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段赤手空拳的青铜时代,都是王者们的螺旋升级之路。艰难困苦往往是成长和人生蜕变的机会,这个世界没有白吃的苦,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我的青铜时代】栏目,关注神经介入医生的成长,从大师的故事中,思考、构建自己的故事。

一低头,一耸肩,一抹羞涩的笑容不自觉地挂满了全脸。
当说到刚毕业那会儿,是成为放射科医生时,管生教授赶忙摇头,连声说「不」。他低头羞赧着说道,毕业后原本打算回开封发展,但当时刚好谈了一个女朋友。因此,为留在郑州,他一路参加留校各种考试,拒麻醉科招揽,入放射科,却最终与心心念念的外科失之交臂。

初入杏林,一心成为外科大夫,却被迫“瘸子里选将军”
1990年,管生教授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随后经过留校考试,以及麻醉科、放射科等4个科室面试,最终被分配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放射科工作。
交谈中,管生教授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外科的向往和喜爱。管生教授表示,大学期间,在外科实习时,就深深被外科吸引,想成为一个外科大夫。当时留校考试面试时,麻醉科主任就向管生教授抛出了“橄榄枝”,但管生教授直接拒绝并说:“这不行,让我在台上做麻醉,看他们做手术,我受不了。”
当脑医汇-神介资讯小编认为管生教授选择去放射科,是为了过渡和积累,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外科事业做准备时,管生教授不避斧钺地表示,并不是,这纯属“无奈”之举。当时管生教授面临毕业,既然干不成外科,那就瘸子里挑将军,相比于其他3个科室,放射科急需人才,且更前沿新鲜,对当时的管生教授而言,更有吸引力。

我们医院亚专业细分,成立神经介入科的时候,没有人来做,(神经介入)挑战性非常高,因为大家都知道脑部的解剖,包括它的功能,没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功底,只是从血管出发,有很大的挑战性,再一个神经介入对临床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是被赶鸭子上架,没有办法。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影像学起步不久,尽管全身CT、头颅CT等新技术还是新事物,管生教授还是很快就摸透了这几项技术、机器的核心内容,并对这些技术带来的诊断泛起了“嘀咕”,因为他发现这些影像诊断基本上靠“猜”。由于这几项技术都是新事物,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放射科医生,最难的点就在于如何把握最后的诊断结果跟病理诊断一样,以及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有多高。为此,管生教授经常走出放射科,到临床去看病人的手术以及病人最后的病史,再回去验证诊断,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退而求其次,并不是真正的放弃。管生教授依靠着硕博期间(2000年获得河南医科大学影像诊断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专业博士学位)研究影像诊断、介入治疗的优势,为后续深入肿瘤、外周血管、神经介入等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介入的苗儿,瞬间在心底扎根,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有感于当时影像科诊断技术的局限,喜欢动手、又观摩过大量手术的管生教授不禁思考,既然临床手术情况和诊断结果有一定出入,那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在他这里终结。他可以通过穿刺活检,再去做病理诊断,继而出具一份最终的诊断结果,而这也是通往外科的一条路。
1992年,国内已开展CT导向下的微血管介入手术。当时受北京一位教授开展的相关介入治疗报道的启发,管生教授遍查有关文献,积累相关知识。不久,一位身患巨大急性囊肿的患者前来就诊,管生教授当即抓住机遇,与放射科的师兄一起查阅文献,小心操作,在CT引导下进行介入治疗,虽未彻底治愈患者,但缓解了症状,这也激起了管生教授对介入治疗的兴趣。
自此,管生教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这些非血管介入治疗上面。直到2001年,郑大一附院要创立综合介入病房(包括肿瘤、外周血管、心脏、神经介入等领域),管生教授才开始真正从事介入工作,但当时他更多的是聚焦在肿瘤介入、外周血管介入和介入脑血管造影等方面。2013年,才真正放弃其他的介入治疗,专注神经介入。
从放射科的影像学跨界到介入学,在谈及这转变的境遇时,管生教授表示:“首先,你有这样一个胸怀,就是要想干外科;其次,你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后,你在工作中有这样一个机遇,可能才能把握住。”
敢为人先,从被赶鸭子上架到风浪越大“鱼”越贵的蜕变
2008年,管生教授开始创立和运作郑大一附院介入二病区。由于脑血管治疗的难度大、危险系数高、挑战性也极高,很少有人愿意“如履薄冰”地在这块领域进行探索,而管生教授运作的介入二病区却逐渐形成以神经介入为主的脑血管病综合治疗病区,并在2013年完成组建独立的神经介入科。管生教授回忆时无奈笑称:“我们医院亚专业细分,成立神经介入科的时候,没有人来做,(神经介入)挑战性非常高,因为大家都知道脑部的解剖,包括它的功能,没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功底,只是从血管出发,有很大的挑战性,再一个神经介入对临床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是被赶鸭子上架,没有办法。”
凭着骨子里的敢为人先、勇于挑战的拼劲儿,管生教授咬牙坚持着。刚做神经介入治疗时,管生教授没有任何优势,也没有任何资源,而神经内、外科原本就有的介入治疗班底,也想开展神经介入治疗,当时管生教授组建的神经介入科完全是在狭缝中生存。其次,因为缺乏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介入技术当时并不被其他学科所看好,病源非常稀少。
因此,管生教授团队非常珍惜每一位患者。管生教授也立下规矩,对每一个找上门的患者都要全身心投入,尽可能地把治疗做到最好,让更多患者转危为安。如此,一个患者、一个患者的积累,哪怕刚开始患者很少,但一年、两年、十年之后呢?

