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oncology Advances》 2023 年6月3日刊载[5(Suppl 1):i49-i57.]美国Alper Dincer, Muhammad I Jalal , Trisha P Gupte ,等撰写的《脑膜瘤癫痫发作的临床和基因组学特征。The clinical and genomic features of seizures in meningiomas》(doi:10.1093/noajnl/vdac110) 。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虽然这些肿瘤位于轴外,但相对较高比例(10% - 50%)的脑膜瘤患者有癫痫发作,可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目前认为脑膜瘤可通过诱导由占位效应和皮层刺激、脑侵袭或瘤周脑水肿引起的皮层过度兴奋来引起癫痫发作。一般而言,与癫痫发作相关的脑膜瘤具有进袭性特征,危险因素包括组织学不典型、脑侵袭和肿瘤分级较高。体细胞NF2突变脑膜瘤与术前癫痫发作相关,但驱动突变的影响是通过不典型特征介导的。手术切除可有效控制大部分脑膜瘤相关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但既往癫痫发作史和术前癫痫发作未控制是导致术后癫痫持续发作的最重要因素。次全切除术(STR)和相对较大的残留肿瘤体积是术后癫痫发作的阳性预测因素。其他因素(包括较高的WHO分级、瘤周脑水肿和脑侵犯)与术后癫痫发作之间的关联并不一致,这提示它们可能在致痫灶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但在癫痫发作活动确定后似乎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在此,我们回顾并总结了目前关于脑膜瘤相关癫痫的文献,并强调了与脑膜瘤患者癫痫发作相关的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要点
●术前癫痫发作与NF2和进袭性肿瘤特征相关。
●脑膜瘤切除术可有效控制大多数患者的癫痫发作。
●术前和未控制的癫痫发作增加了术后癫痫发作的风险。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占所有脑肿瘤的36%,发病率分别为4.2 / 10万和8.6 / 10万。虽然许多脑膜瘤无症状且偶然被发现,但总体而言,10%- 50%的脑膜瘤患者有癫痫发作,因此在脑肿瘤相关癫痫中占很大一部分。脑膜瘤相关癫痫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认知缺陷、抑郁、驾驶和完成其他日常生活任务的能力受损,这显著降低了生活质量。事实上,Gupte等表明,有癫痫发作的脑膜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较无癫痫发作的患者差,这提示脑膜瘤相关癫痫预示着进袭性更强的基础肿瘤。
脑膜瘤癫痫发生机制的研究现状
一般而言,致痫性活动是由于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发生全面改变,从而导致皮层过度兴奋。脑膜瘤患者的癫痫发作发生率高得惊人,因为这些肿瘤属于轴外,通常生长缓慢。癫痫发作频率方面,轴内、缓慢生长的肿瘤是最易致痫的,包括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和低级别胶质瘤,癫痫发作频率分别为100%、80%- 90%和75%。
脑膜瘤被认为是通过占位效应、脑侵袭和/或瘤周脑水肿(PBTE)引起的皮层刺激引起皮质过度兴奋。虽然有人推测脑膜瘤的占位效应引起的皮层刺激是癫痫发作的病因,但其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或了解。轴外肿块对皮层的压迫可导致局灶性缺血改变、胶质增生和离子通道破坏。皮层刺激的位置和程度,尤其是在癫痫病灶上方的致痫区域,可能影响癫痫发作的发生风险。
另一方面,脑侵袭作为脑膜瘤相关癫痫的一个原因得到了更好的阐明,并具有直观的逻辑,因为它与轴内肿瘤相似。当脑膜瘤侵入脑实质时,肿瘤细胞呈手指状投射,并导致软脑膜-神经胶质基底膜破坏。这可诱导强烈的星形细胞反应,导致微环境改变和癫痫发生。事实上,脑侵袭是CNS WHO 2级脑膜瘤的独立分级标准,提示肿瘤级别较高的患者发生癫痫的风险较大。脑侵袭也与PBTE密切相关,进而促进癫痫的发生。虽然PBTE可在无脑侵袭的情况下发生,但脑水肿体积增加与脑侵袭和癫痫发作风险增加相关。
