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8日发布 | 167阅读

【综述】脑膜瘤放疗

张南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刊载[2023;1416:95-106.]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Matthew S Susko和David R Raleigh 撰写的综述《脑膜瘤放疗Radiotherapy for Meningioma》(doi: 10.1007/978-3-031-29750-2_8.)。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脑肿瘤,具有异质性生物学特性,且对靶向治疗方案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脑膜瘤的现有治疗方法仅限于手术、放疗或根据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综合应用。脑膜瘤患者的治疗建议考虑了影像学特征、肿瘤大小和位置以及内科合并症,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完全切除肿瘤的能力。最终,脑膜瘤患者的结局取决于切除程度和组织病理学因素,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和增殖指数。放疗是脑膜瘤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作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或外照射放疗的确定性干预措施,也可以作为残留病变或不良病理因素(如WHO分级高)的辅助治疗。在本章中,我们对脑膜瘤患者的放射治疗模式、治疗考虑、放射治疗计划和临床结果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对脑膜瘤放疗作用的早期设想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考虑通过辅助放疗来降低次全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风险。虽然在这一时期,对脑膜瘤患者的放疗建议各不相同,但最常用的是适合手术的患者、手术后有残留病变的患者或组织学为恶性的脑膜瘤。因此,第一个稳健的数据,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支持将放疗用于脑膜瘤的观点,当时有迹象辅助放疗后脑膜瘤复发率较低。该研究纳入了在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区域接受治疗的患者,其中92例患者未完全切除,其中34例(37%)接受了辅助放疗,10例(29%)最终出现脑膜瘤复发。相比之下,在未接受放疗的58例患者中,有43例复发(74%)。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进一步的回顾性证据表明,对未完全切除的脑膜瘤进行辅助放疗后,良性肿瘤的5年进展率为89%,恶性肿瘤为48%,这一结果与完全切除的患者的相当。此外,随着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放疗技术的进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先期治疗被发现与手术治疗良性脑膜瘤的比较有效。这些基础数据确立了放疗是脑膜瘤治疗的基石。然而,支持这一模式的前瞻性随机试验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开始,部分原因是放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这些临床试验的启动,目前对中、高风险脑膜瘤的NRG定义已经成为脑膜瘤患者的重要临床亚组,这些患者可能特别从放疗中获益。在这方面,中风险脑膜瘤被定义为完全或次全切除后复发的WHO 1级肿瘤,或完全切除的WHO 2级脑膜瘤。高风险脑膜瘤定义为任何程度切除后复发的WHO 2级脑膜瘤、次全切除术后新诊断的WHO 2级脑膜瘤和任何WHO 3级脑膜瘤。

2.1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

SRS治疗是一种通过图像引导或附加物理坐标的三维定位系统提供高剂量、高精度电离辐射的技术。对于距离关键结构至少数毫米、直径通常小于3 cm的小靶点,SRS治疗可作为单次分割。如果靶区形状复杂(如颅底脑膜瘤),或为了增加靶区接受的总剂量,同时降低附近关键结构的每分次剂量,可增加分割次数,通常最多可达5次。根据所使用的技术和肿瘤的临床特征,SRS治疗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脑膜瘤的放射外科治疗已被证明可以对良性脑膜瘤提供持久的局部控制,通常可使肿瘤最小缩小,同时仍能缓解症状。

2.2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强度

调强放疗(IMRT)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技术的进步允许使用基于CT的治疗计划和靶区勾画。这导致了3D-CRT和随后的IMRT(统称外照射放疗,EBRT)的广泛采用。多叶准直器(MLC)的发展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允许个体化放疗从多个角度到达靶区。具体来说,3D-CRT使用多野形状与靶区投影一致,能提供基本均匀的剂量,对邻近组织的保护合理但不完全。在3D-CRT治疗中,当射束开启时,MLC的叶片不会移动,因此无法调节射束的强度。此外,3D-CRT不允许容易生成靶区热点或冷点,通常只有通过限制靶区总剂量才能避免相邻关键结构。3D-CRT治疗通常是“正向计划”,这意味着剂量测量师选择合适的射野角度和射野,并分别修改它们以生成最终的治疗计划。

