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精选编译」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成伟博士编译,为大家带来《Silk Vista Baby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一项回顾性观察研究》,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意大利都灵大学的Russo Riccardo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研究,以评价使用新一代Silk Vista Baby (SVB)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22年6月的《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杂志。——摘自文章章节
【Ref: Russo Riccardo, et al. Neuroradiology, 2022, 64: 2031-2037.
doi: 10.1007/s00234-022-03003-x】
血流导向装置(FD)的研发改变了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近些年来,随着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适应症也持续扩大,甚至涵盖了破裂颅内动脉瘤。最近,专门针对较小血管设计的新器械也随即问世。近期,来自意大利都灵大学的Russo Riccardo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研究,以评价使用新一代Silk Vista Baby(SVB)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该研究结果发表于2022年6月的《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杂志。
研究者对在12家意大利临床试验机构中接受SVB治疗的破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直径2.25~3.25 mm的SVB FD治疗。主要终点是有利的临床结局率,定义为3个月时改良等级评分(mRS)为0-2。次要结局是并发症发生率、动脉瘤再破裂和最终影像学随访时动脉瘤完全闭塞。
表1. 患者的基本特征

表2. 不良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mRS 3–6)


图1.典型病例:术前(A)和术后(B)血管造影片,显示使用Silk Vista Baby Flow diverter支架2.25×15 mm治疗的右侧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显示支架正确放置的非减影术后(C、D)图像
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接受治疗的25例患者。排除了1例颅底手术导致医源性血管夹层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3.9岁(范围37-75岁)。中位治疗时间48h。3例患者(12%)表现为WFNS量表4-5级,15例患者(62.5%)表现为MFS(改良Fisher评分)3-4级。包括8例夹层(33.3%)、10例囊状(41.7%)和6例血泡样(25%)动脉瘤。8例(33.3%)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平均最大直径为5.3 mm;平均瘤体-瘤颈比为1.8(表1)。在3个月随访时,19例患者(79.1%)具有有利的临床结局(mRS 0–2)。随访期间死亡3例(12.5%)。2例(8.3%)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采用糖蛋白IIb/IIIA抑制剂和支架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无出现临床不良后果。在18例(85.7%)患者中,3个月时证实了完全闭塞。随访期间无再出血发生。WFNS评分不良和后循环位置的表现均与不良临床结局显著相关(p = 0.005和p = 0.02)(表2)。
该研究提示SVB治疗位于Willis环远端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是可行的,但仍需仔细谨慎选择合适的病例。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