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栏目,关注脑疾病转化医学前沿,综合研究成果概述、研究作者自述和国内权威专家解读。本期栏目,我们特别邀请到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的刘建民教授,为我们解读并分享最新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有关入院前七天内服用华法林等维生素K拮抗剂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取栓后颅内出血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概述
血管内取栓(EVT)是治疗大血管闭塞(LVO)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主要方法。这在过去十个随机临床试验中得到了证实,这些试验均表明,EVT是有效的,并且与低并发症风险相关。然而,近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患者在常规EVT治疗中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风险尚未得到很好的描述。
2023年6月20日发表在JAMA上的一篇论文,探讨了在临床实践中选择EVT的患者近期使用VKA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基于美国心脏协会2015年10月至2020年3月的卒中指南项目的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从参研的594家美国医院中,选取了32715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位年龄72岁;50.7%女性),他们都在最后已知健康的6小时内接受了EVT,其中3087例(9.4%)在入院前七天内服用过VKA。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次要终点包括危及生命的全身性出血、另一严重并发症、再灌注治疗的任何并发症、院内死亡率、出院或临终关怀。
总体而言,既往使用VKA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增加无显著相关(6.8% vs 6.4%)。但在830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测量服用华法林患者的血液凝结倾向的指标)大于1.7的VKA患者中,sICH风险显著高于未接受VKA的患者(8.3% vs 6.4%;调整OR为1.88 [95%CI,1.33-2.65];调整后的风险差异为4.03% [95%CI,1.53%-6.53%]);而INR为1.7或更低(n = 1585)的患者,较未接受VKA的患者而言,发生sICH的风险则无显著差异(6.7% vs 6.4%)。在5个预先指定的次要终点中,没有一个显示出两组之间的显著差异。
+ + + + + + + + + + +
文章来源
Mac Grory B, Holmes DN, Matsouaka RA, et al. Recent Vitamin K Antagonist Use an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fter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JAMA. 2023;329(23):2038–2049. doi:10.1001/jama.2023.8073
二、作者自述
通讯作者、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神经病学副教授Ying Xian博士介绍说,“华法林是一种血液稀释剂,通常用于预防因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引发的脑卒中。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仍有可能罹患脑卒中(尽管这并不十分常见)。EVT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最常用的方法。然而,EVT有时会导致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这种情况很危险,而且可能致命。虽然华法林是一种公认的出血风险因素,但尚不清楚服用血液稀释剂的脑卒中患者在接受EVT治疗以后,出现sICH的风险是否更高。”
Xian博士接着说,“临床实践中,一些医生很可能会因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前服用过华法林而不采用血管内取栓(EVT)。我们的研究可能会增加进行这种挽救生命、保留功能的手术的适用患者数量。”
研究人员发现,在调整两组患者(服用华法林vs.不服用华法林)的固有差异后,两组患者出现sICH或其他不良预后的总体风险并无差异。然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测量服用华法林患者的血液凝结倾向的指标)大于1.7的患者罹患sICH的风险增加了约4%。
对此,资深作者、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内科教授兼临床研究副教务长Eric Peterson博士认为,“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效应是否会给患者带来更差的预后。除了出血风险较高外,这些INR>1.7的患者出现死亡或出院时功能结局较差的可能性并不高于未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医生必须根据个体病例的情况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适用EVT;我们的研究表明,单独服用华法林不一定是一种限制因素。”
最后,Xian博士和Peterson博士表示,他们正计划对相关患者经常服用的其他抗凝药物也展开研究,调查这些药物是否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EVT治疗后出现sICH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三、刘建民教授的权威解读
关于抗凝药物的使用和取栓后颅内症状性出血风险的研究一直未能获得一个明确的结论。有几方面的因素可能对结论产生影响,比如抗凝治疗是否达标、取栓手术本身的固有出血风险,以及治疗对象的整体共病特征。除了颅内症状性出血,作为取栓常规入路的股动脉穿刺点,也可能在抗凝基础上出现更多的出血并发症风险。由此可见,对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进行取栓治疗,需要更多研究数据来支持治疗风险的评判,以在这部分患者实现良好预后。
近期,一项关于选择EVT的患者近期使用VKA与预后之间关系的研究,发表在JAMA杂志,为临床医生进行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该研究是一项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来自594家美国医院的32715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6小时时间窗内接受了血管内取栓治疗(中位年龄72岁;50.7%女性),其中3087例(9.4%)在入院前七天内服用过VKA,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症状性颅内出血。结果提示,只有在近期服用VKA且INR超过1.7的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风险的升高。对于虽然服用VKA但INR为1.7或更低的患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则较未服药对照无显著差异。
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结论打破了我们对于既往服用VKA患者的固有认知。对于这一类患者,我们不应该一概而论,而是应该将可量化、更精确的分层方式纳入临床决策流程,为这一部分患者争取实现血管内再通的机会。
当然,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未涉及与取栓预后相关的影像学及手术操作细节、超过五分之一的对象欠缺INR数据、研究对象仅纳入了6小时内起病的大动脉闭塞卒中接受取栓治疗的患者等等。但该研究仍然为我们探索抗凝患者的取栓安全性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临床实用价值。
专家介绍
刘建民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博导
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战创伤中心主任
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
国家卒中中心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会长
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执委;2011世界颅内支架大会(ICS)主席;2016/2021 WLNC主席;东亚神经介入大会(EACoN)主席
脑医汇-神介资讯主编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