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7日发布 | 1254阅读
脑血管-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大脑前动脉远端复杂动脉瘤一例(第二轮脑血管病系列七)---浙二神外周刊(第412期)

徐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陈贤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许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提示

“浙二神外周刊”不定期接收外院投稿,审核后发表。欢迎各专业同道联系我们,分享精彩病例、研究热点或前沿资讯。投稿请联系:shishi74@163.com


前言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亚专科由张建民主任牵头组建,现由王林主任和祝向东主任具体负责脑血管外科,许璟主任和虞军主任具体负责脑血管(神经)介入。是科室的最主要亚专科之一。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从406期开始第二轮系列报道科室脑血管病亚专业组的相关病例,与同道共享。


病史简介


患者,男,65岁,因“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1月余”于入院。


1月前患者于当地医院体检,查头颅CTA提示左侧大脑前动脉瘤样扩张,不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于我院行日间手术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提示:左侧大脑前动脉A2-A3段夹层动脉瘤伴血管瘤样扩张,动脉瘤大小约9.15*12.11mm,载瘤动脉近端重度狭窄;另见左侧额极动脉远端串珠样夹层动脉瘤改变;脑动脉多发硬化。造影诊断:1.左侧大脑前动脉A2-A3段夹层动脉瘤伴血管样扩张;2.左侧额极动脉动脉瘤。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科,门诊拟“左侧大脑前动脉多发动脉瘤”收住入院。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对光反射灵敏,动眼自主,额纹对称,嘴角伸舌无歪斜。颈软,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四肢感觉对称,活动自主,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我院全脑血管造影(2023-05-27)提示:左侧大脑前动脉A2-A3段夹层动脉瘤伴血管瘤样扩张,动脉瘤大小约9.15*12.11mm,载瘤动脉近端重度狭窄;另见左侧额极动脉远端串珠样夹层动脉瘤改变;脑动脉多发硬化(图A-F)。


图1A-F. DSA(2023-05-27)提示:左侧大脑前动脉A2-A3段夹层动脉瘤伴血管瘤样扩张,动脉瘤大小约9.15*12.11mm,载瘤动脉近端重度狭窄;另见左侧额极动脉远端串珠样夹层动脉瘤改变。


诊治经过


经科室讨论后认为:患者此例动脉瘤目前可评估行载瘤动脉闭塞+搭桥手术,但可能因闭塞牺牲血管过多产生严重梗塞致神经功能缺损,且搭桥受体部位距离供体血管较远,需要多根搭桥,手术难度高,操作复杂。也可考虑行传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但动脉瘤呈夹层样改变,载瘤动脉近端重度狭窄,远端瘤样扩张,直径不均匀,远端同时累计胼周与胼缘动脉,传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复发率高,愈合情况差,目前无合适支架,且额极动脉瘤无法做到支架辅助栓塞。经慎重考虑后认为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后重建血管结构可能是目前的最佳选择,但是首先是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属于超适应征使用;其次类及血管长度长,所需支架释放困难;最后是近端血管重度狭窄,支架打开释放可能存在困难,需要球囊扩张会增加血管撕裂风险。


患者动脉瘤形态欠佳,多发,破裂风险高,保守观察进展可能性大,与患者及家属反复沟通交代手术目的及风险后最终选择的方案是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植入。


手术过程
患者平卧DSA床,全麻插管后,取右侧股动脉为穿刺点,Seldinger法穿刺成功后置入8F短鞘。行全脑血管造影见左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血流充盈明显,近端重度狭窄,大小形态同前次造影。使用6F 90cm NeuronMax长鞘+5F 125cm MPA1+5F 115cm中天中间导管配合Phenom微导管在Synchro-2导丝带领下超选进左侧大脑前动脉A3远端,逐步释放Pipeline 3.75*35m一枚,覆盖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全程(图2A)。释放过程中,动脉瘤近端重狭处支架打开欠佳,先予以Synchro-2微导丝按摩后再予以Septer3.0*20mm球囊后扩。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淤滞,载瘤动脉通畅,支架CT提示支架打开良好,贴壁可(图2A-B)。手术顺利,麻醉未清醒送复苏室。


图2. Pipeline植入后血流情况及支架CT提示贴壁情况。


抗血小板方案:术前100mg 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CYP2C19基因型1*1)口服一周,Pipeline释放后6ml/h替罗非班维持24小时。


