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前言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亚专科由张建民主任牵头组建,现由王林主任和祝向东主任具体负责脑血管外科,许璟主任和虞军主任具体负责脑血管(神经)介入。是科室的最主要亚专科之一。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从406期开始第二轮系列报道科室脑血管病亚专业组的相关病例,与同道共享。
病史简介
患者,女,3岁7个月,因“右眼视力下降3年”入院。
患者3年前出现右眼视力下降,就诊于外院,行眼眶磁共振提示右侧眼眶内粗大、迂曲血管,右侧海绵窦以及颞部可见增粗迂曲血管,未行治疗。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本院眼眶CT提示右侧眶外下直肌增粗,右侧眼球轻度突出,右侧眼上静脉增粗,本院头颅MRA提示右侧海绵窦-侧裂池迂曲增粗血管影,考虑海绵窦动静脉畸形,建议DSA检查。门诊拟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收治入院。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侧眼球稍突出、内斜,活动度尚可,左眼无殊;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正常;腹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脾肝肋下未及;四肢肌力V级别,双侧巴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本院眼眶CT提示右侧眶外下直肌增粗,右侧眼球轻度突出,右侧眼上静脉增粗,本院头颅MRA提示右侧海绵窦-侧裂池迂曲增粗血管影,考虑海绵窦动静脉畸形(图1)。
全脑血管造影:双侧颈内及颈外动脉造影: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右侧岩下窦闭塞,往蝶顶窦-Labbe静脉引流,皮层静脉扩张明显,眼上静脉扩张不明显;左侧椎动脉V段动脉夹层,右侧颌内动脉分支通过下外侧干与颈内动脉吻合,其余颅内血管未见明显异常(图2)。
诊断:自发性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治疗计划: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经动脉途径球囊辅助下栓塞,备选经静脉途径栓塞(开通岩下窦或经皮层静脉)。
诊治经过
首先尝试动脉入路栓塞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Scepter球囊 4*20mm置于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Enchelon 10微导管在微导丝牵引下反复尝试,但难以超选至瘘口(图3和图4)。
其次,尝试右侧岩下窦入路。6F穿刺鞘置于右侧股静脉,5F MPA1造影导管至右侧颈内动脉,尝试开通右侧岩下窦,但难以开通。
然后,改用左侧颈内静脉-枕窦-右侧横窦及皮层引流静脉入路,Enchelon 10微导管经过扭曲血管进入右侧蝶顶窦及海绵窦外侧,微导管造影确认。先使用弹簧圈填塞海绵窦和蝶顶窦静脉腔隙,填塞4枚弹簧圈(25/50,22/63,18/40,10/30)。手推造影确认到位,进一步再Enchelon 10微导管内注射约6-7ml onyx18胶水弥散至海绵窦及与其相连静脉,反复尝试注射onyx18胶水,其无法进一步弥散至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口处,造影提示瘘口大部分栓塞,颅内静脉未见提前显影,动脉晚期可见眼上静脉充盈,考虑onyx胶无法进一步弥散,拟拔除Enchelon 10微导管,但由于静脉路径非常扭曲及注射onyx胶水量较多且时间长,无法拔除Enchelon 10微导管,与患者家属沟通后于左侧颈内静脉切开并切断微导管,取出静脉途径造影管及Enchelon 10微导管近心端,7-0 prolene缝合左侧颈内静脉(图5)。
术后即刻复查脑血管造影,栓塞满意,结果如下(图6)。
患儿术后出现一过性右眼球结膜红肿,口服阿司匹林1片 QD,3天后该症状消失。
随访:患者9个月后入院复查,有眼视力明显改善,行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残留或复发(图7)。

图7.随访9个月DSA复查,未见残留和复发。
讨论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指颈内动脉或其分支与海绵窦之间的异常交通,导致海绵窦内压力增高而出现的一系列的临床表现。这些临床表现与海绵窦充血、压力增高和静脉回流方向有关:向前方眼上静脉回流常表现为搏动性突眼、球结膜充血、眼球运动障碍、视力减退等眼部症状;向后方经岩上、下窦回流常表现为颞部和耳后的杂音;向上方经侧裂静脉向皮层引流或深部引流常引起头痛、颅内亚升高或脑出血;经海绵间窦引流,常表现为对侧突眼[1]。本例患儿主要表现出视力下降的眼部症状,伴轻度突眼,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的引流非常复杂:存在迂曲扩张的皮层静脉引流、存在经蝶顶窦、岩上窦静脉窦分流;存在侧裂静脉的引流。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对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约75%以上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由外伤引起,称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无明显外伤病史的患者多数为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有关婴幼儿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有文献曾报道多见于外伤后和结缔组织病比如Ehlers-Danlos syndrome(全身弹力纤维异常发育症)[2]。本例患者我们也曾完善相关检查,但诊断Ehlers-Danlos syndrome的证据并不充分。
目前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常用分型是Barrow分型。A型:颈内动脉主干供血的高流量瘘,主要由外伤和海绵窦内颈动脉瘤破裂引起;B型:仅有颈内动脉硬脑膜支供血的海绵窦瘘;C型:仅有颈外动脉供血的海绵窦瘘;D型:颈内、颈外均有供血的海绵窦瘘。术前我们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该例患者的分型应为Barrow A型。该患者高流量瘘,存在一定程度的盗血,且除了静脉窦引流外存在皮层静脉引流,存在视力下降的临床症状,因此手术指正明确。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的目的是闭塞瘘口,保持颈内动脉通畅[3]。传统的治疗手段如颈内动脉结扎,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高,效果差。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治疗称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治疗方式[4]。血管内治疗的途径主要有经动脉途径和经静脉途径。一般而言,我们首选经动脉途径栓塞。我们可以选择的材料包括可解脱球囊、覆膜支架、弹簧圈和Onxy胶。过去的很长时间,可解脱球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也存在一些如球囊早脱等缺点。覆膜支架如WILLIS支架常用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但它的使用条件比较苛刻,如血管不能太迂曲,覆盖的血管没有重要分支。最近也有一些关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报道,但仍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提供证据[5]。在我们本例患者的治疗上,我们首选经动脉入路栓塞,反复尝试后难以到达瘘口,最终迫不得已改为经静脉入路。高流量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在难以确认瘘口位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判断瘘口位置:当前交通或后交通开放时,我们先可以球囊闭塞同侧颈内动脉,然后通过对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造影来进一步判断瘘口位置;调整造影参数和利用图像后处理(MIP图像)技术来进一步明确。当然,经静脉入路也可以非常高效地处理瘘口。
总之,血管内治疗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的首选。对疾病认识的进步和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将使治疗变得更加安全和有效。
参考文献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