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时,会遇到置入流程复杂,装置输送及打开困难等问题。
全新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采用独特的混合编织技术,兼容21微导管输送。
为简化血流导向置入流程,打破血流导向应用局限提供新思路。


患者:男性,56岁。
主诉: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瘤半月余。
现病史:患者半月余前因头晕不适于当地医院行头颅脑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在当地予以对症处理(具体不详),未行手术治疗,现患者一般情况稳定,为进一步治疗入院。患病以来,患者精神状态好,胃纳可,睡眠好,大小便正常,无体重明显下降。
查体情况:神志清,精神较好,言语清晰,回答问题切题,四肢活动正常,肌力、肌张力正常。
初步诊断: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抗血小板情况:术前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治疗5天。

术前DSA造影:
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动脉瘤约为6.21*5.11mm(H*W),瘤颈宽约为4.72mm。
载瘤动脉近端锚定点直径:4.72mm
载瘤动脉远端锚定点直径:3.54mm

本次应治疗的动脉瘤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动脉瘤为囊状动脉瘤,结合动脉瘤形态学评估推断其破裂风险较低,可选择单纯应用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进行治疗而无需弹簧圈栓塞,在降低手术难度的同时还可降低动脉瘤继续生长破裂和复发的风险。

6F 90cm导引导管
5F 115cm中间导管
微导丝
Headway™ 27微导管(156cm)
FRED® 5029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取平卧位,全身麻醉后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建立治疗通路。术中右侧颈内动脉造影明确动脉瘤位置。
选取合适的工作角度并输送导引导管和中间导管。
Headway™ 27微导管(156cm)在微导丝引导下超选到大脑中动脉M2远端。
Headway™ 27微导管(156cm)内输送FRED®5029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到位。
远端锚定于颈内分叉处以下,通过支架头端显影点确定支架位置,锚定成功后路图下进行原位释放。
释放过程。

造影确认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打开良好,瘤内血流有滞留情况,支架整体贴壁良好。
术后颅脑CT平扫见左侧预内动脉C6段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后改变,术区见支架影,在位,双侧脑室旁白质密度稍减低,余脑实质客度未见明显异常:部分脑室、脑池稍扩大,脑沟稍增宽,中线结构居中。扫及颅骨诸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扫及左侧枕部皮下见多发卵圆形密度增高影,大者直径约1.7cm。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采用双层设计,选型简单,释放轻松,支架整体显影性好,导丝、头端、体部双螺旋、可回收点等容易判断。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可以兼容21导管系统,到位更容易,令人印象深刻。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使用相对比较简单,原位释放时支架头端即刻打开。

顾宇翔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外科副主任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执行院长
目前主要从事应用血管内介入、显微外科及复合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的临床诊治工作,同时开展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应用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卒中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及“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等。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奖项
王灯亮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政副主任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委员会脑血管病复合手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介入学组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第八届脑血管外科学组秘书
福建省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秘书
福建省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副秘书长
擅长脑脊髓血管性疾病介入及手术治疗。参与及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近五年发表文章8篇,其中5篇被SCI杂志收录。荣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度“十佳医师”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