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出现
对于一些难治动脉瘤
是最好的治疗方案
Surpass Evolve
使用简单、导流卓越、极致贴壁
为医生提供FDS有力武器
史赛克与中国医生一起
提供全面微创卒中解决方案
致力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陈贤平
邵阳市中心医院
主任医师,邵阳市中心医院介入血管外科,科室副主任
从事放射介入诊疗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介入诊疗临床经验
中国医师协会心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妇幼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介入医学联盟理事
主要致力研究脑血管疾病介入及综合介入治疗
在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方面有独到的建树,多年来致力于脑血管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各种类型的脑血管病的手术与综合介入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凌柯
邵阳市中心医院
副主任医师,硕士,邵阳市中心医院东院介入中心科主任,现任职邵阳市放射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兼秘书
擅长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包括脑血管造影、急性脑梗塞的动脉溶栓及急性取栓治疗、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脑动脉瘤弹簧栓塞术、急性出血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产后出血、肿瘤出血、咯血、创伤性出血)、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足、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动、静脉急性血栓)、良、恶性肿瘤(肝血管瘤、子宫肌瘤、肺癌、肝癌、前列腺癌、膀胱癌)、CT下引导肺穿刺活检术、CT下引导肺、肝组织微波或冷冻消融术、大隐静脉曲张射频消融等的介入治疗
患者:女性,51岁
双侧颈内多发动脉瘤,且均为宽颈,双侧均有较大的瘤体(右侧大瘤4.1*8.5mm;左侧大瘤8.8*7.9mm),大瘤体均为不规则形态且带有子囊,长在大弯侧,破裂风险系数高,需要填塞弹簧圈保护。

右侧颈内

左侧颈内
长鞘:Infinity 80cm
中间导管:Navien 6F
微导管:XT-27/Synchro2/XT-17
弹簧圈:Target 6*20/8*30
FD:Surpass Evolve 4.0-20mm/4.5-25mm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51岁,女性。
临床表现:头痛检查发现动脉瘤。
既往史:体健。
入院查体:神清、四肢活动自如。
入院CTA:双侧颅内动脉多发动脉瘤。
手术方案:双侧密网支架。

阿司匹林抑制率

氯吡格雷抑制率

右侧颈内

左侧颈内
多发与单发动脉瘤相比
破裂风险:1.9倍
新发动脉瘤风险:3.92倍
动脉瘤增大风险:3.47倍
一、一期做双侧or分期做?
1、术前虽跟患者充分沟通分期做的急性闭塞、远期缺血等并发症风险要低些,但家属考虑经济费用一期报销比例高,且无需二次手术,强烈要求一期手术。
2、双侧较大瘤体形态均不规则且含子瘤,都在大弯侧,都有较高破裂风险,如分期术后也要双抗,加大了对侧未处理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3、患者术前规范、充分双抗,TEG检测显示达标。
治疗时机选择:双侧一期完成。
二、单纯FDorFD+圈?
双侧颈内多发动脉瘤,且均为宽颈,双侧均有较大的瘤体,大瘤体均为不规则形态且带有子囊,长在大弯侧,破裂风险系数高,需要填塞弹簧圈保护。
治疗方式选择:FD+疏松填圈。




右侧:血管直径远端3.1mm,近端3.8mm,平均直径3.5mm,支架覆盖长度26mm,支架直径选择4.0mm;
左侧:血管直径远端2.6mm,近端5.1mm,平均直径4.4mm,支架覆盖长度25mm,支架直径选择4.5mm。
右侧颈内治疗
将长鞘infinity置于右侧颈内C1末段。 泥鳅导丝+5F MPA导引6F Navien中间导管到达后垂直段,撤出泥鳅及造影导管。
Synchro2+XT27通过中间导管超选至大脑中M1远端,撤出导丝。
Synchro2+XT17通过中间导管超选至瘤腔内。


描述
先用XT17微导管往较大的瘤体内送入一枚Target6*20弹簧圈出2个袢。
再原位释放,用“退鞘技术”将Evolve支架释放出5mm在颈内末段,回拖避开脉络膜前动脉,造影确认进行精准定位,将支架远端定位于脉前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之间。


描述
左手固定XT27导管右手轻推支架钢丝,增长继续释放出支架7-8mm,远端支架进一步打开并贴壁。
锁住XT27的Y阀,采用Load技术,将支架钢丝和XT27微导管作为系统,整体前推增张,支架远端完全贴壁并很好的封住动脉瘤颈口。
从XT17微导管中继续填入Target6*20弹簧圈的后续部分。


当圈全部填塞完毕,从瘤腔内撤出XT17微导管;
远端释放支架后,由于前段释放持续增张,导致支架被XT27微导管压在大弯侧,支架呈扁平化,将支架钢丝和XT27微导管作为系统,整体往小弯侧拉-卸系统张力,动作要缓慢、幅度不要太大,反复拉、推两次,扁平化的支架弹开。
最后支架尾端采用无张力释放,支架自己打开后贴壁良好。用微导丝常规按摩支架内,支架全程贴壁优秀。但由于导丝按摩,导致支架远端发生短缩,仍覆盖动脉瘤颈部。


术后正/侧位即刻造影显示:多个动脉瘤腔内造影剂明显滞留,各分支血管血流通畅。

先用XT17微导管往较大的瘤体内送入一枚Target8*30弹簧圈出2个袢。
再原位释放,用“退鞘技术”将Evolve支架释放出5mm在颈内末段,回拖避开脉络膜前动脉,造影确认进行精准定位,将支架远端定位于脉前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之间。

描述
左手固定XT27导管右手轻推支架钢丝,增张继续释放出支架7-8mm,远端支架进一步打开并贴壁。
锁住XT27的Y阀,采用Load技术,将支架钢丝和XT27微导管作为系统,整体前推增张,支架远端完全贴壁并很好的封住动脉瘤颈口。


描述
从XT17微导管中继续填入Target8*30弹簧圈的后续部分。
远端释放支架后,由于前段释放持续增长,导致支架被XT27微导管压在大弯侧,支架呈扁平化,将支架钢丝和XT27微导管作为系统,整体往小弯侧拉-卸系统张力,动作要缓慢、幅度不要太大,反复拉、推两次,扁平化的支架弹开。
过弯后继续采用无张力释放一部分支架,再采用Load技术,将支架钢丝和XT27微导管作为系统,整体前推增张,支架近端完全贴壁。支架尾端采用无张力释放。
用微导丝常规按摩支架内,支架全程贴壁优秀。


术后正/侧位即刻造影显示:多个动脉瘤腔内造影剂明显滞留,各分支血管血流通畅。


一、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是治疗颅内串联动脉瘤的良好选择;
二、新一代Surpass Evolve®密网支架推送流畅、通过性好、不易扭结、导流效果好;
三、支架选择就大不就小,宁长勿短;
四、释放过程宁慢勿快,勿需增张太多,必要时可回收头端行再次释放;
五、不建议过多进行导丝按摩,避免支架短缩;
六、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颅内串联动脉瘤还可以大大减少手术时长及介入医生射线透视时间。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