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1日发布 | 742阅读

后颅窝神经结构

张卫民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笔记一部分节选自日本神经外科Toshio Matsushima大师的著作《Microsurgical Anatomy and Surgery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Procedures Based on Anatomical Study》。


上篇的笔记是第一章即总览,本篇开始深入学习后颅窝的结构之一——神经结构,笔者将所做笔记整理如下,能力有限,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1.神经结构包括哪些?

上篇笔记已经提到过,很简单,共有两个部分:脑干和小脑。三个小脑-脑干裂隙可以通过MRI扫描窥见 ,然而作为神经外科医生,不能只了解各个解剖结构,还得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原作者按照第四脑室、小脑表面、第四脑室和小脑表面的关系、相关手术入路等顺序分别阐述,一步步引人入胜,大师笔触细腻,思维严谨,值得反复寻味!


2. 第四脑室解剖学基础     

第四脑室是一个帐篷状的中线腔室,分为顶和底两个部分:


2.1底由脑桥和延髓构成,其中:

头端三分之二:由脑桥占据

尾端三分之一:由延髓占据

笔者注:Rhoton教授的《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一书中,在《小脑和第四脑室》章节里将第四脑室底分为三个部分:上部(脑桥部)、中间部(交界部)、下部(延髓部)


2.2  顶由上、下髓帆和小脑蚓部构成(图2.1和2.2)。顶部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在其顶点即尖顶相连。
  • 上半部分:包括上髓帆和上蚓,后者包括小舌、中央小叶和山顶。小舌通常牢固地附着在上髓帆上。 

  • 下半部分:包括下髓帆和外侧的脉络膜以及内侧的结节。

  • 外侧壁:由三个小脑脚形成。脉络带是脉络膜的外侧附着物,形成第四脑室的下外侧缘。

  • 扁桃体位于下髓帆和脉络膜上,蚓垂和蚓锥位于结节上方。脉络膜向外侧延伸形成外侧隐窝顶部。脉络丛附着于脉络膜,通过Magendie孔和Luschka孔向外突出。

图2.1 第四脑室的基本结构。(a) 去除右侧小脑半球,显示第四脑室。右上外侧观。(b) 去除小脑后的脑干,显示第四脑室底部。上面观。(c) 去除右侧半脑干,显示第四脑室的顶部。右下外侧观。(d) 去除脑干后的小脑,显示第四脑室顶部。下面观。(e) 蚓部和脑干的正中矢状切面


图 2.2 后颅窝神经结构的彩色插图。(a) 第四脑室的俯视图。完全切除左侧小脑半球,部分切除右侧小脑半球。(b) 第四脑室前视图(原作为Anterior view,但笔者认为应是第四脑室后视图倒立位)2.3  小脑表面、小脑-脑干裂隙及其与手术入路之间的关系根据上篇总览所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 小脑幕面→小脑中脑裂→幕下小脑上入路(图 2.3a)

  • 小脑岩面→小脑脑桥裂→枕下外侧入路(图 2.4b)

  • 小脑枕下面→小脑延髓裂→枕下中线入路(图 2.5a)

笔者注:原作Suboccipital Surface 直译为枕下面,Rhoton的《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书中译为枕面(P439),是一个概念,译法不同而已,请读者知晓。


图 2.3 小脑幕(上)面:逐步解剖,上视图。(a) 上蚓部和小脑半球。(b) 左侧小脑中脑裂。(c) 去除小脑幕表面前部后显露左侧小脑中脑裂。(d) 标本中去除上髓帆的第四脑室前视图。(e) 去除小脑上脚后的第四脑室前视图(笔者注:原作为图d和图e为Anteiror View,但笔者认为是后上面观,是Posterosuperior  View)


图 2.4 左侧岩部(外侧)小脑表面:逐步解剖。(a) 上外侧视图。(b) 侧视图。(c) 去除岩面小脑半球外侧缘后标本中的小脑桥脑裂的上肢和下肢。(d) 去除岩面下部小脑半球标本中的小脑桥脑裂下肢和小脑延髓裂


3.细说三个不同面及其手术入路


3.1.小脑幕面

这段内容涉及到几个结构,总结如下:

  • 特征:小脑幕面从前内侧到后外侧向下倾斜(图 2.3a)。上蚓部形成内侧部分:从蚓部到小脑半球表面的过渡是平滑的,且在小脑枕下面上缺乏明显的深裂。小脑幕面和岩面由前外侧缘分开。小脑幕面通过幕下小脑上入路显露,并通向小脑幕缘区域。第V颅神经 (CN) 、Meckel腔和中脑外侧区域也通过幕下小脑上入路的外侧显露。

  • 后斜裂:位于小脑幕面后外侧缘附近的大裂隙称为后斜裂。

  •  小脑-中脑裂:位于幕面下方(图 2.3b、c)。它由中脑和折叠的小脑上蚓部形成。裂顶由山顶和中央小叶构成;当牵拉或切除山顶时,可显露该裂。裂底由内侧小舌覆盖的上髓帆和外侧的小脑上脚形成(图 2.3c)。

  • 脚间沟:位于小脑上脚外侧 ,形成小脑上脚和中脚之间的边界。它向上与中脑外侧沟相延续(图 2.3d)。该沟形成大脑脚的后缘,是公认的解剖学标志,标志着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入路安全区。当切开上髓帆或小脑上脚时,可从上方显露第四脑室,从而显露小结(图 2.3d、e)。


笔者注:关于小脑表面的沟与回的命名,可参考Rhoton教授的《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一书。


     

图 2.5 小脑枕(后)面,逐步解剖后视图。(a) 下蚓部和小脑半球。(b) 小脑后切迹的高倍放大图像。(笔者注:原作Lokule应为Lobule) (c) 去除扁桃体和二腹小叶后的左侧小脑延髓裂。(d) 脉络膜翻折后左侧小脑延髓裂的高倍放大图像。(e) 切除脉络膜和下髓帆后左侧小脑延髓裂的高倍放大图像


3.2 小脑岩面

  • 特征:面向岩骨

  • 岩裂:小脑岩面的中央是一个大裂隙,称为岩裂(水平裂),其底部由小脑中脚形成(图 2.4b、c)。该裂在内侧与小脑和脑桥之间的小脑桥脑裂相连续。该小脑桥脑裂分为上肢和下肢。上肢向上与小脑中脑裂相连,下肢向下与小脑延髓裂相连(图2.4a、d)。

  • 绒球:位于岩裂下内侧,是一个有用的术中解剖标志。外侧隐窝和第VII及VIII颅神经分别位于绒球的下方和内侧(


    图 2.4c、d)。

  • 菱唇和自Luschka孔突出的脉络丛,位于第IX和X 颅神经的起始点。Luschka孔位于外侧隐窝的外侧袋中,后者位于小脑延髓裂的外侧。


3.3  小脑枕下面
    此面最为复杂,由外侧部(半球部)和内侧部(蚓部)构成。特征:是具有一个深的垂直凹陷,即小脑后切迹,其包含小脑镰(图 2.5a)。切迹底由下蚓部形成,蚓面呈菱形(图2.5b)。蚓面的上部称为蚓锥,而下部称为蚓垂。笔者注:原作Vermian Surface译为蚓面,Rhoton教授称之为蚓部皮层面。
  • 外侧部:即半球部,由小脑半球形成,水平裂(岩裂)走行在上、下半月小叶之间(图 2.5a)。该沟与位于小脑岩面的岩裂相连。一旦熟悉了正常的解剖结构,就会更容易理解由病变引起的神经结构的解剖变化。

  • 内侧部:即蚓部,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包括蚓叶,结节,蚓锥,蚓垂和小结。蚓垂下部和小结无法从外部看到。

  • 蚓旁沟:对称存在于下蚓部和双侧小脑半球之间。这些沟在后下方连接到扁桃体和二腹叶之间的次裂(扁桃体-二腹叶裂),并在前下方连接到扁桃体上间隙及蚓锥和蚓垂之间边界的外侧缘。小脑后切迹在蚓锥和蚓垂之间最宽。小脑半球的最低部分向内侧突出为小脑扁桃体,扁桃体下方几乎看不见Magendie孔。