你们要到我这种境界(拼尽全力做了一切应该做的),哪怕这个病人死在手里,我也问心无愧。

此外,管生教授深刻意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只通过患者口碑发酵,传播速度和范围有限。于是他开始走出河南,多次到北京、上海等在神经介入前沿的医院和学术大会交流学习,快速打开郑大一附院神经介入科知名度;同时,他不遗余力地向其他学科的医生进行宣传:介入治疗是为解决目前临床无法解决的盲点、痛点问题,是大家工作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他以神经介入科的临床成果为导向,通过开办学习班,将神经介入技术向周边基层医院辐射,解决了远距离患者来不了的难题,也为科室带来了更多病源,可以说四轨并行的宣传机制,快速帮助郑大一附院神经介入科打开局面。
在谈及管生教授为组建神经介入科而放弃了已有良好基础的肿瘤介入、外周血管介入事业时,当时是否考虑到会影响自己的个人前途时,管生教授坦言:“做事就是做事,没有这种情况。当时考虑很简单,说你介入做得最好,现在需要你专职做神经介入,成立神经介入科,那就做下来,其他真的没考虑。就是觉得我以前的肿瘤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的底子都要抛弃了。”
依托河南大体量的病源群体和以管生教授为首的一众神经介入人的不懈努力,经过10年的发展,郑大一附院神经介入科已成为河南响当当的一块“金字招牌”,在国内也享有盛誉。
拼尽全力,仍未挽回患者生命时,但求问心无愧
神经介入来不得一分一毫差错,失之毫米,差之千里都不能完全体现神经介入的精细度,毕竟哪怕是零点几毫米的偏差,都有可能对患者造成非死即残的严重后果。管生教授表示,由于很多介入手术是预防性手术,因此不管医生事先跟患者及家属做了多么彻底的沟通,一旦术后出现并发症,就存在着极大的潜在医疗纠纷风险。
正是因为神经介入这种难以名状的挑战和成就并存的情况,管生教授认为,神经介入有一种魔力,它的难点对于从业人员而言,充满了极大的挑战性,但同时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因此,对于前来就诊的患者,管生教授明确对科室里的医生表示:“患者的适应证一定要把握好,你的技术一定要精而又精,不要因为技术出现偏差。”同时,管生教授也常对年轻医生说:“有时候你什么都做到了,预后还不好,我觉得还可以接受。你们要到我这种境界(拼尽全力做了一切应该做的),哪怕这个病人死在手里,我也问心无愧。”

我曾十天半个月的缓不过来,一度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而要达到这种问心无愧的境界,管生教授坦言,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都是从年轻的时候走过来的,这需要悟性和经验的积累。当一个医生悟性高时,他可以很快对技术有一定的通透性,迅速掌握手术的技巧,剩下就是经验的积累了。而经验积累,首先是适应证的选择,适应证的准确选择对于整台手术的成功非常关键;第二是操作规范,如果适应证选择正确,但是操作不规范,也会引起并发症和手术失败。因此,医生要做好严格把控,规范操作。
佛性or狼性,自己淋过雨,总想给别人撑把伞
——于年轻医生事业而言的伞
“我也是从年轻走过来的,尤其是我当年做神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水平很高的导师能带你、指导你,可以说是一路自己摸索,所以中间可能是有失误的,这种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因此,管生教授现下更愿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例如,有的年轻医生他稍微有点“笨”、上手慢,但是他很稳、心中时刻装着患者,这其实是管生教授心中的好医生。也许这类医生的科研不一定优秀,他的手术现在也还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他会很好的执行,用规范的手续去做一个规范的手术,保证患者利益的最大化。
但由于郑大一附院神经介入科目前在医院的3个院区拥有130张床位,管生教授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每天早上7点半到9点,管生教授都会准时出现在科室,和大家共同讨论当天的手术病例,并对前一天的手术进行点评以及对现住患者进行全面了解。每次术前的讨论,他都会让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综合成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而这对于年轻的医生们来说,无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种每天必须进行的“早课”,管生教授说:“这个环境一是为了训练年轻人的思路,再就是让他们少走弯路。”

