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精选编译」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邵将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新型囊状动脉瘤血管内支架(SEAL)治疗破裂浅基底三叶状脑动脉瘤——1例随访1年的病例报告》,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哥伦比亚麦德林安蒂奥基亚大学神经外科的Boris Pabon等研究者报道了首例应用新型囊状动脉瘤血管内支架(SEAL)治疗的患者,相关结果于2023年7月在线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Pabon B,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2023 Jul 16:15910199231187048. doi: 10.1177/15910199231187048】
囊内扰流(intrasaccular flow disruption)是囊状或宽颈分叉颅内动脉瘤其他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替代方法,并具有无需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优点。目前,美国唯一获得FDA批准的囊内可用装置是Woven EndoBridge(WEB)装置;然而,由于WEB设备的紧凑性(compact nature)和尺寸的可用性,形状不规则或较浅的宽颈动脉瘤可能不适合WEB治疗。哥伦比亚麦德林安蒂奥基亚大学神经外科的Boris Pabon等研究者报道了首例应用新型囊状动脉瘤血管内支架(SEAL)治疗的患者,相关结果于2023年7月在线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
囊状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栓塞系统(Saccular Endovascular Aneurysm Lattice,SEAL™,Galaxy Therapeutics,Inc,Milpitas,CA,USA)是新一代动脉瘤囊内扰流装置,由自膨的双层镍钛合金和核心的铂丝网编织植入物组成,具有三个主要属性:
1.操作人员易于使用:部署更安全,标记带中没有铅,远端无损伤,并增加了装置的柔软度,更好地适应动脉瘤几何形状,而不会有更高的压实风险。
2.双层设计:接近动脉瘤颈和入口区,增加血流分流,增强动脉瘤囊内早期血栓形成。
3.耐久性:改善颅内动脉瘤的长期闭塞。
图1. 两种外形的SEAL装置。(a)卵圆形上部圆环和桥样基底;(b)桥样基底。
一名58岁的西班牙裔男性,既往无明显病史,因突发严重头痛和精神状态改变急诊来院。查体发现右侧偏瘫,对疼痛有反应。急诊非增强头部CT扫描显示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图2)。查体和影像符合Hunt-Hess 3级和Fisher IV级。头部CTA显示左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浅基底动脉瘤,具有复杂的不规则三叶结构。获得患者合法授权代表的知情同意后,立即将患者送往血管造影室使用SEAL™血管内治疗装置进行治疗。
图2. 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Fisher IV级(左外侧裂小血肿),伴脑积水和脑室右颞角扩大。
图3. 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形态。
SEAL™设备的型号选择,通过以下两个步骤确定:
步骤一:配置选择。对于配置选择(基底和弧形),确定动脉瘤是浅还是长型。1.对于宽颈、浅的不规则动脉瘤,推荐基底结构。2.对于深的、细长的、球形动脉瘤,推荐弧形结构。本例动脉瘤是一个浅而宽的动脉瘤;因此,我们选择了SEAL™基底型来治疗动脉瘤。
步骤二:尺寸选择。确定SEAL™设备所需的正确尺寸。SEAL™基底是宽颈增加3毫米(宽颈可达18毫米,最宽可达20毫米),厂商正在开展基于瘤颈直径与宽度确定基底最佳宽颈的PRE-SEAL早期临床可行性研究。本例动脉瘤的宽径为6.25mm,瘤颈直径为4.27mm,因此选择9mm的SEAL™设备。
图4. SEAL™装置释放步骤。
SEAL™设备部署步骤。在选择SEAL™设备配置和尺寸后,Headway27微导管通过0.14微导丝置入动脉瘤腔内(图4b)。然后将SEAL™装置通过0.027内径的微导管推进,并通过推入和脱鞘方式毫无困难地部署到动脉瘤腔内(图4)。SEAL™设备有一个非创伤的、没有铅标记的远端头端,在透视下清晰可见近端标志物,如图4b-f(白色箭头和圆)。该装置使用电解脱控制器来部署和完成分离。当SEAL™装置分离时,标记带不再与微导管尖端对齐(图4f)
图5. 使用SEAL™装置成功闭塞动脉瘤。
图6. SEAL™装置末端没有铅标记(a),WEB装置末端有铅标记(b)。
表1. 动脉瘤瘤内装置比较:WEB,Contour和SEAL™。
SEAL™装置的部署和植入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并且很好地符合复杂破裂动脉瘤的不规则形状。植入后立即观察到动脉瘤完全闭塞。重要的是,术后1年的血管造影随访显示没有安全问题。
SEAL™装置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技术,有可能治疗高度有限的、较浅的动脉瘤和不规则的多叶动脉瘤。

关注颅内动脉瘤装置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邵将 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 校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