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4日发布 | 128阅读

【中国声音】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那德课题组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新机制

张诗萌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所

曹霏霏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所

Nashat Abumaria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所

李薇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所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2023年7月11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所那德(Nashat Abumaria)课题组以“TRPM7 kinase activity induces amyloid-β degradation to reverse synaptic and cognitive deficits in mouse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为题在Science Signaling上发表了一项相关的科学研究。来自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所那德课题组的博士生张诗萌曹霏霏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来自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所的那德(Nashat Abumaria)研究员和李薇副研究员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IRCBC的王文元研究员和陈椰林研究员为本课题提供了5XFAD的模型小鼠。


[Zhang S, Cao F, Li W, Abumaria N. TRPM7 kinase activity induces amyloid-β degradation to reverse synaptic and cognitive deficits in mouse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 Sci Signal. 2023 Jul 11;16(793):eade6325. doi: 10.1126/scisignal.ade6325. Epub 2023 Jul 11. PMID: 37433006.]


该项研究首先证明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两种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海马组织(参与学习和记忆过程的关键大脑区域)中的TRPM7表达量显著降低。随后,作者发现上调TRPM7或者其激酶结构域的表达量可抵消Aβ的病理毒性。并揭示TRPM7激酶结构域是如何减少脑内Aβ的沉积,并保护突触密度,进而修复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记忆缺陷(图1)。

图1. 研究概述(Aβ:淀粉样蛋白-β;AD:阿尔茨海默病;M7CK:TRPM7的激酶结构域)







1

研究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毒性肽淀粉样蛋白-β(Aβ)在脑内的错误沉积、并伴有突触缺失进而产生认知障碍。减少Aβ积累或维持突触密度可以维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正常认知功能。TRPM7是一种独特的离子通道,其C末端包含一个激酶结构域。研究表明TRPM7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然而,目前TRPM7是如何参与此类疾病的病理过程仍是未解之谜。


2

研究方法&研究结果

本研究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样本中观察到TRPM7的表达减少后,那德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两种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海马体中TRPM7的表达量也显著下降。在小鼠海马原代神经元培养中,作者还发现全长的TRPM7或其功能性激酶结构域(M7CK)的过表达阻止了Aβ对突触的毒性。而且,单独过表达TRPM7的离子通道部分或激酶活性被抑制的TRPM7突变体不具有相同的保护作用。


TRPM7的功能激酶结构域在不同年龄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年轻(5-6个月)和老年(14个月)模型小鼠的海马体中过表达可以分别预防和逆转其记忆缺陷。其激酶结构域能够有效修复其脑内突触密度,并减少其海马体中的淀粉样蛋白沉积。


在原代神经元培养和小鼠脑中,作者还发现TRPM7的激酶结构域与MMP14(一种参与降解Aβ的金属蛋白酶)相互作用并将其激活。TRPM7的激酶结构域对淀粉样蛋白的沉积的影响是通过其激酶段直接激活蛋白酶MMP14的活性所介导的,并通过MMP14促进其脑内Aβ的降解和清除。


3

研究结论

这项研究表明,TRPM7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过程中表达量下降,并揭示了TRPM7通过参与降解Aβ进而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进程的科学机制。这种科学机制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在基础研究和治疗应用水平上的概念进步。


那德(Nashat Abumaria)

研究员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那德博士2001年本科毕业于约旦Jordan大学药剂学系获药剂学专业学士学位后赴德国马普所国际研究学校和哥廷根大学神经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6年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2006-2007年,他在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临床神经生物学实验室German Primate 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加入清华大学医学院学习和记忆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11年晋升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2015年,他有幸加入复旦大学医学院脑科研究所并成为IOBS和实验动物中心的双聘研究员。他共有16篇论文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其在清华医学院学习和记忆中心的研究获得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清华大学人才支持基金(985经费)等基金的支持。纳德教授热衷于参与教学课程,在清华医学院教授过包括药理学和生理学等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他是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Frontier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等期刊编辑委员会成员。他同时也是多种国际期刊的评委。

李薇 副研究员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浙江大学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双学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神经学博士。清华大学生物工程系博士后。曾任Leica病理上海研发中心担任应用专家。2015年05月起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至今。同时兼职脑科学研究院辅导员带领19级研究生2020年获“校优秀集体标兵”等荣誉。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上海市科委和融合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近年来,研究成果以参与,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euron,Cell Reports,Frontiers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新闻网

点击跳转 研究原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004内容1099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