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7日发布 | 806阅读

【精选编译】颈动脉血管重建术对颈动脉狭窄伴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和脑功能连通性的影响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孙博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子付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孙博文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颈动脉血管重建术对颈动脉狭窄伴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和脑功能连通性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在本研究中,为了确定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对CI的影响,来自日本神户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神经外科和麻醉科的Kohta M等调查了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的神经认知功能和功能连通性,相关内容已于2023年3月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Neurosurgery》。

——摘自文章章节






【REF: Kohta M, et al. J Neurosurg. 2023 Mar 10;1-8. doi: 10.3171/2023.1.JNS222804.】



研究背景


颈动脉狭窄可导致认知障碍(CI)和缺血性卒中。虽然颈动脉血管重建术,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换术(CAS)均可以预防卒中发生,但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近几十年来,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来研究大脑功能的研究数量呈指数级增长。静息态fMRI(rs-fMRI)被认为是一种无任务的fMRI方式,可以代表大脑的基本能量消耗。默认模式网络(DMN)是一个通过rs-fMRI识别的大规模网络,被认为与CI有关。在以往的报道中,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是通过rsfMRI评估的。虽然这些研究显示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后DMN的功能连通性(FC)增加,但颈动脉狭窄患者人群包括CI患者和认知正常患者(NC),或认知评分与FC之间的相关性未得到评估。因此,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在颈动脉狭窄合并CI患者中的作用应予以评估。在本研究中,为了确定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对CI的影响,来自日本神户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神经外科和麻醉科的Kohta M等调查了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的神经认知功能和功能连通性,相关内容已于2023年3月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Neurosurgery》。



研究方法

在2016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27名颈动脉狭窄患者被安排接受CEA或CAS。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认知评估,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额叶评估(FAB)、日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及静息状态功能MRI检查。对于FC分析,在与DMN相关的区域放置一颗种子。根据术前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正常认知(NC)组(MoCA评分≥26)和CI组(MoCA评分<26)。首先研究NC组和CI组认知功能和FC的差异,然后研究CI组颈动脉血运重建后认知功能和FC的变化。



研究结果

NC组11例,CI组16例。CI组内侧前额叶皮质与楔前叶、左外侧顶叶皮质(LLP)与右小脑的FC明显低于NC组。CI组在血运重建手术后MMSE (25.3 vs 26.8,P=0.02)、FAB(14.4 vs 15.6, P=0.01)和MoCA评分(20.1 vs 23.9,P=0.0001)均有显著改善。颈动脉血运重建后,右脑内皮质、右舌回和楔前叶的LLP的FC显著增加。此外,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后LLP的FC增加与楔前叶的增加以及MoCA评分的改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表1. NC组和CI组的临床特点


表2. CI组血运重建前后认知评分


表3. CI组血运重建前后的MoCA评分


图. LLP-楔前叶FC与MoCA评分改善的相关性。改善的MoCA评分与FC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研究结论

本结果表明,颈动脉血管重建术(包括CEA和CAS)可能改善颈动脉狭窄伴CI患者默认模式网络中基于脑功能连通性的认知功能。

关注颈动脉狭窄

重度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导致大脑皮质变薄


经颈动脉血运重建和机械取栓治疗合并漂浮血栓的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典型案例


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和药物治疗的疗效对比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孙博文 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 校




李子付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终 审




洪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