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科室在2019年引进了华科机器人,之后做了大量的立体定向手术工作,有些自己的经验体会在此和大家分享。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其实是一种智能化的立体定向装置,术前可将多模态的影像数据,包括CTA、MRI不同序列、PET-CT、DSA等叠加融合到手术计划系统中,辅助确定靶点。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有两个优点,第一可以使靶点更加精确,通过影像分割,可以把颅内重要的血管神经都显示出来;第二能显示出单一影像无法看到的解剖细节和区域生理功能,可以根据手术的要求,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功能区,精准达到靶点。
华科精准公司目前又研发了华科Q300微型穿刺机器人,具有自动化、小型化、成本低、容易推广等特点,可用于脑出血、病灶活检、电极植入等立体定向手术。




脑出血的发病率是12-15/10万人,按照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出血,其中高血压脑出血占到80%以上,治疗方式包含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包括开颅血肿清除、神经内镜下的血肿清除、血肿钻孔引流术,这三种术式在我们医院都有开展,其中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比例是逐年升高的。

病例1,男性,56岁,突发头痛呕吐2小时急诊入院,意识朦胧,左侧肢体肌力1级,CT显示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结合此患者的出血量,按照以往经验除非有脑积水,否认我们会选择保守治疗。但是引入机器人手术后,我们可以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通过术前规划,钻孔2枚,分别在侧脑室和血肿腔,术后第1天复查可见血肿引流满意,患者恢复良好。当然,侧脑室的穿刺是为了避免脑积水。
病例2,男性,52岁,因意识障碍3小时来诊,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内血肿,DSA提示前交通动脉瘤,行动脉瘤栓塞治疗后,第二天行机器人辅助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
通过手术规划,钻孔1枚,在额叶血肿腔,切口且在额部发际内,因机器人的精准引导,避开了额窦,术后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引流满意。
病例3,女性,66岁,因头痛伴呕吐16小时来诊,患者因既往心脏瓣膜手术史,长期口服华法林。头颅CT提示三脑内血肿,脑室扩张。
通过手术规划,钻孔2枚,分别在血肿腔和侧脑室,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引流满意,患者恢复良好。
病例4,男性,68岁,因突发意识障碍2小时来诊,头颅CT提示左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三四脑室铸形,脑室扩张。入院立刻行机器人辅助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
通过手术规划,钻孔2枚,分别在丘脑血肿腔和第四脑室,术后第3天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引流满意,患者恢复良好。
以前面对这些丘脑的出血,我们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只能通过保守的方式让患者自行吸收,效果很慢,但现在通过机器人技术,很快就能把血肿充分引流出来。
病例5,女性,76岁,因突发意识障碍1天来诊,当地医院行左侧侧脑室外引流后转入我院。头颅CT提示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侧脑室和三四脑室铸形,右侧颞角扩张。入院立刻行机器人辅助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
通过手术规划,钻孔4枚,颞角穿刺用硬通道,四脑室穿刺用软通道,患侧侧脑室引流,两者互相结合,一共4个引流管。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大部分引流,术后第10天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引流满意,患者恢复良好。
病例6,男性,58岁,因突发意识障碍6小时来诊,头颅CT提示小脑出血破入脑室,三四脑室铸形,脑室扩张。入院立刻行机器人辅助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
通过手术规划,钻孔3枚,分别在小脑血肿腔、左侧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引流大部分,但患者术后2-3天复查的CT显示脑水肿非常明显,我们建议行去骨瓣减压治疗,但患者家属最终没有同意。
病例7,男性,18岁,因突发意识不清8天来诊,当地医院给予患者双侧侧脑室钻孔引流,头颅CT提示右侧丘脑和中脑高密度影。因患者额部脑室外引流为切开头皮放置,并且已经为术后第7天,经脑脊液的浸泡切口红肿,为避免感染,我们将2个引流全部拔除。入院立刻行机器人辅助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
通过手术规划,钻孔2枚,分别在侧脑室和中脑血肿腔,对于中脑的出血,我们通过经额部入路,类似于放置DBS的方法。为什么不采用经小脑入路,因为中脑周围的环池内有大量的血管和神经,经小脑很容易造成血管的损伤,并且还会造成脑干的移位。术后第3天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引流大部分。因患者年轻,我们后续行DSA检查,但并未发现脑血管畸形等,继续康复治疗。
病例8,男性,25岁,因突发意识障碍4小时来诊,头颅CT提示中脑出血6ml。对于脑干出血的患者,GCS<8分,或者出血量˃5ml,才考虑手术治疗。入院立刻行机器人辅助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
通过手术规划,钻孔1枚,引流中脑血肿腔,术后第3天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引流大部分,患者恢复良好,转康复治疗。
病例9,男性,53岁,因突发意识障碍2天来诊,头颅CT提示脑桥出血7ml。对于脑桥出血的患者,我们通过经小脑穿刺入路的方式放置引流管。入院立刻行机器人辅助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
通过手术规划,钻孔1枚,引流脑桥血肿腔,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引流满意,患者恢复良好,转康复治疗。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大大的提高了患者的出院速度。
病例10,女性,33岁,因头痛1个月来诊,左侧肢体肌力下降至3-4级,走路不稳。头颅MRI提示右侧基底节区囊性占位病变,DSA和MRI增强未能明确病变性质。患者辗转就医,并未明确病变性质,建议保守观察。来我院后,行机器人辅助脑内Ommaya囊安置术,考虑两点,如果是肿瘤性质的占位,可以通过Ommaya囊打药治疗;如果是血管病变,可以通过Ommaya囊持续引流出血。
通过立体定向手术,患者恢复良好,目前术后3年,虽然未能明确病变性质,但患者局部病变已经明显减小。
小结

1. 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机器人定位精准,适合脑出血的微创钻孔引进流治疗。
2. 对功能区的少量出血,为了更好的挽救神经功能,可以考虑立定向血肿穿刺引流。
3. 对于脑疝患者可以进行钻孔减压,为开颅手术争取时间;很多这样的患者因为是老年患者,脑组织有萎缩,积极手术往往能挺过来。
4. 穿刺通路应该避开重要的功能区、血管和静脉窦。
5. 对脑干出血5毫升以上,中脑出血应该采用额部入颅,脑桥出血采用小脑入颅。
6. 硬通道、软通道结合,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