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读
无论是外科夹闭亦或介入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而瘤内扰流装置WEB™的出现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在世界多项临床试验中,WEB™均表现出了在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脑医汇-神介资讯平台联合MicroVention公司共同打造“WEBest一网无余”动脉瘤扰流装置专栏,旨在分享瘤内扰流装置WEB™最新使用经验、技巧。本期为大家分享珠海市人民医院程光森教授团队带来的应用WEB™瘤内扰流装置治疗6例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欢迎广大同道阅读、交流、探讨!
术者简介
程光森
珠海市人民医院
脑血管病科主任,岭南名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脑防委缺血性卒中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放射学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
珠海市医师协会脑血管分会主任委员
珠海市卒中救治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神经介入资讯编委
从事神经介入20余年,擅长各类急慢性脑梗塞的微创介入治疗,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各种脑出血的介入治疗,血流导向装置全球导师,共进行各类神经介入诊疗超过万例,先后于德国基尔大学附属医院、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神经介入中心学习交流,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参与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
刘永康
珠海市人民医院
脑血管病中心秘书
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博士
介入上肢俱乐部秘书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基层医院神经介入医师专业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血管病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是国内获得Pipeline、Surpass Streamline及Tubridge三种血流导向装置带教资格的最年轻导师
李忠亮
珠海市人民医院
脑血管病诊疗中心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介入影像医学博士
澳门大学生物医药学博士
广东省介入放射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秘书
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秘书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介入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珠海市医师协会脑血管医师分会秘书
从2015年开始从事周围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工作,参与完成脑动脉瘤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栓塞、颅内动脉狭窄成形等四级神经介入治疗手术近千例,独立完成急诊脑动脉介入取栓逾百例。一作于《Brain Research》等专业学术杂志发表SCI论文3篇,参与国自然重点项目一项,参与国自然面上、省自然等科研项目多项,编译论著4本,获发明专利多项。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67岁,因“言语欠流利3天”入院,既往病史无特殊。
术前影像检查
颅脑MRI+MRA示:
DSA造影,可见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海绵窦段有一处动脉瘤。
3D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与载瘤动脉有一定角度。
3D测量:瘤体宽3.9mm,瘤体高3.0mm,瘤颈宽3.2mm。
手术策略
根据动脉瘤的测量与评估:
右侧大脑中动脉瘤,因瘤体宽3.9mm,瘤体高3.0mm,瘤颈宽3.2mm,拟定使用瘤内扰流装置WEB™ SL4*3mm治疗此动脉瘤
海绵窦段动脉瘤,拟定使用5mm*25mm密网支架
手术材料
右侧大脑中动脉瘤:
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4*3mm
VIA™ 21微导管
海绵窦段动脉瘤:
5mm*25mm密网支架
支架微导管
治疗过程
8F指引导管至右侧颈内动脉开口,同轴送入颅内支撑导管至至M1段,VIA™ 21微导管在未塑形下通过微导丝超选置入瘤内。
将WEB™ SL 4*3mm通过VIA™ 21微导管缓慢送至导管顶端,送至过程中出现VIA™ 21微导管移位,撤出WEB™及微导管。