相对于3D-CRT, IMRT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进步,它依赖于CT模拟和靶区勾画,从而制定可连续调强剂量的放疗计划。IMRT与3D-CRT的主要区别在于,IMRT出束时,MLC的叶片会在垂直机架的平面上运动,形成不均一的积分通量模式。传统上,放疗射线从多个离散机架角度传送,这一技术被称为“静态调强(step-and-shoot)”,即机架在不同位置之间移动时,射线是关闭的。目前的技术允许机架在完成绕患者旋转的同时连续出束,MLC的叶片连续调节剂量。这种技术被称为“弧形”或“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是IMRT的衍生。VMAT的潜在优势是可以提供更适形的剂量分布和更短的治疗时间,因为不需要选择离散的射野角度,而是向靶区提供连续的剂量。然而,由于IMRT治疗的复杂性,采用"逆向计划"的方法来制定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被赋予一系列目标,包括加权惩罚,以优化放疗计划,使其充分覆盖靶区处方剂量,同时尊重对邻近关键结构施加的剂量约束。

2.3粒子治疗

粒子治疗是指使用非光子、非电子的外照射方式进行放疗。通常,这包括质子和碳疗法,以及较少的中子或其他重离子。理论上,粒子治疗在剂量分布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可增加放射生物效应(radiobiological effect, RBE),导致单位辐射造成更大的DNA损伤。光子剂量分布具有初始峰值和长尾,导致较高的“出口剂量”,而粒子治疗则将大部分能量沉积在一个离散的峰值,然后急剧下降,出口剂量最小。传统上采用被动散射,通过主动扫描的发展,调制粒子束的能力越来越强,允许高度适形的治疗。这些技术进步的益处包括降低邻近正常结构接受的电离辐射剂量,增加剂量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可能性,以及降低长期生存患者的晚期毒性。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光子调强放疗的可获得性以及重粒子机架的建造和维护成本高昂,粒子治疗的应用受到了限制。目前正在进行的粒子治疗疗效评估是多项前瞻性临床试验的主题。其中包括UPCC 24309 (NCT01117844),一项在WHO 1 -3级脑膜瘤中进行质子放疗的II期研究,以及一项联合机构(NCT02693990)的II期研究,该研究在WHO 2级脑膜瘤次全切除后或WHO 3级脑膜瘤任何程度切除后进行质子治疗。这些研究的结果将有价值地为粒子疗法在脑膜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提供的任何潜在优势提供前瞻性证据。然而,在良性脑膜瘤中,目前的证据并没有反映出加用质子治疗的任何益处,而且可能导致毒性增加。

2.4近距离放射疗法

近距离放射治疗是将放射源植入肿瘤或切除瘤床以提供辅助放疗。近距离放射治疗通常采用铯-131 (CS-131)或碘-125 (I-125)永久性植入,最常推荐用于既往SRS或EBRT后复发的不典型或间变性脑膜瘤。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切除通常与不良结局相关,通过外部手段进行的额外放疗可能会导致无法接受的毒性。相比之下,最大切除后的近距离放疗源植入允许将高剂量电离辐射输送到即刻手术瘤腔,同时避免周围结构受到过大剂量。与SRS或EBRT相比,近距离治疗的独特之处在于患者保留了放射源,并且可能需要遵循植入后的辐射屏蔽限制。这些可能包括需要佩戴屏蔽头盔,或在术后期间与直系亲属暂时保持距离。

