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焦力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本文为方便读者阅读,仅做简要整理
完整学习请以视频为主

非急性期大动脉闭塞与外科治疗
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
1.1967年,Yasargil等人首次报道
2.改善脑血流,预防卒中
3.但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证明其效果


非急性期大动脉闭塞原位再通
1.颅外动脉
·手术治疗:开始于1950s,北美,局限性,再通率低
·介入治疗:开始于2005-2010,东亚,再通率略高
·复合手术: 开始于2010s,中国,再通率高·
2.颅内动脉
·手术治疗:开始于1950-1980s,北美,极少,风险高
·介入治疗:开始于1997-2000,东亚,再通率提高,风险? 中国火热
3.技术:并不新鲜,东亚技术优势突出;器械有进步,但缺乏突破性创新
非急性期大动脉闭塞的治疗价值
CMOSS和CASSISS两个“阴性”结果:
什么样的人群需要手术?
什么样的医生有能力手术?
什么样的证据适合外科/介入?
重建血流→挽救缺血未梗死区灌注:
预防卒中复发;促进功能恢复
思考:
穿支、夹层、穿透血管壁、推挤血栓、长期预后?
所谓技术成功可能只是赌博式尝试
小结
非急性期大动脉闭塞:
1.历史上的临床试验几乎全部失败
·药物治疗确定是对非急性期闭塞有效的
·技术、器材、管理几乎没有突破性创新
2.中国医生技术喜好和优势突出
3.未来十年,仍然需要循证医学验证,但是……
4.中国将成为该领域主战场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