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精选编译」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蔡恒副教授编译,为大家带来《FRED Jr支架治疗小直径载瘤动脉破裂动脉瘤:一个临床病例系列》,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摘自文章章节
【REF: Doron O, et al. Neurosurg Focus. 2023;54(5):E6. doi:10.3171/2023.2.FOCUS22645】
对于直径小于2.5mm载瘤动脉或者Willis外远端的破裂动脉瘤,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仍存在挑战。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已被广泛应用。FRED Jr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可用于直径小于3mm载瘤动脉的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已被FDA批准用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为了明确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急性期使用FRED Jr治疗小直径载瘤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美国麻省总院神经外科的Omer Doron等报道了一组病例,结果发表在2023年5月的《Neurosurg Focus》杂志上。
该研究纳入了2020年6月到2022年10月期间该中心使用FRED Jr支架治疗的aSAH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人口统计学、动脉瘤具体形态数据),同时包括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是否接受脑室外引流(EVD)情况、血管痉挛情况以及临床结果等。影像评估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量表判定动脉瘤愈合情况。术后收集患者术后3个月mRS评分和影像随访资料。
表1. 患者基线资料
表2. 患者动脉瘤特征、术中使用材料清单
本研究纳入9例患者(男:女=6:3),中位年龄62岁(27-75岁),中位Hunt-Hess分级为II级,改良Fisher分级中位数为4分。9例患者中5例接受脑室外引流术,所有治疗均在SAH急性期完成。动脉瘤位置分布:3例位于前交通复合体或大脑前动脉A2/A3段;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2/M3;1例位于椎动脉V4段;1例位于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形态包括囊状动脉瘤(6例)、血泡样动脉瘤(1例)和夹层动脉瘤 (2例)。见表1。
所有FRED Jr支架均成功放置,载瘤动脉直径1.3mm-2.5mm,具体使用情况见表2。
术后发生2例支架相关的缺血并发症(1例表现为右侧A2穿支闭塞梗死导致患者轻偏瘫;1例术后4天患者出现语言障碍)。另外2例患者表现为血管痉挛相关的缺血事件。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相关并发症。6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痉挛并接受治疗,未观察到有症状的EVD相关血肿。2名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1例患者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另一例因严重血管痉挛和低灌注死亡)。
随访7例患者,术后3个月中位mRS评分为2分,术后3个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7例患者中有4例OKM评分为D级。
图1. 本组病例动脉瘤位置以及FRED Jr支架放置后的造影图,A和D显示右侧大脑前A2/A3段,B和E显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C和F显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G和J显示右侧A2/A3段,H和K显示右侧大脑中M2/M3段,I和L显示右侧A2/A3段,M和P显示左侧A2/A3,N和Q显示左侧大脑后P2段,O和R显示右侧椎动脉V4段和基底动脉。

关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脑医汇-神介资讯编委会秘书
编 译
蔡恒 副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审 校
郭新宾 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