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1日发布 | 391阅读
创伤重症-自定义

显微血管减压术中枕骨内大型蛛网膜颗粒一例

赵长地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李钊

济宁第一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ations),是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它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而蛛网膜颗粒压迹是异常增大的蛛网膜颗粒在颅骨内板上引起的压迹,多为正常解剖结构。一般临床无症状。蛛网膜粒的数目、大小及深度,常随着年龄和性别而不同,儿童很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同年的男性较女性较为多见。蛛网膜粒在脑脊液回吸收及大分子物质和微粒子清除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颅内的各种病理状态下,蛛网膜颗粒可能会出现病理改变,从而导致其功能减退。

CT上的特征性表现为颅骨内板凹状压迫或穿凿样骨质缺损。CT值绝大多数蛛网膜颗粒和脑脊液的密度相似。少数蛛网膜粒可以发生钙化,钙化可以位于蛛网膜颗粒周边、中心或完全钙化。蛛网膜粒亦可以有颅骨压迹,压迹明显者可达颅骨外板。增强扫描蛛网膜粒的中心可有强化,为进入蛛网膜粒的静脉强化,或与硬脑膜窦相通的内皮细胞间隙强化所致。

MRI上常表现为顶前区、中线旁的局限性骨质缺损;缺损区与脑脊液信号相同,长T 1 、长T 2 信号;边界清楚,边缘光滑,与蛛网膜下腔相通;颅内板常见缺损口,增强后无明显变化。周围无软组织肿块影及占位效应。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3年8月19号为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手术治疗中,钻颅时,发现枕骨外板下有一1.8cm大小椭圆形囊状薄膜,其内饱满充盈脑脊液,其下可见硬脑膜缺口,剪开囊壁可见脑脊液成股流出。


判读患者术前颅脑CT 可见右侧枕骨多处穿凿样改变,内板不连续。考虑Pacchionoan压迹。 

思考与总结

1.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区发现大型蛛网膜颗粒少见。

2.因手术需求患者术前通常完善MR检查,术前颅脑CT非手术必须,且因蛛网膜颗粒为正常生理性改变 相关报告一般无提示。

3.如蛛网膜颗粒较小一般对手术无明显影响,若发现大型蛛网膜颗粒,可导致在咬除骨质或铣出骨瓣途中损伤硬脑膜,导致缝合困难,增大术后脑脊液漏风险。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