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者寄语
针对ICAS-LVO患者,传统取栓操作可能引起狭窄部位血管损伤、甚至血管夹层,导致微导丝再次通过困难;此外,当需要补救性治疗时,要求反复交换导管、导丝,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较传统手术步骤,远端取栓支架保护下的球囊血管成形术(BASIS技术)可以减少器械交换,降低因器械交换所致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病例简介
01 患者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言语含混23小时余,右侧肢体无力7小时余。
既往史:糖尿病病史10年余;吸烟史40余年,约20支/天;饮酒史30余年,约250ml/d。
02 入院查体情况
神志嗜睡,查体合作欠佳,言语含混,吐字不清。高级认知功能正常。双瞳圆形等大,直径约3.0mm,光反射存在,双眼球各向活动可,无复视及眼震。粗测双耳听力正常。双侧额纹对称,右侧鼻唇沟变浅,左侧鼻唇沟正常,双侧咽反射迟钝,颈软。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适中。双上肢腱反射(+),左下肢腱反射(++),右下肢腱反射(+),面部痛温觉、触觉、关节位置觉可。双上肢轮替、指鼻、指指稳准,双侧跟膝胫试验稳准,一字步稳,Romberg征(-)。双上肢Rossolimo征(-),双侧Hoffmann征(-),掌颌反射(-)。四肢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Kernig征(-),Brudzinski征(-)。
NIHSS:8分(意识水平1分+意识问答1+面瘫1分+右上肢运动1分+右下肢运动1分+病侧共济失调1分+语言1分+构音障碍1分 )。
GCS:11分。
03 术前影像资料
头颅CT:未见出血及占位性病变;左侧基底节区、侧脑室体旁低密度灶,考虑急性脑梗死。
CTA: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远端分支减少。
CTP:左侧大脑半球脑实质灌注异常(MTT、TTP及T-max延长,左侧基底节区CBF、CBV减低)。
诊疗经过
01 术前讨论
造影证实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策略:BASIS技术。
风险:穿支闭塞。

02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8F Guiding
0.014in×300cm微导丝
0.021in ID 微导管
6F 125cm 远端通路导管
4*30mm Syphonet®取栓支架
2*15mm 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
03 手术过程
构建治疗通路,微导管穿过闭塞段后造影确认真腔,置入取栓支架。


沿支架的输送导丝送入快交球囊,将球囊置于狭窄段充盈球囊进行扩张。
BASIS

扩张后
球囊泄压后利用支架的锚定效果让中间导管靠近闭塞段;撤出快交球囊后采用SWIM技术取栓;术后造影证实血管再通。


04 术后情况
术后神经功能改善。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出院时情况:患者言语欠流利,反应稍迟钝。查体:神志清楚,言语不流利,吐词不清,查体欠合作,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0mm,双瞳直接及间接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向活动检查可,右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口角稍向下低垂,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腱反射正常,四肢肌力适中,四肢肢体肌力5级,双下肢病理反射阴性。出院前mRS 1分,NIHSS:1分。
病例总结
//
BASIS技术可以利用Syphonet®取栓支架抓捕篮作为保护,降低因球囊扩张导致的血栓逃逸风险。
BASIS技术可以避免传统手术取栓支架拉栓过病变造成的内膜损伤、斑块破裂、血管痉挛风险。
尽快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是第一要务!!!
术者信息
李军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擅长脑血管病及神经急危重症的诊治,从事神经介入工作7年。在第一届神经介入医师手术大赛缺血组中获得全国半决赛第三名及人气医师称号
贵州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的委员
获得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政府表彰一项,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多篇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