3.靶区勾画和剂量处方

3.1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放射外科,无论是单次还是多次进行,都需要详细和高精度的成像来勾画靶区和治疗。在MRI上,脑膜瘤一般呈均匀强化,但异质性较强,需警惕高级别。在SRS治疗的大部分脑膜瘤中,良性脑膜瘤的靶区是由增强病变区域定义的,通常不增加临床靶体积(CTV)的扩展。根据使用的系统和患者制动的方式,SRS治疗通常在计划靶体积(PTV)的0-2 mm外扩范围内进行。如果单次分割,肿瘤的处方剂量范围为12 - 20 Gy,如果分3 -5次进行,则为24 -30 Gy,并且处方的(通常为50%)等剂量线通常低于(通常为90- 95%)EBRT计划的,这意味着SRS计划中的热点几乎总是高于EBRT计划。然而,由于缺乏前瞻性证据,提高剂量以改善SRS治疗脑膜瘤的局部控制仅限于回顾性和单中心分析。对于根据影像学特征诊断的WHO 1级脑膜瘤,13- 15 Gy的剂量可提供较高的局部控制率,但在较高剂量或较大体积治疗时,毒性风险增加。对于高级别脑膜瘤,有限的证据提示16 -20 Gy与局部控制改善相关,但常规增加剂量并不常见,主要被认为是试验性。处方剂量以及希望从单次分割增加到3或5次的意愿将受到周围关键结构的影响,表1显示了常用的组织约束。

表1 SRS的TG101正常组织剂量约束。

3.png

3.2外照射放疗(IMRT和3D-CRT)

IMRT和3D-CRT计划中脑膜瘤靶区的勾画考虑了多种因素,包括推测或已知的肿瘤分级,以及放疗是在确定性还是辅助下进行。最常见的情况是,在确定的情况下,是对因大小、靠近关键结构或诊断为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而不适合手术切除的WHO 1级脑膜瘤进行初始主要放疗(primary radiotherapy)。因此,主要靶体代表轴外强化的脑膜瘤组织,可能包括硬脑膜尾部,共同构成大体肿瘤体积(GTV)。也得以生成CTV,从根本上说,CTV意味着包括任何不能在影像学上被识别的,但需要治疗的可能的显微镜下的疾病,以防止复发。因此,CTV包括具有额外各向同性边缘外扩的GTV,通常为3 -5 mm,应尊重未受累的解剖结构,这些解剖结构没有发生显微镜下病变的风险。最常见的是,这意味着邻近硬脑膜的小的边缘外扩是不对称的,包括在治疗体积内,不向周围的脑实质扩展(a small margin of adjacent dura is asymmetrical included in the treatment volume, without any expansion into the surround brain parenchyma.)。当放疗被用于辅助治疗时,CTV表示手术瘤腔和任何潜在的显微镜病变区域。在CTV之后,为了考虑日常的摆位变化和其他技术因素,PTV的边缘外扩也会增加,通常在各个方向测量为3-5 mm。使用常用的治疗约束条件勾画邻近正常结构,如表2所示。

表2IMRT和3D-CRT常规分割的QUANTEC正常组织剂量约束。

2.png

脑膜瘤IMRT或3D-CRT的EBRT剂量均考虑了推测或已知的WHO分级,以及邻近正常结构的耐受性。与SRS治疗分1 -5次进行不同,EBRT治疗可包括每天25- 35次,每周每天提供小剂量的辐射。对于WHO 1级脑膜瘤或影像学上推测为低级别的脑膜瘤,最常见的治疗剂量是分28次给予54 Gy (1.8 Gy / d),并且缺乏支持剂量增加的证据,因为54 Gy的局部控制率很好,而且增加的辐射剂量可能导致较高的短期或长期毒性。对于WHO 2级和3级脑膜瘤,切除术后最常推荐放疗作为辅助治疗,以提高局部控制。可在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考虑。多项回顾性研究评估了WHO 2级和3级脑膜瘤的剂量递增,发现在控制和长期生存改善的情况下,似乎有50-54 Gy以上的剂量反应。超过60 Gy的剂量增加也与局部控制获益相关,但除非在临床试验中,这种治疗不会被认为是标准的。在前瞻性2期试验RTOG 0539中,中危组包括接受全切除(GTR)的复发性WHO 1级脑膜瘤和WHO 2级脑膜瘤,使用的剂量为54 Gy,分1.8 Gy次。在该研究的高危组(包括次全切除(STR)或复发的WHO 2级脑膜瘤,以及任何WHO 3级脑膜瘤)中,使用的剂量为60 Gy,每次分割2 Gy。这些前瞻性EBRT剂量方案与WHO 2级和3级脑膜瘤患者的常规实践中常用的剂量方案一致,这些患者最常接受的治疗剂量为54 -~ 59.4 Gy,按1.8 Gy分割(表3)。  