笔者注:Paravermian sulci译为蚓旁沟,而Rhoton教授称之为Vermohemispheric fissure,中文译为蚓部半球裂,图中标注并不清晰,笔者认为沟位于裂底,裂包含沟,至于二者之间到底什么关系,笔者并未弄清,欢迎各位同行老师们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
  • 小脑延髓裂:位于小脑半球和延髓之间的小脑枕下面下方(图 2.5c-e)。分离内侧的扁桃体和蚓垂、以及下方的扁桃体和脉络膜及延髓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后,然后向上抬起扁桃体和二腹小叶,即可暴露出这个宽的裂隙。裂底由延髓和脉络膜构成,脉络膜也是第四脑室的顶部。该裂向外侧与小脑延髓池相连续。外侧隐窝位于裂的前外侧端,裂的前外侧被小脑中脚和下脚阻隔(图 2.5c、d 和 2.6a)。在进入第四脑室内部时,该裂隙提供了避免切开神经组织的唯一通道。

图 2.6 第四脑室底。上面观。(a) 彩色插图。(b) 尸检标本。(c) 面上(A)和面下(B)三角的图示     


枕下正中开颅术有两种进入第四脑室的入路:

  •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其中小脑延髓裂充分暴露以接近脑室,而无需切开下蚓部;

  • 经蚓部入路,需切开下蚓部。

裂的打开对于小脑延髓池附近区域的手术也很有用。


4. 第四脑室底的基本结构

    前面已经说过第四脑室底的基本构成,现在作者又向我们描述了底的详细解剖结构,也涉及到众多解剖学名词,一起来看:
  • 基本构成:切除脉络膜显示第四脑室底部(图2.6a、b)。底部头端的三分之二由脑桥的背面形成,其余三分之一由延髓的背面形成。

  • 髓纹:或称白丝,横向穿过脑桥和延髓之间的边界。髓纹很容易辨认,是一个有用的术中解剖标志。外侧隐窝在与髓纹相同水平处从底部向外侧延伸。

  • 正中沟:在第四脑室底的正中矢状面纵向延伸,两侧是成对的垂直隆起,称为内侧隆起。每个内侧隆起都以浅沟为界,即界沟。

  • 面丘:位于内侧隆起上的髓纹头端的圆形隆起。每个面丘包括第VI颅神经核和髓内纤维以及第VII颅神经的膝部,而第VII颅神经核位于第VI颅神经核腹外侧的深部网状结构中。

  • 上凹:每个面丘的外缘即界沟处形成的一个轻微的凹陷。

  • 舌下三角和迷走神经三角位于髓纹的尾端:舌下三角包含第XII颅神经核,迷走神经三角包含第X颅神经核。


5. 面(丘)上、下三角及其入路:
笔者注:Spetzler教授的《Surgery of The Brainstem》一书中提出Suprafacial/Infrafacial Collicular Approach,译为面丘上/下入路,而本书原作书中为Suprafacial/Infrafacial Approach,译为面上/下入路,为了更加清晰展示几个三角的具体位置,参见下图:

根据Spetzler教授书中并未描述面上/下三角的概念,而是面上/下安全区(绿色),上凹三角(图n中标记为黄色,但笔者认为其范围标记可能有误,可参考图m绿色虚线范围),图n中面下入路安全区更像是一个正方形,而非三角形态。


5.1面(丘)上三角:

  • 内侧:内侧纵束

  • 外侧:小脑脚

  • 下缘:第VI和VII颅神经(脑干内段)

  • 特点:是一个非常狭窄的三角形区域,周围环绕着重要的神经组织。穿过第四脑室底到达脑干病变(图2.6c)中切开面上和面下三角是相对安全的区域,因为表面不存在重要的神经结构

  • 如何切开:为了通过面上三角获得尽可能宽的安全手术视野,应在底部侧方切开约5 mm,并与正中沟平行,切口应从小脑上脚下缘尾部开始,长约1 cm。这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穿过第四脑室底的通道,长约1cm。

       在这些入路中切开面上和面下三角是相对安全的穿过区域,因为表面不存在重要的神经结构。然而,它们是非常狭窄的三角形区域,面上三角头端和外侧面的解剖区域也相对安全,这些区域的损伤很少有导致严重损害的可能性。这种入路的相对安全性归因于进入点距第III和IV颅神经核团的距离,也归因于单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或三叉神经功能紊乱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即使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时也是如此。


5.2面(丘)下三角:

  • 内侧:内侧纵束

  • 外侧:第VII颅神经(脑干内段)