瘤周脑水肿已被广泛证实与脑膜瘤相关癫痫相关,并被认为是驱动癫痫发生的瘤周变化的替代标志物。在脑膜瘤中,脑水肿是血管源性的,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金属蛋白酶2和9以及水通道蛋白4和5的表达增加相关。脑膜瘤细胞分泌的VEGF诱导软脑膜和肿瘤血管增殖,导致血管和血供增加,以及随后周围脑的水肿。脑水肿可导致神经递质改变、离子通道改变和血脑屏障破坏,所有这些均已被证明可诱导致痫。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有占位效应、侵袭和/或PBTE的脑膜瘤病例都会导致癫痫的形成,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更好地理解这一观察结果。
术前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
有症状的脑膜瘤通常适合手术切除。在术前有癫痫发作的脑膜瘤患者中,53% - 90%的患者切除肿瘤后无癫痫发作,因此无癫痫发作成为手术的主要目标。然而,文献中术后癫痫发作率仍在26%- 60%之间,其中包括未无癫痫发作的患者,以及有癫痫发作的患者未接受治疗的和术后发生癫痫发作的患者。因此,提高我们对脑膜瘤相关癫痫基础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并识别发生术前和术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是当务之急。
本文就脑膜瘤相关癫痫的最新文献进行综述。我们强调了几个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和重叠,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通常意味着具有更强侵袭性、更高级别的基础脑膜瘤。
术前与癫痫发作的关系
发病率
癫痫是颅内脑膜瘤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文献中报道的术前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变化很大,从13%到60%不等在一项包含39项研究和4709例幕上脑膜瘤患者的荟萃分析中,29.2%的患者出现术前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是20%-50%患者的首发症状。
年龄及性别
虽然脑膜瘤在成人中更为常见,但年轻患者(<18岁)发生癫痫发作的风险更高.尚不清楚这种年龄依赖性易感性的基础,但可能是由于儿童人群中不典型和侵袭性脑膜瘤亚型的患病率增加,所致儿童的癫痫发作率为26%至79%,而成人的癫痫发作率为13%至51%,虽然没有直接的比较存在,但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儿童和成人术前癫痫发作的统计学差异分别为42%和23.7%。
同样,尽管脑膜瘤在女性中更常见,但男性术前癫痫发作的可能性几乎是女性的两倍。男性与不典型和间变性脑膜瘤的发病率增加有关。此外,Spille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男性倾向于一种特定类型的脑浸润,包括肿瘤细胞向脑实质的手指状投射,而在女性中,这种模式主要是簇状浸润性生长脑组织侵袭的差异。可能导致癫痫发作的性别差异,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是否存在关联。综上所述,这些变量可能影响男性患者术前癫痫发作发生率的显著增加(图1)。
图1。提出驱动突变、人口统计学、肿瘤特征、癫痫发生机制和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NF2和KL4是与人口统计学和肿瘤因素相关的驱动突变,可增加术前癫痫发作的发生率。KL4是分泌组织学亚型的驱动突变,可产生瘤周脑水肿并增加术前癫痫发作的风险。NF2与男性、肿瘤凸面、肿瘤体积增大、不典型组织学及WHO分级较高有关。这些因素通过脑侵袭、瘤周脑水肿和皮层刺激增加术前癫痫发作的风险。术后癫痫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术前癫痫发作控制不良。