我当年是一个人撑着……

——于年轻医生家庭而言的伞
“我的儿子小时候和我聊天,(儿子)说你跟我妈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没法比,我说为什么?(儿子)因为你缺失了我的成长历程。其实这句话对我有很大的冲击。”管教授如是说。2008年,介入二病区成立的时候,管生教授需要管理肿瘤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三个亚专科的运作,晚上还要参加急诊,其余时间还需到全省各地乃至省外进行手术会诊,可以说,除了短暂的睡眠时间,其他时间几乎都在手术台上度过。这也导致,管生教授在家庭生活中严重的缺失。
为此,管生教授建议,神经介入医生如果成家的话,应和自己的伴侣沟通神经介入行业的特点,一个家庭需要经营,当这位伴侣选择一个神经介入、脑血管病医生时,他/她一定要做好有所牺牲的准备。因此,管生教授在现有的市场运作医疗体制下,从不硬性要求下属医生必须准点打卡、值班、写多少篇论文、管多少病人等。对于管生教授的“佛系”管理,有人认为他管理不够强,手段不够硬。对此,管生教授说:“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情况、家庭、环境都可以有所需求,自己可以判断自己的生活。我们是靠团队,不是靠一个人做。我当年是一个人撑着,现在有团队,大家可以彼此照应,跟我当年的情况不一样。”
看着已然长大的儿子,管生教授认为,陪伴固然重要,但为儿子树立一个榜样同样重要。
不仅是我们治愈患者,我们也被患者治愈着
“其实现在到了我这个年龄,还去图什么,还能让我坚持做下去的,一个是为了年轻人,另外一个就是你治好患者,他们给你那句‘感谢管主任你救了我的命’。我现在的工作生活其实就是因为这句话,因为这种话你在别的行业可能是听不到的,因为它不是钱能做到的。”管生教授感慨道。
管教授回忆他年轻时,因为一例不完美的手术案例,曾十天半个月的缓不过来,一度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他不停地问自己:这个患者刚入院时,是什么特点?刚开始是否是这种并发症?这个患者的情况我是否全都掌握了?我是否对这个患者已经做到极限了?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病例,我是否可以做好?尽管后来再没遇到过此类患者,但管生教授还是通过文献,将所有能收集到的信息全都收集起来,以增加下一次上台的信心。
长年累月的工作压力和自我批判,让管生教授的大脑皮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引起了神经衰弱。因此,他不喝咖啡这类容易引起神经兴奋的食物。在几十年的治病救人中,管生教授认为他与患者是因病结缘,算是个有缘人。因为不仅是他救治了患者,在他不如意时,也正是下一个患者帮他渡过了难关。

所有的名利不是你直接冲着名利,而是踏踏实实去做成一件事情,而要做成一件事情,除了你有一定的作为,坚持、努力、投入,这是必经的过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未来数字导管室将助力介入技术“遍地开花”
目前,管生教授作为河南省百县工程负责人,为了更好、更快地将介入技术下沉到基层医院,他通过会议上的经验分享、专门举办取栓学习班等方式,以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介入治疗水平。为了让患者能够得到均质化的治疗,管生教授认为,无论是培训还是质控,都需要一套成熟的技术手段,而脑医汇I-Lab数字导管室系统让他看到了希望,并对这套系统3~5年的发展提出了殷殷期盼: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使用者跨越空间限制,随时让他与本院三个病区实时沟通,及时给予术中指导。
未来,他希望这套系统可以实现月终、年终手术自动分析统计,如本月做了多少台手术、分别是什么类型手术等;再长远一些,则是希望这台设备可以提供手术报表,呈现做了什么手术、术式、术中使用器材以及并发症情况和手术疗效等信息,以便回顾、复盘和总结,提高术者综合能力。
相信随着脑医汇和各位神经介入专家的努力下,这些远景将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说给“青铜时代”的你
——管生教授的经验之谈
当下社会诱惑太多,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管生教授认为,你要先把自己的专业做好,谋生的方式有很多,如果你有幸进入到神经介入领域,当谋生不再是问题,接下来要做的是怎么样去尊重患者,让他们选择你进入其大脑的权利,以及怎么样去担负起这份责任。
此外,管生教授还告诫年轻人,所有的名利不是你直接冲着名利,而是踏踏实实去做成一件事情,而要做成一件事情,除了你有一定的作为,坚持、努力、投入,这是必经的过程。
「我当年是一个人撑着」,这句话里有管生教授未能陪伴儿子成长的遗憾,也有放弃当时业已走向肿瘤、周围血管介入事业金字塔顶端机会的可惜,但最终他靠悟性、专业、勤奋重新攀爬,再次站在另一座高峰——神经介入学的顶端,成为无数年轻人的榜样,更是儿子眼中无人可以取代的榜样。
专家简介
管生 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
河南省神经介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现任国家卫健委神经疾病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
发表论文217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84篇,SCI收录55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放射学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电子版、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JVIR、CVIR、ER等国际知名专业杂志审稿人
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管生 教授学术主页
END
往期回顾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