  • 下缘:髓纹

  • 特点:较面上三角更为狭窄,因此使用面下入路的时候需要谨慎和准确。

  • 如何切开:在面下入路中,第四脑室底应在侧方切开约5 mm,并与正中沟平行,切口应从髓纹正上方头端开始,长约1 cm 。由于第VII颅神经走行在外侧区域的深部,因此外侧方的牵拉是相对安全的。然而,由于第IX、X和XI颅神经核存在于髓纹下缘附近,因此在手术过程中不要越过髓纹下缘至关重要。

图2.7 外侧隐窝。 (a) 小脑髓裂内的左侧外侧隐窝。 (b) 脉络膜翻折后打开外侧隐窝。 (c) 左侧外侧隐窝内翻折的脉络膜,上视图。 (d) 去除左侧外侧隐窝的顶部,上视图(笔者注:Telovelar junction亦可译为膜帆交界)


6. 外侧隐窝
  • 特点:外侧隐窝是由第四脑室顶和底结合而成的狭窄弯曲袋(图2.7a-d)。外侧隐窝向侧方延伸至第四脑室菱形底的最宽区域,并位于小脑延髓裂的最外侧部分,小脑延髓裂不再向上延伸。小脑中脚和下脚分别位于外侧隐窝的前方和下方。


  • 前壁:小脑中脚、下脚、绒球

  • 后壁:菱唇

  • 顶壁:下髓帆、脉络膜

  • 底壁:菱唇

笔者注:下图摘自Rhoton教授《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一书,内侧观左侧外侧隐窝

脉络丛自脉络膜顶下垂。当分离膜帆交界(下髓帆和脉络膜之间的交界处)并翻折脉络膜后,可以看到它。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时经常会切开外侧隐窝,但不会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外侧隐窝的外侧部分由菱唇和脉络膜形成,形状像烟斗的头,而Luschka孔是头的边缘。小脑桥脑角 (CPA) 中的脉络丛通过Luschka孔突出。


第IX和X颅神经在外侧隐窝下方穿过,并且通常粘附于菱唇。在绒球下入路中寻找第VII颅神经的发出点时,大的菱唇与第IX和X颅神经粘附可能会成为阻碍。因此,术中必须将菱唇与蛛网膜分开,并与第IX和X颅神经分离。由于外侧隐窝延伸至小脑延髓池,室管膜瘤等肿瘤亦可从第四脑室经外侧隐窝和/或小脑延髓裂延伸入小脑延髓池。


7. 三个小脑脚
  • 小脑上脚连接中脑和小脑

  • 小脑中脚连接脑桥和小脑

  • 小脑下脚连接延髓和小脑

本章最后原作者引用了相关的文献内容,此处翻译如下:
       Perrini P等人使用纤维解剖技术展示了小脑脚的详细解剖结构。他们提出了小脑脚的划分和新的命名法(图2.8)。小脑中脚分为两段:脑池段和小脑内段。小脑下脚分为三段:脑池段、脑室段和小脑内段。小脑上脚分为三段:小脑内段、中间段和被盖内段。脑桥海绵状血管瘤的切除,要么通过第四脑室底部,要么通过脑桥侧壁,其主要包括小脑中脚。Hashi K 等人建议采用小脑中脚切开术,即包括小脑中脚切开的颞下经岩骨开颅术,来治疗脑桥海绵状血管瘤。他们表示,这种入路比通过面丘上方或下方的第四脑室底的入路更能最少化术后神经功能缺损。了解三个小脑脚内的纤维走向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尽量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缺损。Ohue S 等人描述了乙状窦后绒球上经水平沟入路。Recalde RJ 等人使用白质纤维解剖技术研究了福尔马林固定和冷冻的脑干标本(20侧)中与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入路相关的脑干前外侧安全进入区域的显微外科解剖。他们报告说,中脑外侧沟、三叉神经周围区域和下橄榄核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手术途径。

图 2.8 三个小脑脚的示意图。红色纤维表示小脑上脚,黄色纤维表示小脑中脚,蓝色纤维表示小脑下脚。每个脚分别将中脑、脑桥和延髓连接到小脑核团



本章学习结束,下章预告:《小脑的动脉》,敬请期待!



原著:《Microsurgical Anatomy and Surgery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Procedures Based on Anatomical Study》

原作者:Toshio Matsushima(日本)

译者:张卫民

整理:王伟功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