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窄率是衡量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性的主要尺度。脑动脉狭窄的潜在危害是引发脑缺血事件,这些患者未来脑卒中风险的大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以往众多文献报道的结果一再表明,管腔狭窄程度是预测未来卒中风险的最关键指标。
对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级,狭窄率在0~49%为轻度狭窄,50%~69%是中度狭窄,70%~99%是重度狭窄。狭窄率的测量方法很简单,文献中已有详尽的表述,此处不再赘述。


无论是颅内动脉狭窄,还是颅外动脉狭窄,随着狭窄程度增高,其脑卒中风险也逐步升高,管腔严重狭窄(狭窄率≥70%)患者属卒中高危人群。之所以如此,可能的机制是:第一,严重狭窄管腔远侧血流缓慢,斑块组织远心端管腔处缓慢湍流易引发血栓形成,进而造成血栓事件;第二,这些导致管腔严重狭窄斑块负荷大,性质不稳定,出现表面破溃,或纤维帽裂隙,诱发血栓形成,导致血栓事件;第三,当管腔缩窄严重限制前向血流,而侧枝代偿又不充分的情况下,则会引发分水岭区域的血流动力障碍性脑梗死。


这应该是一个实践论的问题。
首先,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发现,那些和卒中相关的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管腔狭窄程度,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比较严重的,甚至闭塞。而临床评估中发现的脑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绝大多数又是无症状的。这就高度提示临床医生,重度狭窄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能是卒中的高风险人群,是一个潜在的风险预测因子。
基于上述发现,后来的临床研究就理所当然地把狭窄程度纳入卒中风险预测因子的分析,而研究结果也一再证实了,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卒中风险呈强烈的正相关。
另外,狭窄程度是一个半定量指标,狭窄率是其判断的尺度,狭窄率的测量方法简单易行,一致性高,临床实践中能被普遍高效地实行。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狭窄程度是可以被临床治疗手段修正的一个指标。血管内介入和外科手术是修正管腔狭窄的两种方法。逻辑上来讲,修正了管腔狭窄,也就降低未来卒中风险。遵循这个逻辑,后来的研究确实了,在颈动脉狭窄患者,CEA或CAS解除狭窄后,未来卒中风险确实低于单纯药物治疗。
由此,更进一步,脑动脉狭窄程度不仅是判断脑动脉狭窄患者卒中风险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决定是否适合血管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的最重要决策参考指标!
正确判断管腔狭窄程度,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至关重要,也是制定治疗策略的关键参考因素,而狭窄率是判断狭窄程度的基础;因此,临床工作中,测量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管腔狭窄率,是一个基础性的必然选择。
后面需要讨论的就是,实践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狭窄程度的判断?如何去尽可能地提高狭窄率的测量准确度?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