脑侵袭及瘤周脑水肿
脑膜瘤侵袭脑实质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WHO 2级不典型脑膜瘤的一个独立标准。 Hess等证明,术前癫痫发作与脑侵袭相关的风险增加了5倍,与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和PBTE无关(图1)。在术前癫痫发作的患者中,发现脑侵袭的概率比没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增加了2倍以上。脑浸润也与PBTE密切相关。据报道,脑水肿在所有脑膜瘤中占38%-67% ,并已被广泛证明是癫痫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和预测价值(图1)。Mantle等发现,脑浸润性肿瘤每增加1厘米,脑浸润发生率增加20%,平均水肿体积比非浸润性肿瘤高5倍术前有PBTE的患者发生术前癫痫发作的可能性是无PBTE患者的3倍。
考虑到脑脊液间隙和蛛网膜应将肿瘤与脑实质分开,轴外肿瘤与PBTE的关联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领域。脑侵袭破坏了中间的柔脑膜,可能导致脑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学。然而,脑侵袭引起的脑水肿可能与血管源性水肿不同,后者可以在没有脑侵犯的情况下发生。PBTE与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体积、组织学亚型、性激素和受体的表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相互矛盾和不确定的。
CNS WHO分级和组织学亚型
中枢神经系统1级脑膜瘤的某些亚型,包括分泌性、血管瘤性/微囊性和淋巴浆细胞丰富的肿瘤,与其他亚型相比,PBTE高达10-100倍,但只有分泌性亚型与术前癫痫发作风险增加相关。分泌性脑膜瘤是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WHO 1级肿瘤,其特征是局灶性腺体样分化伴分泌液滴,脑水肿风险增加,入院时以癫痫发作为初始症状的可能性几乎是其3倍。潜在的体细胞KLF4突变驱动分泌性脑膜瘤的形成,并通过VEGF的激活调节血管生成。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分泌性脑膜瘤可能是导致癫痫发生的另一种机制。
CNS WHO 2级脑膜瘤根据组织学亚型表现出较高的癫痫发作风险(图1)。组织学不典型WHO 2级脑膜瘤的定义为脑侵袭,或每10个高倍视场有丝分裂计数大于4个有丝分裂数,或5个形态学标准中的至少3个,包括高细胞性、细胞核增大的小细胞、核仁突出、结构丧失或坏死。不典型WHO 2级脑膜瘤与术前癫痫发作直接相关,与无非典型特征的1级脑膜瘤相比,术前癫痫发作的几率增加了2倍。其他中枢神经系统WHO 2级脑膜瘤,包括透明细胞脑膜瘤和脊索样脑膜瘤,未显示与术前癫痫发作显著相关。
考虑到间变性中枢神经系统WHO 3级脑膜瘤的低发病率,大多数研究,包括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要么将2级和3级脑膜瘤合并在一起,要么不调查3级脑膜瘤作为癫痫发作相关的潜在因素。需要进一步调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关联。
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尚不清楚肿瘤体积与术前癫痫发作的关联和临床意义,结果相互矛盾。几项研究表明,随着肿瘤大小的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增加2倍。几项研究表明单因素分析的重要性在多因素分析中被忽略,这表明混杂变量在起作用(图1)。最近一项对5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肿瘤体积和术前癫痫发作之间没有关联。
例如,相对较大的脑膜瘤,取决于颅内位置,更常见的是存在潜在的体细胞NF2突变。这种驱动突变还与更具进袭性的肿瘤特征相关,包括高级别、PBTE和脑侵袭,而这些特征又与术前癫痫发作相关当。控制脑侵袭和PBTE时,Gupte等人发现肿瘤体积和术前癫痫发作之间没有关联。因此,体积较大的肿瘤可能反映出其特征更可能与癫痫发作风险增加相关。