表3放疗特点及标准。

微信截图_20230718102227.png

4放疗结局

4.1初级主要的分割放疗

在脑膜瘤的治疗中,传统的常规分割放疗主要用于不适合SRS治疗的手术无法切除的肿瘤、医学上不能手术的患者或拒绝手术的患者。因此,这些治疗的结局往往受到肿瘤位置、大小和内科合并症的影响。所以,考虑到EBRT和SRS之间缺乏直接可比的疗效数据,因此在选择两种治疗方式时,应基于与肿瘤位置、大小和邻近关键结构相关的因素。这一临床困境的一个类似例子是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治疗,由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高,通常采用50 - 54 Gy的确定性放疗。历史系列研究表明,手术会引起视神经梗死导致视力下降和失明,而不完全切除肿瘤仍可能需要辅助放疗。然而,单纯放疗时,95%的视神经鞘脑膜瘤稳定或消退,视力稳定或改善的患者数量相似。对于WHO 1级脑膜瘤,根治性常规放疗具有良好的长期生存率,控制率超过90%。虽然缺乏大量前瞻性系列数据,但回顾性报告表明,初次放疗是切除手术的可行替代方案。对41例患者中9例行3D-CRT, 8年局部控制率为94%,仅1例3D-CRT失败。在一项采用IMRT的研究中,5年的局部控制率为93%,4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只有1例在随访期间发生3+级毒性反应。虽然手术仍是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常规分割的确定性外照射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除了视神经鞘脑膜瘤之外,颅底脑膜瘤的治疗通常很复杂,通常需要神经外科医生和放射肿瘤科医生之间的多学科治疗协调。然而,在101例推测为WHO 1级颅底脑膜瘤的患者中,65%接受了单纯放疗,35%接受了既往切除术后复发的放疗,中位随访时间为5年,局部控制率为95%。此外,5年和15年的病因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7%和92%,表明低级别颅底脑膜瘤放疗局部控制的持久性。

4.2辅助外照射

脑膜瘤的放疗通常在脑膜瘤完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作为辅助治疗。这类患者通常包括WHO 2级和3级脑膜瘤患者,但复发性WHO 1级脑膜瘤也可接受辅助或补救性放疗。如前所述,NRG将中危脑膜瘤定义为完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复发的WHO 1级脑膜瘤,或完全切除的WHO 2级脑膜瘤,高危脑膜瘤定义为任何程度切除后复发的WHO 2级脑膜瘤,次全切除后新诊断的WHO 2级脑膜瘤,以及任何WHO 3级脑膜瘤。这些组之间的区别对于理解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的背景非常重要,但回顾性研究通常不会使用这些定义,而这些定义正在逐步进入医学文献。

虽然WHO 2级和3级脑膜瘤只占脑膜瘤总数的一小部分,但它们导致了大量的局部失败和脑膜瘤死亡率。此外,随着WHO分级标准的变化,不典型和恶性脑膜瘤的比例也在增加,其诊断标准得到了更彻底的定义。这些数据强调了对脑膜瘤患者新疗法的需求,因为尽管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安全切除和辅助放疗,高级别肿瘤仍极有可能复发。

一个持续存在争议的领域是完全切除的不典型脑膜瘤的辅助放疗作用。在一项对108例全切除术后不典型脑膜瘤患者的研究中,5年局部复发率为41%,但在8例接受术后放疗的患者中未发生这些失败。相比之下,另一项研究纳入了112例接受GTR但未接受放疗的WHO 2级脑膜瘤患者,以及39例接受GTR后辅助EBRT的类似肿瘤患者,结果提示为局部控制而加用放疗并无益处。许多回顾性系列研究为这一争议的任何一方提供了支持,最近来自RTOG 0539的前瞻性证据表明,中危患者,包括完全切除的WHO 2级脑膜瘤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93.8%。值得注意的是,RTOG 0539在GTR和单独观察后的结果显著优于70%的历史标准,但本试验未包括直接比较组,而且RTOG 0539的随访时间仍然很短。