术后第一日患者出现运动性失语,右侧肢体肌力下降,右上肢1级,右下肢3级。当日行头部CT未见明显出血征象(图3A-B),行MRA+DWI提示右侧额叶胼胝体膝部及左侧额顶枕叶、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基底节区新近梗塞灶(图3C-D)。考虑患者载瘤动脉重度狭窄,梗塞风险高,6ml/h维持24小时后继续以4ml/h替罗非班维持至术后96小时,同时予以补液扩容,维持灌注压,缓解血管痉挛,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期间患者上述梗塞症状逐渐好转,复查头颅CT及MRI情况稳定,DWI未见梗塞进展。术后第六日出院时,患者稍感头晕,对答准确切题,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可自由下地活动。目前仍未到术后第一个月随访期。


图3. 术后CT及MRI复查,颅内未见出血,左侧胼胝体膝部、基底节区有梗塞。


讨论

以Pipeline(PED;Medtronic)为代表的血流导向装置自2011年被FDA批准使用至今,在治疗巨大动脉瘤、复杂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特殊类型动脉瘤上显示出了非常良好的疗效,其适应征从最初的颈内动脉岩段至海绵窦段大型宽颈动脉瘤,逐渐不断扩展至目前的中-小动脉瘤。根据PREMIER study的3年随访结果,使用了PED的ICA或VA的未破裂中-小动脉瘤愈合率可以达到83.3%(115/138),累计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8%(4/140),而根据Cekirge–Saatci分级,这些动脉瘤缓解(包括愈合、瘤颈部分残留和动脉瘤体积缩小)率甚至可达97.1%[1]。近年来随着理念及操作技术的不断进展,血流导向装置(主要是PED)的使用被逐渐拓展至前循环远端动脉瘤。前循环远端的动脉瘤的特点多为载瘤动脉血管直径细(2mm左右),分支血管多,血流动力学情况复杂,且动脉瘤本身可累及多根血管结构,经典支架辅助栓塞相对困难,并发症率相对ICA及VA段高。Cagnazzo F等的单中心研究证实,血流导向装置在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A2-A3段)具有很高的释放成功率(100%),和远期动脉瘤愈合率(75%),其中对单纯栓塞后复发需要二次治疗的动脉瘤治愈率甚至可达到100%(6/6),和其他研究者报道的60%-100%相符[2]。根据文献报道,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前循环远端动脉瘤的全因并发症概率大概在15%-20%左右,主要是缺血性并发症,其中有10%的患者存在永久神经功能缺损,不过似乎使用PED的报道较其他血流导向装置(FRED等)好一些[2-3]。另一项小样本量的评估PED在大脑前动脉复杂动脉瘤(梭形、巨大、宽颈或多分支血管受累)治疗的研究提示我们,对于那些常规开颅和栓塞不适合的患者,使用PED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和安全的,中期随访结果不错但是需要更大宗的长期研究进一步证实。最后一项纳入了27例研究,484个动脉瘤的Meta分析表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前循环远端动脉瘤有很高的远期动脉瘤闭塞率(82.7%),治疗相关并发症的概率是12.5%,致死率5.4%。其中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和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相比,动脉瘤闭塞率更低,并发症率更高,是独立的危险因素。PED相比于其他血流导向装置似乎具有更高的动脉瘤闭塞率[5]


本例患者在动脉瘤体积大,形态长,累及血管节段长(胼周动脉,胼缘动脉和额极动脉),近端重度狭窄以及多发动脉瘤等诸多不利因素下,依旧成功释放PED,体现了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前循环远端动脉瘤的良好应用前景。随着更多新一代血流导向装置不断被研发和应用,以往棘手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会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终将获益。期待此例患者的后续影像学随访。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
[1] Hanel RA, Cortez GM, Lopes DK, 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n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the pipeline device (PREMIER study): 3-year result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 flow diverter specific occlusion classification. J Neurointerv Surg. 2023;15(3):248-254. doi:10.1136/neurintsurg-2021-018501
[2] Cagnazzo F, Cappucci M, Dargazanli C, et al. Treatment of Distal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with Flow-Diverter Stents: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8;39(6):1100-1106. doi:10.3174/ajnr.A5615
[3] Clarençon F, Di Maria F, Gabrieli J, et al. Flow Diverter St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Clin Neuroradiol. 2017;27(1):51-56. doi:10.1007/s00062-015-0441-8
[4] Dabus G, Grossberg JA, Cawley CM, et al. Treatment of complex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with Pipeline flow diversion: mid-term results. J Neurointerv Surg. 2017;9(2):147-151. doi:10.1136/neurintsurg-2016-012519
[5] Cagnazzo F, Perrini P, Dargazanli C, et al. Treatment of Unruptured Dis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Aneurysms with Flow-Diverter Stents: A Meta-Analysi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9;40(4):687-693. doi:10.3174/ajnr.A6002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徐丁主治医师整理,陈贤谊主任医师修改,许璟主任医师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


点击进入浙大二院神外官方账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