肿瘤位置也可能混淆肿瘤大小的影响。某些颅内位置,如凸面,在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之前,允许较大的肿瘤大小。事实上,发生在非颅底部位的脑膜瘤更可能与术前癫痫发作相关(图1)。非颅底部位癫痫发作风险的增加可能反映了固有的区域依赖的易感性(intrinsic region-dependent vulnerability,),或者可能与易发生癫痫的皮质区域的肿块占位效应增加有关,强调皮层刺激是增加大体积肿瘤术前癫痫发作风险的潜在机制。
研究不一致地确定了幕上区域内与术前癫痫发作相关的特定区域。NF2突变也可以解释这些不一致的结果。具有这种驱动突变的脑膜瘤倾向于沿凸面发生,并倾向于沿颅底发生侧向。因此,与这种分子亚型相关的侵袭性肿瘤特征可能有助于癫痫的形成,而不是位置本身。
癫痫发作的分子基础和关联
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对脑膜瘤的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景观有了深入的了解。根据具有特定临床和预后意义的体细胞驱动突变,超过80%的散发性脑膜瘤被分为至少7个不同的基因组亚群:NF2、POLR2A、SMARCB1、TRAF7、KLF4、参与Hedgehog(即SMO、SUFU)和PI3K(即AKT1E17K)信号通路的分子。迄今为止的一项研究显示脑膜瘤驱动突变与癫痫发作风险增加有关。Gupte等证实NF2突变与术前癫痫发作之间存在显著关系。然而,发现驱动突变本身不足以引起术前癫痫发作。相反,它的作用被认为是通过非典型组织学及其与PBTE的关联来介导的(图2)。除了脑侵袭外,尚不清楚哪些不典型组织学特征(单独或联合)是癫痫发作风险增加的原因。另一种途径涉及不典型组织学和脑侵袭,但这种调解作用并不显著(图2)。
图2。调解分析调查基因组亚群和术前癫痫发作之间的因果途径。NF2亚组通过不典型组织学和瘤周脑水肿的顺序介质对术前癫痫发作有显著的间接作用,而不是直接作用。NF2亚组通过不典型组织学和脑侵袭的顺序介质间接影响术前癫痫发作,但不显著。
脑膜瘤的体细胞NF2驱动突变与更高级别的脑膜瘤和侵袭性特征(如增殖指数升高、脑侵袭、PBTE以及位置)密切相关。有趣的是,Gupte等人没有发现KLF4突变脑膜瘤与术前癫痫发作之间的关联,尽管这些驱动突变与分泌组织学有关。因此,脑膜瘤患者的表现和癫痫发作可能表明潜在的NF2突变和更具进袭性的肿瘤行为。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阐明与脑水肿相关的癫痫发生相关的细胞通路的主要分子驱动因素和趋同点和分歧点。
总的来说,脑膜瘤体细胞驱动突变和术后癫痫发作之间没有关联的报道。然而,当分析仅限于中枢神经系统WHO 1级脑膜瘤时,涉及HH信号通路的突变肿瘤与术后癫痫发作有关。这些肿瘤更可能沿嗅沟发生,通常体积相对较大,并伴有双侧额叶脑水肿。
脑膜瘤驱动突变与癫痫之间的关系仍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虽然人们意识到驱动突变本身不能诱导癫痫发生,但其确切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为了进一步了解脑膜瘤癫痫发病的遗传和分子机制基础,应在这一领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手术在实现无癫痫发作中的作用
手术切除在显著降低脑膜瘤相关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发生率方面非常有效,据报道,69%-90%的患者在术前癫痫发作时无癫痫发作。在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中,Englot等人发现术后癫痫发作自由率平均为69%。此外,大多数脑膜瘤患者在手术后的随访时间为1 - 5年。
术后与癫痫发作的关系
鉴于术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相对于术前癫痫发作要小得多,对术后癫痫发作危险因素的识别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致的,总体上没有显示出很强的流行病学相关性。
术前癫痫
