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9日发布 | 821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曹向宇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吕斌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唐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达人收藏

病例特点


患者,女性,77岁,体检发现右侧颈动脉狭窄1月入院。外院头颈部CTA检查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图1),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中度狭窄,后循环纤细。头颅MRI示脑内少许缺血灶。入院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既往史:糖尿病病史,规范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达标;甲减病史,规律服用优甲乐。入院诊断:1.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 ;2. 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以双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阿托伐他汀40mg/d、降血糖等治疗。

图.1 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迂曲,起始部重度狭窄,狭窄部钙化明显。



入院检查


入院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厚约6.4mm,长约12.6mm,斑块致颈动脉管腔狭窄,CDFI示其内血流紊乱,流速增高,峰值流速约327cm/s,估测直径狭窄率约70-99%。超声增强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管腔内可见纤细造影剂通过,最窄处宽约1.2mm,直径狭窄率约70%,双侧颈动脉斑块内见少许点状增强。结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双侧颈动脉稳定斑块可能。



视频1.右侧颈动脉3D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狭窄部以远血管迂曲。



视频2.3D后选择工作位造影



术前讨论


患者影像学检查明确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临床无病变血管相关症状,为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老年女性,既往糖尿病病史,影像学检查提示动脉粥样硬化,考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重度狭窄,有颈动脉支架成形手术指征。



手术过程


手术选择8F导引导管置于右侧颈总动脉近颈动脉狭窄部,拟选用PT导丝引导Spider FX 6mm保护伞通过狭窄部,但微导丝通过狭窄部后,保护伞释放鞘反复尝试均未能通过狭窄部,选择MINI TREK 2.5*20mm球囊预扩颈动脉狭窄部(图2),球囊预扩后顺利释放保护伞。

图.2


沿保护伞导丝送入AVIATOR4*30mm球囊至颈动脉狭窄部,球囊加压至12atm,狭窄部扩张充分。

图.3


球囊扩张后,顺利送入支架(PRECISE 8*40mm),释放支架后造影,支架成形后轻中度残余狭窄。

图.4


常规使用保护伞鞘回收保护伞,回收鞘头端卡顿于支架残余狭窄部,反复尝试(调整导引导管、嘱患者配合转颈、吞咽动作)回收鞘均未能通过狭窄部。



视频.3


退出回收鞘,使用微导管(Echelon-10、Rebar-18)、球囊辅助等方式(图5),试图让保护伞导丝与支架分离,然而微导管及球囊仍不能通过狭窄部。



视频.4

图5: A.保护伞导丝被支架卡压;B.沿保护伞导丝送入微导管,试图解除保护伞导丝卡压;C.沿保护伞导丝送入球囊,试图解除保护伞导丝卡压;D. 保护伞回收鞘内衬Echelon-10微导管沿保护伞导丝送入,试图解除保护伞导丝卡压。



视频.5



视频.6



视频.7


使用PT导丝顺利通过支架,双导丝技术减小颈动脉迂曲,沿保护伞导丝再次送入微导管、球囊解除支架对保护伞导丝卡压,但仍不能通过微导丝及球囊。沿PT导丝送入MINI TREK 2.5*15mm球囊,再次扩张颈动脉狭窄部,支架后球囊扩张减少狭窄部弹性回缩所致保护伞导丝卡压,球囊扩张后沿保护伞导丝依次送入微导管、球囊及多功能管,可通过支架残余狭窄部,但再次被卡顿于支架残余狭窄远端,支架对保护伞导丝卡压仍未完全解除。



视频.8



视频.9


再次使用更大的AVIATOR5*30mm球囊进行支架后扩张,球囊扩张后可见支架残余狭窄解除,再次使用保护伞回收鞘内衬Echelon-10微导管顺利通过支架,成功回收保护伞。造影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残余轻度狭窄。

图.6 术后侧位造影



术者体会


该病例中出现保护伞回收困难,究其原因包括动脉狭窄部钙化、支架残余狭窄较重以及颈动脉狭窄部远端血管迂曲。血管迂曲成角让保护伞导丝更容易贴壁,支架残余狭窄增加保护伞导丝卡压的风险。术中工作位的选择未能完全展开颈动脉迂曲段,不能很好显示狭窄,这与患者血管自身迂曲相关,毕竟造影时亦是在3D造影协助下才明确颈动脉狭窄,这可能是病例中回收保护伞困难的警示。术中微导丝引导保护伞通过狭窄部时并不顺利,采用小球囊预扩后才通过保护伞释放鞘,加之狭窄部远端血管迂曲成角,这也可能增加了收伞困难的风险。

患者头颈部CTA图像可见狭窄部严重钙化,而术中球囊扩张顺利,可能与扩张球囊直径较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软相关,扩张后易回弹,致支架释放后支架残余狭窄较重。然而,我们也不能追求球囊扩张效果,增加球囊直径或无限制增加扩张压力,这同样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如血管损伤、迷走反射(出现长时间心率降低及低血压)等。当然,术中表现让术者预感了可能出现收伞困难时,或许Wallstent闭环支架可降低收伞困难风险,但血管迂曲成角、球扩后弹性回缩也会导致支架贴壁不良,增加术后急性支架内血栓风险。

在出现保护伞回收困难时,首先应该保持冷静,通过反复影像观察,分析其原因,针对不能原因选择不同解决方案。可以使用的方法包括:保护伞回收鞘头端塑形、适度调整Guilding位置、双导丝(泥鳅、PT、V18)、利用球囊将Guiding带入支架,再上保护伞回收鞘、沿保护伞导丝送入MPA导管(侧孔技术)协助调整保护伞导丝方向、微导管或球囊协助解除支架对保护伞导丝阻碍及支架后球囊扩张等,往往术中需选择两种或多种方式配合才能成功收伞。“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不论术中遇到多么棘手的困难,熟练应用介入技能,方有一笑不须愁的心境。





术者简介



曹向宇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学部神经介入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出血性脑血管病委员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介入诊疗分会委员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Semmes-Murphey临床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主持课题包括:军队后勤科研项目重点课题,军队医学科技青年培育计划拔尖项目。参与完成多项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

从事神经介入工作19年,目前完成神经介入手术6000余例,对于颅内动脉瘤、脑静脉系统疾病、血管源性耳鸣、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脑动静脉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等疾病有深入的研究。


吕 斌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神经介入科副主任医师,专业方向:脑血管病,神经介入。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血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参编参译专著5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8篇。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唐 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在读博士,重庆市解剖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神经免疫学、情感障碍等临床科研工作。主持自然科学基金1项,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