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精选编译」由周玉会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近红外光谱检测人类基底动脉斑块的临床影像研究》,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日本奈良县立医科大学的Ichiro Nakagawa研究了近红外光谱(NIRS)可以可视化责任病变中脂质的分布,不仅可以识别围手术期的闭塞风险,还可以预测未来的缺血事件,结果在线发表于2023年的《World Neurosurger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Nakagawa I, et al. World Neurosurgery. May 15, 2023. doi:10.1016/j.wneu.2023.05.051】
尽管近来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治疗中取得了进步,但患者预后仍然较差,死亡或严重残疾的比例高达68%。即使通过取栓术实现了早期再通,但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基底动脉严重狭窄,仍会导致即刻或早期再闭塞,导致不良预后。虽然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是主要的紧急干预措施,但对最佳病例的选择上没有达成共识,证据仍较为有限。来自日本奈良县立医科大学的Ichiro Nakagawa研究了近红外光谱(NIRS)可以可视化责任病变中脂质的分布,不仅可以识别围手术期的闭塞风险,还可以预测未来的缺血事件,结果在线发表于2023年的《World Neurosurgery》上。
患者,70多岁,症状为左侧肢体无力和失语。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图1A)。取栓术后,基底动脉主干可见明显狭窄(图1B)。NIRS横截面显示责任病变处脂质丰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几乎延伸到血管周长的220度(图1C)。NIRS和血管内超声(NIRS-IVUS)清晰可见责任病变中脂质核心斑块的分布以及周围结构(图1D-E)。高脂质含量斑块若进一步干预,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可能会增加斑块突出和血栓形成出现再闭塞的风险,所以在急性期未进行手术干预,而是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mg)积极药物治疗,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随访MRI显示未发生再闭塞,且未见明显的脑梗死。4个月后患者因基底动脉再狭窄而出现轻度卒中症状(图1F),接受球囊扩张(Gateway,2.0mm x 9mm,Stryker)和颅内支架植入(Wingspan,2.5mm x 9mm,Stryker)治疗,没有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图1G)。患者出院时没有新发神经功能缺损。NIRS-IVUS对责任病变中脂质的分布进行可视化观察,明确残余狭窄处的斑块负荷,推测血栓形成机制,为后续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
图1. A: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取栓术后,基底动脉主干可见明显狭窄(红色箭头)。C-E:联合近红外光谱和血管内超声(NIRS-IVUS)显示责任病变中大脂质核心斑块,最大LCBI为594(用黄色标记的区域)。D-E:NIRS-IVUS确定基底动脉狭窄,最狭窄处直径为2.6mm x 2.7mm,并确定了脑桥(橙色箭头),基底动脉(粉红色箭头),基底动脉穿支血管(绿色箭头),斜坡(白色箭头),桥前池(浅蓝色箭头)和椎动脉(红色箭头)。F: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严重狭窄(红色箭头)。G:左侧椎动脉造影三维成像显示颅内支架植入基底动脉。
近红外光谱(NIRS)可以可视化责任病变处脂质的分布,不仅可以识别围手术期血管闭塞的风险,还可以预测未来的缺血事件。NIRS还可以确定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原因,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在高脂质斑块病变中,不进行急性期的手术干预,而是开始双重抗血小板疗法和积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再闭塞。
本研究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从影像上直接观察人类基底动脉斑块,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关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周玉会 医师
审 校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终 审
洪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