术前脑膜瘤相关癫痫史是术后癫痫发作的最重要易感因素,研究表明,术后癫痫发作患者的风险增加了近6倍(图1)。术前有和无癫痫发作的患者,5年无癫痫发作的比例分别为60%和90%。术前癫痫发作不受控制的患者术后癫痫发作自由发生率降低,术后癫痫发作复发的可能性增加2倍以上。术前癫痫发作的患者术后癫痫发作控制不佳和难治性发作的风险也增加。局灶性癫痫发作与全身性癫痫发作未被证明会影响术后癫痫发作的风险。
这些发现表明,癫痫病灶一旦形成,有可能在术后持续存在。术前控制和不控制癫痫发作之间的差异也可能意味着癫痫发生的病理生理差异,导致癫痫发作阈值总体降低。如果患者在肿瘤切除后仍出现癫痫发作,则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并考虑切除皮质致癫痫灶。
年龄及性别
年龄和性别不太可能与术后癫痫发作有关。Baumgaurten等在2018年的一篇文献综述中发现,六分之一的研究表明,年龄稍小的成年患者癫痫发作的风险增加。同样,性别似乎在术后癫痫发作中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在Baumgaurten综述的单变量分析中,男性发生术后癫痫发作的风险是男性的两倍,但在大多数其他研究中,未能支持年龄或性别与术后癫痫发作之间的关联,这一观察结果受到了破坏。
肿瘤的特点
CNS WHO 2级和3级脑膜瘤的单变量统计分析显示术后癫痫发作的风险增加。间变性或恶性肿瘤(即CNS WHO分级3级)与低分级肿瘤相比,发作结果更差,但无统计学意义。虽然高级别脑膜瘤可能通过增加PBTE和脑侵袭间接增加术后癫痫发作的风险是直观的,但尚未发现这些关联像术前那样强烈。
PBTE如何影响术后癫痫发作的风险尚不清楚。Chen等人证实,术后PBTE >1 cm与癫痫发作有关;然而,在多变量分析中,当包括术前癫痫发作史的患者时,这种显著的影响就消失了。同样,脑侵袭似乎并不直接影响术后癫痫发作这些发现表明,术前PBTE和脑浸润可能足以诱导癫痫发生,但一旦皮层内形成癫痫区就不是必需的了。
切除的程度在实现癫痫发作自由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包括残余肿瘤体积和肿瘤位置。总的全切除术(GTR)已被证明可显著降低术后癫痫发作率然而,某些肿瘤位置阻碍了GTR,导致残留肿瘤体积。的确,切除程度,术前肿瘤体积。肿瘤残留体积是术后癫痫发作的预测指标。在癫痫发作未经治疗(seizure-naïve)患者中,STR与术后癫痫发作风险增加相关。此外,残余肿瘤直径大于3-4厘米与术后癫痫发作有关。
肿瘤位置是术后癫痫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凸面/矢状窦旁/镰旁肿瘤患者术后癫痫发作增加3- 6倍。有趣的是,与术前癫痫发作相比,Englot等发现颅底肿瘤术后通常发生癫痫发作,可能是由于这些肿瘤位置困难,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关键,从而限制了切除术的范围。
术后癫痫发作中残留肿瘤的风险可能反映了与术后癫痫发作的直接和间接关联。残留肿瘤可能通过皮层刺激直接增加术后癫痫发作的风险,因为直观地看,相对较大的残留肿瘤体积可能会加重对皮层的影响,并可能与其他手术危险因素相关,如增加脑操作或收缩,导致缺血并影响术后致痫性。
与手术有关的几个因素与术后癫痫发作风险增加有关。术后缺血、新的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或Karnofsky 一般表现状态(Performance Score)评分≤70与癫痫发作风险增加相关。有术后内科或外科并发症的患者,如新的虚弱、肺炎、中风或颅内出血,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发生术后癫痫发作的风险增加3倍事实上,经历术后癫痫发作的患者似乎有一个更复杂的术后临床过程。
肿瘤复发/进展及辅助治疗
很少,患者出现术后新发癫痫发作,这通常发生在手术切除数年后。在这种情况下,癫痫发作可能表明肿瘤复发。事实上,肿瘤复发也被证明是癫痫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在未出现肿瘤复发的病例中,癫痫发作的病因往往不清楚。无论术前是否有癫痫发作,肿瘤进展也是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
同样,术后癫痫发作的患者也更有可能接受术后放疗,这强调了癫痫发作与高级别脑膜瘤的关系。尽管术后放疗本身与癫痫发作增加之间似乎没有关联,但辐射诱导的血管病变作为癫痫发生的潜在机制的作用尚不清楚。 Gupte等人确实注意到脑膜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前癫痫发作的风险增加,因此癫痫发作不太可能是放射的影响,而更可能是由于癫痫发作的历史,在某些情况下潜在的更高级别和残留的肿瘤。
