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个人经验和观点,读者实践时要据实际情况个体化诊治。
脑静脉窦狭窄-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术中,间断采用导管在静脉窦腔内行逆行造影是必要的,目的是评估病变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等,以及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
只要导管能安全顺利送入颅内静脉窦,则均可以通过这些导管进行逆行静脉造影。这些导管包括(但不限于)微导管、中间管、抽吸导管、长鞘、4或5F多功能管等。
普通长鞘有时可进入到乙状窦进行造影。4或5F多功能管虽然可以进入静脉窦(多为乙状窦),但多用于交换长导丝,以利于下一步操作,只是偶尔会经此类多功能管造影。中间管/抽吸管是脑静脉窦血栓介入治疗操作的主要通路,长度允许时,它们甚至可以到达最远端的上矢状窦前部,介入治疗时经常需要通过它们进行逆行造影。
在脑静脉窦疾病介入过程中,也是经常需要使用到微导管造影;静脉窦内微导管造影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场景(具体情况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讲述)。
与经动脉脑血管造影一样,静脉窦内逆行造影也是使用血管内介入常用的含碘造影剂。因脑静脉窦疾病介入治疗时,可能需要很多次的静脉窦内造影,为尽量减少造影剂用量,可用生理盐水稀释造影剂,笔者一般用生理盐水和含碘造影剂1:1混合,稀释后的造影剂并不影响静脉窦内造影的图像质量。
笔者在脑静脉窦内逆行造影时,均是采用手工推注造影。由于微导管管腔小,采用5ml注射器,以增强推注力量;其他导管采用10ml注射器即可。
上矢状窦内逆行造影采用侧位投射;横窦内造影采用后前位+汤氏位;乙状窦内造影一般采用侧位即可,有些情况下需要增加后前位或斜位造影;直窦内造影通常用侧位就行了,部分情况下要增加后前位造影,尤其是在评估近段直窦病变时。
原则上,无论是在何种X线投射角度,脑静脉窦内造影成像的视野需要包括整个颅腔,这样造影时才可完整观察到静脉窦的引流情况,而不会有所遗漏。当需要同时评估颈部静脉引流时,则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扩大成像视野。
脑静脉窦内造影曝光时间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原则是,在含碘造影剂血液在静脉窦内全部引流完时,曝光结束。当引流顺畅时,曝光时间就短;而引流不畅时,曝光时间就长。
因在脑静脉窦内造影时是手工推注造影剂,所以难以给出确切的参数。
在经大内径的导管造影时,如长鞘或中间管,一次造影剂的用量约3-4ml,2秒左右推注完;要避免快速大量注射造影剂,是因为这样的操作会使局部压力快速升高,此种压力会逆行传播到附近的小静脉,小静脉内压力过大可能破裂出血,尤其是导管头位于血栓闭塞位置时。
当采用小管腔的微导管造影时,常规10ml注射器推注造影剂原液会感到阻力很大,且不容易控制造影剂用量;此时建议使用5ml注射器推注稀释过的造影剂,这样推注时的阻力会小一点。经微导管造影时,造影剂用量一般是1ml左右,2-3秒推注完毕。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