VIA™ 21微导管塑形小“S”弯,超选进入瘤内。
引入WEB™ SL 4*3mm至瘤腔。
缓慢释放WEB™ SL 4*3mm。

造影,显示WEB™贴合瘤壁,密封瘤颈,未影响分支血管血流。
透视下解脱WEB™。
解脱后造影,瘤腔内造影剂滞留,分支血管血流通畅。
海绵窦段动脉瘤,通过支架导管到位后引入5mm*25mm密网支架释放。释放后局部造影。
稀释造影。
稀释造影重建。
术后患者出现左侧肢体肌力下降,予替罗非班静脉滴注后症状缓解。
术后3月余随访动脉瘤愈合良好,其右侧大脑中动脉瘤通过WEB™治疗已达到完全栓塞。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62岁。查体发现颅内动脉瘤,造影显示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瘤。
术前影像检查
重建及测量:动脉瘤瘤体宽3.4mm,瘤高4.0mm,瘤颈宽2.9mm。
手术策略
根据动脉瘤的测量与评估:
拟定使用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4*3mm治疗此动脉瘤
手术材料
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4*3mm
VIA™ 21微导管
5F 中间导管
8F 指引导管
治疗过程
8F指引导管置入左侧颈内动脉,5F中间导管至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在微导丝配合下将VIA™ 21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缓慢将WEB™ SL 4*3mm通过VIA™ 21微导管引入至瘤腔并释放。
WEB™完全释放后造影,WEB™贴合瘤壁,密封瘤颈,不影响分支血管血流。
解脱后再次造影,瘤腔内有明显造影剂滞留,分支血管血流通畅。
3D及稀释。
术后MRI及MRA。
术后3月复查DSA,动脉瘤已完全栓塞。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54岁,因“发现颅内动脉瘤1周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
查体:无异常。
术前影像检查
DSA造影显示,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动脉瘤,动脉瘤瘤体朝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有一定呈角。
3D及2D测量。
手术策略
经动脉瘤测量与评估,动脉瘤瘤体宽5.0mm,瘤体高4.9mm,瘤颈宽5.4mm,拟定选用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7*3mm治疗此动脉瘤。
手术材料
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7*3mm
VIA™ 21微导管
3*15mm 支架
3m 交换导丝
6F 长鞘
治疗过程
6F长鞘置入右侧颈内动脉,中间导管至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在0.014微导丝配合下,将VIA™ 21微导管塑形后通过微导丝引入到瘤内。
WEB™ SL 7*3mm通过VIA™ 21微导管引入至瘤内并缓慢释放。
WEB™缓慢推出至萌芽-开花间状态后,向瘤腔远端至瘤顶推送,并完全释放。
解脱前造影。
造影可见,瘤腔内有明显造影剂滞留。
3D确认瘤颈位置,WEB™近端疝出至分支血管,影响到分支血流。
再次造影确认,WEB™疝出到A2段分支,血流缓慢,考虑有载瘤动脉闭塞可能,遂计划解脱WEB™后再植入辅助支架。
解脱后再次造影观察,瘤腔内造影剂滞留,WEB™疝出到A2段分支,影响分支血流。
尝试VIA™ 21无法通过A2上干。
拟定植入辅助支架,交换3m Synchro后SL-10顺利跟进。
植入3mm*15mm辅助支架。
释放支架。
支架释放后重建载瘤动脉血运,复查造影并行三维重建,管腔恢复满意。
辅助支架将WEB™压至瘤腔。
标准正侧位造影,动脉瘤即可不显影,前交通载瘤动脉段支架内血流通畅,远端分支显影良好。
术后3D。
稀释造影。
术后CT。
术程顺利,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74岁,因发现“大脑中动脉瘤3天”入院。
术前影像检查
DSA示:
动脉瘤测量:动脉瘤瘤体宽3.4mm,瘤体高2.6mm。
手术策略
经动脉瘤的测量和术前评估,拟定使用瘤内扰流装置WEB™ SLS4mm治疗此动脉瘤。
手术器材
瘤内扰流装置WEB™ SLS4mm
VIA™ 21微导管
Traxcess导丝
治疗过程
易介6F(071) TRA输送导管+5F 125cm SIM2+Traxcess。
V18支撑易介6F(071) TRA输送导管顺利到达C1末端。
引入5F 125cm中间导管。
引入瘤内扰瘤装置WEB™ SLS4mm。
WEB™解脱前造影。
WEB™解脱后造影(瘤腔显影明显变淡)。
术毕正侧位造影。
稀释造影及重建。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65岁,因“发现前交通动脉瘤3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
术前影像检查
DSA影像显示:
动脉瘤测量:动脉瘤瘤体均宽3.5mm,瘤体高3.0mm。
手术策略
根据动脉瘤的测量及术前充分评估,拟定选用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4*3mm治疗此动脉瘤。
手术材料
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4*3mm
VIA™ 21微导管
Traxcess 导丝
6F 105cm中间导管
治疗过程
6F 105cm中间导管+5F 125cm SIM2+1.8m泥鳅导丝通过桡动脉入路。
中间导管到达C3段,交换保留V18,退出SIM2。
VIA™ 21微导管塑形呈“C”状,通过Traxcess顺利置入瘤腔内。

WEB™ SL 4*3mm通过VIA™ 21微导管置入瘤腔内。

缓慢推送WEB™ SL 4*3mm,完全释放后正侧位造影示WEB™形态满意。
解脱前工作位造影,WEB™贴合瘤壁密封瘤颈,瘤腔内造影剂滞留明显。
透视下解脱WEB™。
解脱后造影示WEB™位置满意,双侧大脑前动脉血流正常显影。
稀释造影及重建示WEB™位置满意。
术后CT未见异常。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63岁,因“发现颅内动脉瘤2天”入院。
术前影像检查
DSA示:前交通动脉瘤,近端入路迂曲。

2D测量:动脉瘤瘤体宽度4.8mm,瘤体高度6.7mm,瘤颈宽4.1mm。
3D测量:
瘤体宽5.3mm,包含瘤壁突出子囊测量的瘤体宽6.2mm,瘤高6.8mm,瘤颈宽4.8mm。
瘤体宽5.4mm,瘤高8.4mm。
手术策略
经过动脉瘤的测量及术前的准确评估,拟使用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7*5mm治疗此动脉瘤。
手术材料
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7*5mm
VIA™ 21微导管
5F 125cm中间导管
90cm长鞘
治疗过程
90cm长鞘+125cm SIM2+1.8m泥鳅导丝。
5F 125cm中间导管上至海绵窦段。
VIA™ 21通过中间导管(上高至颈内动脉眼段),在Synchro 14导丝引导下进入瘤腔。
WEB™ SL 7*5mm通过VIA™ 21导管缓慢送入瘤腔内。
缓慢释放WEB™ SL 7*5mm。
通过推挤按摩WEB™近端。
造影疑似WEB™阻挡双侧大脑前,但血流速度尚可。
15min复查造影血流速度仍未见影响。
3D造影明确前向血流可。
解脱WEB™后造影对侧血流明显减慢。
微导丝顺利通过WEB™到达对侧大脑前动脉远端。
VIA™ 21通过WEB™。
尝试引入EP1保护载瘤动脉。
由于路径迂曲且VIA™ 21与EP1匹配欠佳,输送阻力极大,EP1无法到位。
跟进长鞘引入V-18稳定通路,EP1仍无法到位。
交换3m Synchro,跟进顺利跟进SL-10。
引入Atlas支架释放。
复查造影示对侧血流恢复。
复查3D及稀释造影示双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可。
15分钟后再次造影示血流速度可。
术后复查CT及CTA未见明显异常,患者顺利出院。
术后体会
WEB™在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有绝对的优势,简化术式,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更加安全,对动脉瘤精确的测量及选择合适的WEB™型号,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另外,术中需要掌握一定手术技巧,如何再术中把握好推挤力量,推挤时可能会出现的WEB™旋转的处理等。
WEB™使用灵活,WEB™亦可联合支架等其他辅助器械治疗动脉瘤,术中可根据治疗情况灵活改变手术策略,为复杂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更佳的选择。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