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1日发布 | 250阅读

【学术报告整理】急性症状性发作与癫痫:诊断与处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洵昳教授分享

吴洵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本文带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洵昳教授在<第十二届东方神经病学会议·癫痫及发作性疾病论坛(二)>分享的《急性症状性发作与癫痫:诊断与处理》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点击查看 录播视频

痫性发作的概念

痫性发作:

• 非诱发性/自发性发作(约占60%)

Unprovoked/spontaneous/remote symptomatic seizure(RSS)


• 诱发性发作(provoked)

-急性症状性发作 Acute symptomatic Seziure(ASS)近40%

-反射性发作reflex seizure



癫痫的操作版定义

癫痫是一种脑部疾病,符合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可诊断癫痫

1、至少两次间隔>24小时的非诱发性(或反射性)发作

2、一次非诱发性(或反射性)发作,并且在未来10年内,再次发作风险与两次非诱发性发作后的再发风险相当时(至少60%)

3、诊断为某种癫痫综合征


注:癫痫是疾病(disease disorder),痫性发作是症状(symptom)

癫痫的典型特征是:反复出现痫性发作

除了反射性癫痫,诊断癫痫的前提条件是“非诱发性痫性发作”

ASS即使反复出现,也不能诊断为癫病!



急性症状性发作ASS的定义

ASS defined by ILAE:“在全身系统性损害发生时出现的痫性发作,或与明确的脑部疾病在时间上有密切联系的痫性发作。”

图:ASS病因学分布 



卒中后痫性发作

• 早期发作(<1W)VS晚期发作(>1W)发生机制存在不同


早期发作:BBB破坏、脑局部代谢紊乱,离子失衡、毒性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释放,膜磷脂破坏,氧化应激所致游离脂肪酸释放,出血造成直接刺激等。另外,电解质水平紊乱、酸碱失衡,高血糖等系统性异常也可能参与痫性发作的发生。(一过性致痫机制)


晚期发作:卒中部位胶质增生,慢性炎症、脑实质/脑膜瘤疤痕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积兴奋性刺激等。(持续性致痫机制)


注:

早期发作后再发风险低(1次发作后,10年内再发风险约33%)

晚期发作后再发风险高(1次发作后,10年内再发风险约71.5%)



脑外伤后痫性发作

• 早期发作<1W VS 晚期发作>1W

• 脑外伤后癫病发作(post traumatic seizure,PTS/PTE)



急性期ASS VS 慢性期RSS/Epilepsy

• 诊断标准:在于时间界限!“close temporal relationship”


-1周以内的脑卒中、脑外伤、缺氧性脑病及颅内手术

-24小时内的严重代谢紊乱、特定的生化或血液异常、药物或酒精中毒药物或酒精戒断综合征

-硬膜下血肿的初期

-CNS感染的活动期

-多发性硬化或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期自身免疫性脑炎??)



ASS VS RSS/Epilepsy处理



ASS VS RSS/Epilepsy预后

• ASS可增加短期(30天)的死亡率与并发症

-感染/外伤/中风研究

-ASS与病因协同作用


• ASS可增加日后癫痫的风险,但总体风险较低

-外伤/卒中/感染:后期约25%-35%发展为癫痫

-代谢异常:如低钠血症等,通常不增加后期发展为癫痫风险


注:绝大多数ASS病例井不发展成慢性期癫痫!



ASS的处理原则

• 潜在病因治疗是关键!

• 多数情况下,不推荐常规预防性应用ASM治疗

• 患者出现ASS时,可短期使用ASM药物(以降低死亡率/并发症)


• 少数情况下,适当延长药物使用时间(数月左右)

-严重结构性损伤(皮层下卒中/硬膜下出血/颅脑贯通伤/静脉窦血栓/病毒性脑炎等)

-EEG出现持续性痫样放电


• 通常不需要长期使用ASM(>2-3年)

-绝大多数ASS并不发展为癫痫

-抗癫病药物AED实质上是:抗发作药物ASM!


病例(免疫相关case)

• 男性、24岁,反复发作性肢体抽搐伴意识丧失入院(FBTCS)

• 精神异常、认知功能下降

• 抗病毒治疗、ASM效果欠佳

左右滑动查看脑电图



病例特点

• 年轻男性,急性病程,精神症状+认知减退

• 反复癫痫发作,常规抗癫痫治疗和抗病毒治疗效果欠佳

• 脑脊液提示白细胞和蛋白轻度升高

• 脑电图示广泛慢波,提示脑功能受损

• MRI示右侧颞顶叶局部皮层肿胀

• 脑脊液抗MOG抗体滴度1:32


MOG相关皮层脑炎

• 不常见

• 偏侧、良性

• SPECT显示高灌注

• FLAIR序列显示更佳

• 癫痫发作常见,尤其是局灶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 单用抗癫痫治疗无效,对激素反应好


注重病因学治疗


治疗后评估-多方面改善:

症状学:体温正常,未再出现癫痫发作,认知功能改善

脑脊液:抗体滴度降低

MRI:病灶较前缩小,水肿较前改善,未出现新发病灶

EEG:双侧散在及短阵θ波、尖波发放。较前明显好转



ASS期ASM的使用

• 脑梗塞/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

-短期:可以使用1-2周(降低短期死亡率);1-6个月(多次发作或出现持续状态者)

-长期:一般不建议常规使用ASM


• 静脉窦血栓形成

-短期:可以使用1-3个月(可降低短期死亡率);6个月-1年(出血性病灶/上矢状窦血栓/多次发作)

-长期:不建议常规使用


• 脑外伤

-短期:可以使用1周(降低短期死亡率);1-3个月(多次发作/中重度颅骨骨折/贯穿伤/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后/多发脑挫伤/EEG有痫性放电/长时间昏迷或遗忘)

-长期:不建议常规使用ASM

• PRES

-短期:可以使用,同时控制潜在病因(血压/诱发药物等)

-长期:不建议常规使用


• 酒精戒断发作

-短期:可以使用(苯二氮卓类)

-长期:不常规使用ASM


• 代谢性病因(低钠/低钙/低镁/低血糖/高血糖)

-短期:通常不使用(纠正病因通常有效);需较长时间纠正病因时,可以适当使用。

-长期:不建议常规使用



ASM如何减停?

• 已经使用数月ASM的患者,可在减停药物前复查EEG

• 苯二氮卓类或左乙拉西坦减停后,可以复查EEG

• 逐渐减停药物;逐一减药

• 安定类或苯巴比妥类、减停速度要缓慢

• 患者及家属应参与药物减停的决策



反射性癫痫

少数病例患者可能有一种特殊触发导致发作(反射性癫痫)


• 不同阶段的痫性发作应当被区别对待

-ASS vs RSS / Epilepsy


• ASS的预后、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特殊性


• 不明确的ASS,如果都诊断为症状性癫痫

-会过度增高EP的发病率与患病率


• 反射性癫痫在诱因方面具有相对独特性




讲者简介


吴洵昳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硕士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癫痫与脑电学组委员

• 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癫痫协会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分会委员

• 中国抗癫痫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癫痫与脑电图学组副组长

• 上海市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一审专家

• 中国《癫痫杂态》国内编委;《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编委


点击查看 录播视频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