脑膜瘤STR后辅助放疗的支持证据更加明确,但在疗效和时机方面仍有不一致的报道。从1967年到1990年,140例次全切除的脑膜瘤患者接受术后放疗,良性脑膜瘤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9%,恶性脑膜瘤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8%。来自149例不典型脑膜瘤患者(51例有STR)的最新证据表明,在接受辅助放疗的[56]患者亚群中,局部控制(p = 0.0183)和PFS (p = 0.0034)均有显著改善。另一组采用手术和辅助放疗治疗的82例非典型脑膜瘤显示,当辅助放疗时,切除程度与局部控制无关。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反映了该病的异质性生物学,以及在一致的组织病理学定义方面的历史困难。此外,由于脑膜瘤表现出一系列的复发风险,因此进行多学科治疗讨论至关重要,以便对需要辅助放疗的患者进行最佳风险分层,并了解个体患者的风险和获益。发生低PFS和总生存期的风险最大的队列患者是恶性脑膜瘤患者。

在一项评价恶性脑膜瘤辅助放疗研究的系统综述中,5年的中位PFS为48%,范围为29-80%。5年总生存率为55.6%(27 -80.8%),仅2例患者有放疗获益。RTOG 0539的高危组患者接受放疗后显示出良好的效果,3年PFS为58.8%,OS为78.6%,但未与单纯手术进行直接比较。最终,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疗,以改善高危和恶性脑膜瘤患者的疾病结局,并提高其中位总生存期。由于这类肿瘤罕见,目前尚缺乏对放疗疗效的精确估计,但基本原则支持对这类侵袭性和生物学异质性肿瘤的局部控制获益,这些肿瘤尽管接受多模式治疗,仍极有可能复发。

4.3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有可靠的数据支持其在脑膜瘤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虽然仍然缺乏前瞻性数据,但大型、高质量的回顾性系列研究已经证明,该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根治性和辅助治疗选择(表1)。

在最大的此类系列研究中,4,565例患者(推测5,300例1级脑膜瘤)接受了伽玛刀SRS治疗。本组患者的中位肿瘤体积为4.8 cm3,单次治疗的中位剂量为14 Gy。在中位63个月的详细影像学随访中,58%的肿瘤缩小,34.5%保持稳定,只有7.5%增大,因此5年和10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2%和88.6%。在体积增加的患者中,只有58例(占总人群的2.2%)需要进一步干预或治疗。其他大型回顾性系列研究指出,WHO 1级脑膜瘤的5年和10年局部控制率相似,分别为97%和91%,这表明SRS对于1级脑膜瘤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较大的脑膜瘤,或那些离重要神经结构非常近的脑膜瘤,可以利用分割SRS来保持良好的局部控制率,同时降低毒性风险。一项研究对73例脑膜瘤患者进行了治疗,SRS的中位数为3次,总剂量为17.5 Gy,结果发现WHO 1级肿瘤的1年局部控制率为95%,60%患者的肿瘤相关症状有主观改善。在肿瘤大小为10 cm3的患者中,分割SRS的5年PFS率为92.9%,与单次SRS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低(p = 0.017)。虽然常规分割放疗仍然是大型或有症状脑膜瘤的标准治疗,但分割SRS在适当的临床应用中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4.4近距离放射疗法

脑膜瘤的近距离放疗主要用于需要再次手术的复发肿瘤,特别是在既往接受过EBRT或SRS治疗的情况下。目前还没有前瞻性研究直接比较近距离放疗和单纯手术,回顾性研究仅限于少数患者。在15例接受I-125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原发性和复发性颅底脑膜瘤患者中,11例在切除和植入后完全缓解,无早期或晚期并发症。同样,在另一组接受手术和近距离治疗的25个肿瘤中,17例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考虑到接受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绝大多数脑膜瘤患者既往接受过大量治疗,我们或许可以认为这些结果很有前景,但该技术仍局限于少数几个中心。

使用I-125或Cs-131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现代系列研究发现,对于既往接受过重度预先治疗的脑膜瘤患者(heavily pretreated meningioma   patients),该技术是一种可行的策略。2002—2014年间,15例患者接受了近距离放疗,每例患者中位有2次手术史和EBRT,放疗剂量为55 Gy。在这一队列中,WHO 2级脑膜瘤的2.5年总生存率为56%,WHO 3级脑膜瘤的为17%,但40%的患者因伤口并发症而需要再次手术。因此,脑膜瘤的近距离治疗需要密切的多学科医护和协调,并且应在每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既往治疗的背景下加以考虑。