抗癫痫药物在脑膜瘤中的作用
鉴于癫痫发作是脑膜瘤最常见的表现症状之一,许多脑膜瘤患者开始使用抗癫痫药物(AED)。第一线治疗通常由单一药物组成,特别是对于单纯性部分性癫痫左乙拉西坦在肿瘤性癫痫中已得到广泛研究,因此成为与脑膜瘤相关癫痫的最常用药物。较不常用的药物包括丙戊酸、卡马西平、拉莫三嗪、苯妥英和拉科酰胺(lacosamide)。
考虑到许多AED和其他药物(包括化疗)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酶共享共同的代谢途径,在选择AED时必须仔细考虑AED的风险特征、副作用和代谢途径。
尽管手术切除脑膜瘤已被证明可显著降低术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但目前的数据表明,由于癫痫发作在术后持续的风险相对较高,术前癫痫发作患者应继续使用AED。
建议逐步停用AED,当患者在一段时间内无癫痫发作时停用。对于术前癫痫发作的患者,大多数患者(65%)在手术后不到12个月就停止使用AED,而少数患者(35%)继续终身使用AED治疗。如果术后癫痫发作持续超过12个月无,癫痫发作的可能性就会降低。需要进一步调查以确定符合耐药癫痫标准的患者的比率和危险因素。
对于难治性癫痫发作的患者,转诊到癫痫专科医生是合适的。同样,在某些情况下,考虑更多针对“癫痫”的外科手术可能比切除脑膜瘤更有利。例如,脑膜瘤引起的颞叶压迫可能诱发神经胶质瘤,导致双重病理驱动癫痫。即使在GTR术后,也可能持续存在持续的癫痫发作。一些作者主张进一步切除颞叶病变以改善术后癫痫的控制。
最近,神经肿瘤学会和欧洲神经肿瘤协会发布的2021年指南解决了AED在预防癫痫发作中的作用,该指南建议对未发作的新诊断肿瘤患者不使用AED。然而,Islam等认为,对于某些癫痫发作未接受过治疗的(seizure-naïve)患者,癫痫发作的风险可能更高,预防性抗癫痫药的启动是有必要的。高危因素包括术前影像中肿瘤位于凸面、额顶位置或中线移位。如果可行,还需要进一步的随机对照研究。
病例说明
为了说明上述联系,我们提出一个48岁的出现新发作癫痫接受左乙拉西坦治疗的男性患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患者右侧额叶轴外肿块相对较大,符合凸面脑膜瘤(图3a)及周围PBTE(图3b)。他失访近一年,随后在重新成像显示肿瘤体积和瘤周脑水肿增加后转诊给资深作者。他接受了右侧颅脑切开术(GTR)(图3c)。最终的综合诊断为CNS WHO 2级脑膜瘤(不典型组织学),伴有潜在的NF2驱动突变、染色体不稳定和拷贝数变异,包括染色体1、10、14、16、18和22的杂合性缺失。随后他接受了分割放疗。四年后,他出现左侧虚弱并伴有相应的肿瘤复发,他接受了简单的再切除手术。他没有癫痫发作,目前没有使用抗癫痫药。
图3。WHO 2级脑膜瘤NF2突变患者癫痫发作的磁共振成像。对比成像的T1加权图像显示轴外病变导致下皮层受压和肿块占位效应(a)。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 MRI显示肿瘤周围脑水肿(b)。术后对比成像的T1加权MRI,没有肿瘤残留的证据(c)。
该病例强调了某些危险因素,如男性、高肿瘤分级、凸面位置、PBTE、染色体不稳定性和潜在的NF2突变,所有这些都与脑膜瘤患者的癫痫发作有关。GTR后实现无癫痫发作。
结论
脑膜瘤相关癫痫相对常见,考虑到这些肿瘤的轴外位置,这可能令人惊讶。脑膜瘤患者的癫痫发作与影响皮层微环境和产生轴内癫痫灶的因素有关,如肿瘤侵袭脑和/或相关的脑实质内水肿。虽然肿瘤生物学对脑膜瘤相关癫痫的产生没有直接影响,但在这一特定亚群患者中,与脑膜瘤相关的更常见的潜在NF2驱动突变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促成因素,并可能通过不典型组织学和PBTE介导。此外,潜在的NF2突变与脑膜瘤患者癫痫发作相关的其他变量有关,如凸面、非颅底位置、体积、组织学和性别。手术切除提供了较高的无癫痫发作率,并允许患者脱离AED。术前癫痫发作,特别是控制不佳的癫痫发作,是脑膜瘤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最重要因素。出现癫痫的病人可能预示着潜在的更具进袭性的脑膜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