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8日发布 | 197阅读

【中国声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沈璐教授团队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帕金森病基因治疗

沈璐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杨治权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郭纪锋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徐倩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近期,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副主任沈璐教授牵头,功能神经外科亚专科主任杨治权教授、神经变性病与遗传病亚专科主任郭纪锋教授、徐倩副教授等主要研究者共同参与的“BBM-P002注射液颅内注射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单臂、开放性、单中心、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顺利启动并完成首例受试者的初步随访。这是国内首个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开展的基因治疗临床研究,也是我院神经退行性疾病团队在变性疾病基因疗法领域的重大探索。


1

研究背景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老年性痴呆的第二大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 65 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7%,至2030年,患病人数将达500万。目前帕金森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随着病程进展将出现疗效减退及运动并发症。


2

研究方法&研究结果

本研究系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于2022年9月13日获得湘雅医院伦理批件。研究药物为BBM-P002注射液,使用腺相关病毒(AAV)作为载体,通过脑立体定向注射技术,将治疗基因递送至患者脑内,促进多巴胺合成与分泌,阻止疾病进展,以期实现“单次给药、长期有效”的治疗效果。研究主要纳入年龄40-70岁、病史≥5年、Hoehn-Yahr分期为2.5-4期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经过团队严谨评估,首例受试者于2023年6月1日在神经外科成功完成给药;治疗后4周,受试者的肌张力、睡眠情况、口服药物时效均有所改善;影像学报告显示研究药物注射部位准确,双侧纹状体基因表达产物活性增强。目前,该受试者已处于治疗后12周,整体状态良好,各项指标维持改善,生活质量较前有所提高,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在随访观察中。


3

研究结论

基因治疗可改变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赋予细胞新的治疗功能,在单次给药后可长时间持续表达阻止疾病进展,为神经退行性疾病修饰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沈璐教授表示,本研究完成的帕金森病首例基因治疗,对深入探索帕金森病新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将据此形成体系化的诊治方案与操作规范,期待未来能惠及更广大患者。


沈璐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

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副主任、认知障碍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神经变性病与遗传病精准诊疗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主任及《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执行主编,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组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医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常委、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专委会常委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学科带头人等。

*本文转载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公众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002内容1096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所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