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前言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亚专科由张建民主任牵头组建,现由王林主任和祝向东主任具体负责脑血管外科,许璟主任和虞军主任具体负责脑血管(神经)介入。是科室的最主要亚专科之一。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从406期开始第二轮系列报道科室脑血管病亚专业组的相关病例,与同道共享。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54岁,因突发失语、右侧肢体偏瘫一天入院。发病后无昏迷呕吐及抽搐病史。既往高血压病史约5年,曾不规律服用降压药,平时控制情况不详。外院CT提示左侧基底节出血,脑血管CTA检查血肿及血肿周边未见异常血管影。
入院查体:BP148/90mmHg 神志清,GCS=E4VTM6运动性失语,不能发声,但能示意;右侧肢体偏瘫,上下肢肌力均为0级,病理征(+),痛觉刺激有表情变化。
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基底节区血肿浙二分型:单轴型,约30ml;运动性失语;右侧偏瘫。
诊治经过
01
保守建议的主要依据:血肿量界于20-40ml,参照外伤性血肿处理原则为手术指征的临界状态,患者意识清醒,头痛轻微,CT显示各基底池轮廓无受压变形,中线移位轻微,无脑疝风险,对生命安全的威胁不大。
02
手术建议的主要依据:患者为中年女性。血肿位于左侧基底节区,有明确的血肿相关神经功能缺失:运动性失语、偏瘫侧肌力在3级以下。有效控制包括手术创伤等医源性损伤的前提下,适时清除血肿,缓解血肿对受累功能区挤压,改善血肿周边供血、阻断红细胞崩解的继发性损害,对残存神经功能保护及恢复均有积极意义。另外,手术可显著缩短病程,也有助于减少医疗成本支出。
讨论
01
合理的手术计划:建立正确的血肿分型,并依据分型进行相应的路径规划。常见的规划类型包括:单靶点单通道,单靶点多通道,多靶点多通道三种类型。本例血肿为单轴型,根据其长轴走向,选择经额单通道,血肿前部偏置于路径外的部分,可通过调整抽吸针侧孔的自旋角度进行抽吸,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安全抽吸[3]。
02
术中活动性出血的预防与处理:抽吸时应严格按术前计划的作业点做“定点、定量、定方位角”精准抽吸,切忌暴力抽吸或碎吸,多数情况下不会发生术中再出血;但因血肿腔内常有悬浮的穿支动脉,发生活动性出血也不意外。通过严格的控制性降压,局部使用收缩血管类药物(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等,采用正压冲洗方式,多数可迅速控制出血。
03
术后并发症防治:再出血预防的关键在保持适当的脑灌注压。根据“稳态理论”[4]抽吸术后我们通常将血肿腔静水压设置在20-25cm水柱,将血压控制在110-140/70-90mmHg之间,并不会造成低灌注压。我们采用术后持续镇静,延迟复苏,能有效控制再出血发生率,近年来本组再出血发生率约3%,与活检后再出血率相当。抽吸术后颅内感染多与术后反复使用尿激酶溶血辅助引流相关[5]。我们的血肿清除率维持下85%以上,残余血肿量<10ml,极少需要使用尿激酶辅助,多数患者术后24小时内拔管,因此颅内感染发生很低。
参考文献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