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2日发布 | 250阅读

【内外兼修】神经重症目标温度管理的常见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其处理——《神经重症目标温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节选》

神内资讯

脑医汇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内外兼修:聚焦神外指南共识规范中的神内参与,推广与实践神经疾病的MDT诊疗

低温疗法作为人体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已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而人们认识到低温对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也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既往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低温能降低神经细胞代谢率,减低脑组织对能量及氧的需求,降低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保护受损的神经元;一些临床研究也表明,治疗性低温(therapeutic hypotherma,TH)在某些疾病中能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同时,TH也会影响人体各组织器官的代谢及功能,可能会产生较严重的并发症而影响治疗效果。2011年5个国际专业协会建议用“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取代“TH”及“轻度低温”,以强调体温管理的范围及其重要性。



目标温度管理的常见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其处理

TTM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包括寒战、循环系统受累、电解质紊乱、感染、胃肠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临床医护人员需及早识别及处理这些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降低由此导致的不良预后。


(一)寒战

寒战是由于核心温度低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而引发的体温调节反射,是与TH相关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会导致患者达到目标温度的速度减慢,氧和代谢的需求增加,引起脑缺氧和继发性脑损伤加重。TTM期间40%的患者会发生寒战。肌电图可持续客观地监测寒战是否发生,临床上寒战程度的评估可采用寒战评估量表(表1)。其处理措施包括物理及药物治疗。物理措施为皮肤保暖,此可更好地提高体表温度,降低寒战阈值,减少皮肤冷刺激等。在实施血管内降温技术时,体表保温可发挥最大作用;但在实施体表降温技术时,这一方法受限。药物治疗包括解热剂、镇痛剂、镇静剂等。寒战干预应在寒战评估量表的帮助下确定,并可以逐步升级,平衡寒战治疗与镇静治疗,目标是用最少的镇静药物提供最大程度的寒战缓解,并将肌松药物保留到最后的一线治疗。


表1 寒战评估量表细则


(二)循环系统受累

低温可导致心动过缓、心肌收缩力降低、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提高。TH时应用镇痛镇静药物可能会出现血管床扩张,另外,受脱水药物及冷利尿作用的影响,患者可出现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低温过程中尿量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低温刺激血管收缩,增加静脉回流,从而促进心钠素的释放,降低了抗利尿激素水平。


(三)电解质紊乱

低温会引起钾、镁和磷酸盐离子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从而导致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和低磷血症 。据文献报道 ,低钾血症的发率为13%~18%。在复温过程中,当钾离子被移回细胞外时,易出现反跳性高钾血症。低温也能降低葡萄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及减少胰腺分泌胰岛素的量,导致高血糖,故需监测血糖并予强化胰岛素治疗,目标血糖为7.8~10.0mmol/L。复温阶段由于胰岛素的敏感性恢复,易出现低血糖。


(四)感染

TH期间因镇痛镇静,抑制了患者咳嗽、气道保护能力,抑制了纤毛运动;因胃肠道功能障碍,可能出现返流误吸;低温引起的炎症抑制会影响患者对感染的反应,TH会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是肺部感染,其次是血流感染。因TH期间患者体温被抑制,若发生感染,不能出现发热等表现,所以建议定期复查胸片、痰涂片及培养、检查血常规等感染指标。


(五)胃肠功能障碍

TH期间因镇痛镇静、冷刺激,患者会出现胃肠蠕动减慢、胃残留增多、腹胀等表现,所以实施TH前需置入鼻胃管或鼻肠管,予胃肠动力药、缓泻剂鼻饲或灌肠,也可腹部保温,必要时请康复科实施胃肠电刺激,可给予滋养型喂养。


(六)凝血功能障碍

TH有可能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和血小板功能障碍,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或血栓弹力图。


(七)深静脉血栓形成

TH患者因进行镇痛镇静、长期卧床、高凝状态及有创操作如深静脉穿刺、血管内降温等,使血管内皮损伤,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所以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定期超声筛查四肢深静脉,TH期间予弹力袜、双下肢气压治疗等或早期床边康复以预防血栓形成,根据病情予预防性或治疗性抗凝治疗。

引用本文: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外科危重症学组,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 神经重症目标温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2,21(7):649-656. DOI:10.3760/cma.j.cn115354-20220515-00336.

点击跳转 指南原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