻醉后进行框架安装是现阶段最可行的改进办法。一般情况下,采用卧位框架安装技术、“钉托”辅助的三点安装法等改进,也能显著简化相应的操作流程;另外我们还通过改进软件算法,患者术前无需戴框架CT扫描,采用与无框架导航/机器人相似、但更简便的流程,将极大改善患者体验并降低医院硬件成本的投入。目前该技术正在持续推进中,敬请同行期待。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
1. Sarkar S , Dey A , Hossen K ,et al.The Functional Outcome of 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after Surgery[J].Integrative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020, 7.
2. Mandava, Pitchaiah , et al. "Pooled analysis suggests benefit of catheter-based hematoma removal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Neurology (2019).
3. Peng C , Ting C , Yang Z ,et al.[Evacuation of spontaneous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atoma with double targets-single channel and multiaxial stereotaxi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2015, 44(4):376-382.
4.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等,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15):1068-1075
5. Thiex R , Rohde V , Rohde I ,et al.Frame-based and frameless stereotactic hematoma puncture and subsequent fibrinolytic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Journal of Neurology, 2004, 251(12):1443-1450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刘凤强主任医师撰写,张建民主任修改、终审)


点击进入浙大二院神外官方账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