5毒性

脑膜瘤放疗后的毒性发生率较低,但因治疗方式、临床特征和脑膜瘤部位而异。急性毒性可能包括疲劳、暂时性脱发(如果肿瘤是浅表的)、头痛和恶心。长期毒性不太常见,但可能包括下丘脑-垂体轴损伤、放射性坏死、听力下降,或者在罕见情况下,视神经通路损伤。虽然脑膜瘤放疗的许多长期毒性罕见,但必须了解这些毒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膜瘤患者的不良结局,因为大多数脑膜瘤患者在治疗后会生存多年。在接受EBRT的脑膜瘤患者中,辅助治疗后的晚期毒性发生率为0% - 16.7%,可能包括垂体、视神经器官损伤或脑实质坏死。当最大点剂量保持在55 Gy以下时,一般视盘损伤率为3%,当最大点剂量增加到65 Gy或以上时,视力损伤率可升至50%。更常见的情况是,尤其是颅底脑膜瘤患者在治疗后数年内垂体功能缓慢下降,因此在随访期间应常规进行内分泌实验室检查。垂体接受大于50 Gy照射的患者,垂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40-50%,其影响随时间推移缓慢发生,很少导致急性症状[。有症状的放射性坏死比放射学坏死少见,但已有研究表明,在接受单次SRS治疗的患者中,约有10%发生放射性坏死。治疗可能需要长期的类固醇、高压氧或手术,以缓解急性症状。最终,虽然这些毒性罕见,但它们可能导致重大发病率,因此需要了解并与患者进行知情讨论。放射外科的耐受性良好,通常任何不良反应都不需要临床干预。当治疗较大的肿瘤,或者位于矢状窦旁或镰旁的肿瘤时,需要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水肿风险可能增加,并可能使肿瘤相关症状恶化。经过深思熟虑的治疗计划和对邻近关键结构使用公认的约束(表2)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这些结构的风险,并防止不良的远期后遗症。

6实用的考虑和指南

•指导脑膜瘤治疗决策的前瞻性证据有限,根据临床情况有多种放疗选择。

•正在进行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NRG-BN003和ROAM/ EORTC 1308)评估了WHO 2级脑膜瘤切除术后辅助放疗的作用,这是医学文献和临床实践中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领域。

•常见的临床情况:-推测WHO 1级脑膜瘤的非手术候选人

-如果病变很小且不靠近视路,SRS可用于确定治疗。或者,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患者可以接受分割SRS或常规分割放疗。

-全切除后的放疗-治疗决策取决于肿瘤的WHO分级,其中对WHO 1级和一些WHO 2级肿瘤可以单独观察。有脑侵袭、核分裂象高、WHO 3级等病理因素的患者应给予辅助放疗。

-次全切除术后放疗-辅助SRS或常规分割放疗的治疗决策取决于残留病灶的大小和位置以及病理因素。对于小的低危患者,可单独采用SRS或分次SRS治疗。

-既往切除术后的复发性疾病—如果复发较小且无症状,可考虑补救性放疗或SRS。或者,如果患者计划再次切除,则可以提供近距离治疗,以提供额外的局部控制。

治疗剂量

- SRS - 13-15 Gy单次照射对WHO 1级疾病足够,对WHO 2级和3级疾病需要剂量增加到16-20 Gy。

-分割SRS -通常采用3 - 5次24 - 30 Gy的治疗,以避免邻近的关键结构,并提供足够的局部控制

-常规分割放疗:对推测为WHO 1级的完整脑膜瘤,54 Gy分割成28次;WHO 2级病变54 - 59.4 Gy分割成28 ~-31次;WHO 3级为59.4 - 60+ Gy。

•随访:T1期和T2期

-钆剂和脂肪抑制加权MRI。

-WHO1级:在2-3年内每6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之后每年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

-WHO 2/3级:在2-3年内每3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之后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