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3日发布 | 923阅读

【中国声音】机械取栓术中给予补救性清醒镇静对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影响: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李仕林

西安市第三医院

常明则

西安市第三医院

达人收藏
\
 
\
 


第一作者:李仕林

通讯作者:常明则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REF: Li, S., Zhang, Y., Zhang, X., Zhang, G., Han, N., Ma, H., Ge, H., Zhao, Y., Zhang, L., Wang, Y., Shi, W., Ma, X., Tian, Y., Xiao, Y., Niu, Y., Qiao, L., & Chang, M. (2023). The Functional Prognosis of Rescue Conscious Sedation During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on Patients with Acute 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Neurology and therapy, 10.1007/s40120-023-00528-y.https://doi.org/10.1007/s40120-023-00528-y



研究背景


机械取栓(MT)是一种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其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GA)、清醒镇静(CS)及局部麻醉(LA),那种方式是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MT的最佳镇静方案存在争议。2017年及2018年的荟萃分析认为与CS或LA相比,接受GA的患者预后可能更差;2022年天坛医院ANGEL数据库的研究结果也认为接受GA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差。2016年和2018年的二项单中心随机临床研究(SIESTA、GOLIATH)显示,与CS相比接受GA的患者3个月预后更好,但GA有可能导致术后肺炎发率增高(SIESTA试验13.7%vs 3.9%;P = 0.03)。2017年的一项单中心随机临床研究(AnStroke)认为CS与GA相比,患者3个月预后无差异。2020年MR CLEAN数据库的研究结果认为LA比GA、CS具有更好的功能结局;法国的前瞻性多中心登记研究认为CS比LA有更好的结局(49.6%vs40.3%)、更成功的再灌注率(86.1%vs75.3%)和更低的死亡率(23.6%vs18.1%);2022年的荟萃分析,发现在90天的良好功能结局或死亡率方面,LA与CS和GA相比没有显著优势。


以上研究更多关注的是GA、CS及LA三种麻醉方式对卒中患者预后影响的比较,忽略了真实世界中,这三种麻醉方式的各自特点。虽然GA麻醉效果好,但耗时较长;LA简单易行,但术中面临患者躁动的情况;CS具有耗时短、操作方便、镇静作用良好的特点,可能是MT术中控制躁动不安的良好措施,然而目前的研究鲜有涉及术中补救性CS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单中心经验,从CS启动时机角度开展回顾性研究,意在探讨术中补救性CS对前循环AIS患者的临床结局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患者来自于“DSA评价前脑灌注新参数(NCT03607565)”数据库。所有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314例,其中99例后循环卒中、45例非机械取栓(动脉溶栓8例,急诊支架/球扩37例)、26例不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剩余164例按照麻醉方式分为术中补救性CS、单纯LA两组(图1)。补救性CS被定义为MT术中患者清醒状态下出现躁动不安时持续注射药物镇静;单纯LA被定义为穿刺点的局部麻醉,手术过程中不使用镇静药物。



本研究纳入标准为:(1)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ICA, MCA M1-M2段)脑梗死;(2)行机械取栓治疗(血栓抽吸、支架取栓);(3)症状出现24小时内;(4)年龄18岁以上;(5)接受术中补救性CS或LA。排除标准为:(1)后循环卒中(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2)动脉溶栓、急诊支架/球扩治疗;(3)全麻;(4)既往mRS>2分;(5)昏迷、低氧血症;(6)术前胸部CT显示肺炎;(7)术前未评估吞咽功能;(8)既往认知障碍、肿瘤等潜在影响发病90天随访的疾病。


我们分析了患者的以下基线特征:年龄、性别、既往中风、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吸烟、饮酒、闭塞部位(ICA、MCA、ICA+MC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评估初始中风严重程度(NIHSS),接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血管内治疗方式(血栓抽吸、支架拉栓、两者联合)、发病到入院时间、入院到穿刺时间、穿刺到再通时间、mTICI(2b或3)、吞咽困难、ASTIN/SIR评分(2或3)。主要结局指标是90天良好的功能结局(≤2的mRS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90天mRS、90天死亡率、sICH和PSP。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64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平均年龄69岁,男性占比53%,成功再通率87.2%,90天良好预后率48.8%、死亡率20.1%,sICH发生率13.4%,PSP发生率34.1%(表1、2)。有89例接受了LA,75例接受了术中补救性CS,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表1);两组90天良好预后率(45.3%vs51.7%,p=0.418)、sICH发生率(10.1%vs17.3%,p=0.176)及死亡率(17.3%vs22.5%,p=0.414)无显著差异;术中补救性CS组术后肺炎发生率(44%vs25.8%,p=0.015)高于LA(表2)。



MT后发生PSP患者在90天mRS(5 vs 2,p=0.010)、死亡率(32.1% vs 13.9%,p=0.006)及sICH(21.4% vs 9.3%,p=0.030)方面显著高于没有发生PSP的患者;在90天良好预后率(33.9% vs 56.5%,p=0.006)方面显著低于没有发生PSP的患者(表3)。



MT术后PSP发生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补救性CS、NIHSS、吞咽困难、桥接取栓及ASTIN/SIR(2-3)是MT术后肺炎发生危险因素(表4),在纳入对MT术后PSP发生有影响的因素如年龄、性别、AF、DM、吞咽困难、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单因素分析p<0.1的自变量的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是MT术后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表5),此外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吞咽困难及桥接取栓也与PSP发生独立相关(表5)。



麻醉方式对PSP发生率的亚组分析显示术中补救性CS显著增加了吞咽困难的患者PSP发生率(OR=7.307,95% CI:2.144-24.906,p=0.001),术中补救性CS均随NIHSS严重程度增加使PSP发生率(OR=1.155,95% CI:1.034-1.290,p=0.011)较LA(OR=1.104,95% CI:1.013-1.204,p=0.024)增加了5.1%(表6)。



讨论


CS方案往往存在两种情况:其一,MT术前主动给予镇静药物,防治患者术中躁动;其二,MT术中因躁动不安而补救性给予镇静药物。我们的研究采取MT术中患者躁动时补救性给予佑美托米定镇静,意在于评估术中补救性清醒镇静(CS)与LA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既往多项关于CS对预后影响的研究重点在于对比CS与LA两种麻醉方式间的差异,未对CS方案中镇静药使用时机进行深入探讨。比如来自法国多中心登记性研究,其CS方案为MT术前给予瑞芬太尼,结果表明,与CS相比,LA与更低的良好结局、成功的再灌注率和更高的死亡率相关,提示MT术前给予镇静药可能对临床结局有利。而来源于MR-CLEAN团队的研究,其CS方案为MT手术过程种给予镇静药,结果显示,与LA相比,CS方案90天良好预后比LA更差,其术后肺炎发生率(20%vs11%,p<0.01)更高,提示MT术中给予镇静药可能对临床结局不利。我们的研究与MR-CLEAN[11]的CS方案类似,于MT术中给予镇静药物,结果显示MT术中补救性CS对于患者90天良好预后率略低于LA(44.2%vs51.7%,p=0.418),对于PSP发生率(44%vs25.8%,p=0.015)高于LA,而在90天死亡率、术后sICH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可见,CS方案启动时机对EVT患者预后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与单纯LA相比,MT术中补救性CS在改善患者90d良好预后率没有显著优势,却有增加MT术后PSP发生率的可能性,可能对患者临床结局产生不利影响。


PSP作为卒中常见并发症,可增加不良预后及死亡率,常因增加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控制PSP危险因素将有助于降低PSP发生率。文献报道PSP的发生的因素除了与高龄、房颤、男性、糖尿病、吞咽困难、中风的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相关外,还与静脉溶栓和/或机械取栓密切相关,至于CS是否显著增加PSP发生风险目前尚不清楚。与LA相比,有研究认为CS增加PSP发生率,有研究认为CS对肺炎发生率无显著影响。我们的研究在纳入年龄、性别、AF、DM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发现NIHSS严重程度、吞咽困难、桥接取栓与PSP发生密切相关,与文献报道一致,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研究发现术中补救性CS是PSP发生率增加的显著影响因素,支持CS增加PSP发生率这一观点,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深入探讨。相较于高龄、房颤、男性、糖尿病、吞咽困难、中风的严重程度等不可控因素,术中补救性CS属于可控因素,提示临床医师合理应用CS有降低PSP发生的可能性。


相对于GA,CS、LA两种麻醉方式具有实施方便,耗时短的特点,是EVT的首选麻醉方式,但是什么情况下首选LA,什么情况下首选CS,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大多由术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患者躁动可能是选择CS的主要原因。我们研究中的CS方案正是基于患者术中出现躁动不安采取补救性的镇静,经亚组分析发现,与LA相比,这种麻醉方式显著增加了吞咽困难的患者PSP发生率(OR=7.307);并且伴随NIHSS严重程度增加,这种麻醉方式的PSP发生率(OR=1.155)较LA(OR=1.104)增加了5.1%。与以往研究不同,我们的研究对于术者选择麻醉策略更具参考意义,提示术者选择麻醉方案应充分考虑患者基线NIHSS严重程度、吞咽困难等容易诱发PSP的相关因素,尽可能避免MT术中补救性CS,而对于症状较重同时合并吞咽困难的患者,或许术前主动性CS更有利于患者临床结局,但这需要进一步前瞻性大样本的RCT研究。


总之,在我们的这项研究中,机械取栓术中补救性CS显著增加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SP发生风险,对患者90d良好预后率的改善及sICH发生率及死亡率的降低方面不优于LA,不利于患者临床结局,尤其是症状较重、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



第一作者简介


李仕林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陕西省保健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常委

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委员

西安市卒中质控中心委员

西安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周围神经病



通讯作者简介


常明则 主任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脑血管学组青年委员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介入分会常委

陕西省卒中学会青年副主委

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

西安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委

西安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组长

西安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副主任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150内容1127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