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5日发布 | 1194阅读
创伤

减压开颅术与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疗效比较

王文佳

海军总医院

冯军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王知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英国剑桥大学阿登布鲁克医院的P.J. Hutchinson等进行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成人患者进行开颅术和减压开颅术的预后。结果发表于2023年4月的《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Hutchinson PJ, et al. N Engl J Med. 2023 Apr 23. doi: 10.1056/NEJMoa2214172.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通常需要通过开颅术(保留骨瓣)(craniotomy)或减压开颅术(不保留骨瓣,或称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治疗。由于急性硬膜下血肿常伴随脑实质损伤,引起术中术后脑肿胀,去骨瓣减压术实施非常广泛。清除急性硬膜下血肿后骨瓣去除或保留对疗效的影响并未充分研究,骨瓣去除后需再次手术重建(修补)颅骨也具有风险。英国剑桥大学阿登布鲁克医院的P.J. Hutchinson等进行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成人患者进行开颅术和减压开颅术的预后。结果发表于2023年4月的《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线。


研究方法



该研究将16岁以上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开颅术组和减压开颅术组。纳入标准是CT发现急性硬膜下血肿需要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者,受伤和血肿发展时间不限,可包括额外的脑损伤。双侧急性硬膜下血肿、严重并发疾病可能导致不良结局者不入选。入选者骨瓣的前后径须达11厘米以上,硬膜打开,血肿清除,必要时清除脑内血肿或脑挫裂伤组织。血肿清除后分入骨瓣保留组或去除组。如脑肿胀严重无法回纳骨瓣者则不再入组。主要结局指标是12个月时根据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进行评估,次要结局包括6个月时的GOSE评分和根据EuroQol Group 5-Dimension 5-Level问卷(EQ-5D-5L)评估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



研究纳入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间包括英国、印度、加拿大、马来西亚、德国、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匈牙利、巴基斯坦和新加坡等11个国家40家医疗中心的450例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其中228例分至开颅术组,222例分到减压开颅术组。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似。通过GCS评分、瞳孔对光反应、受伤机制、是否有重大非颅脑损伤和病史的评估,两组患者的脑损伤严重程度相似。两组中,约有15%患者正在接受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65%患者的基线GCS评分为3-8分。两组患者在基线时头部CT结果也相似;开颅术组中,56.1%患者为右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减压开颅术组中,53.6%患者为左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两组骨瓣直径中位数均为13厘米(四分位数间距为12-14)。


在术后12个月时,两组GOSE评分的共同优势比=0.85;95% CI,0.60-1.18;P=0.32。6个月时的结果类似。在12个月时,开颅术组30.2%患者死亡,减压开颅术组32.2%患者死亡;无意识状态发生率为2.3%比2.8%,下肢或上肢功能预后良好发生率为25.6%比19.9%。两组患者在12个月时的EQ-5D-5L评分相似。在随机分组后2周内,开颅术组有28例(14.6%)进行再次颅脑手术,其中18例因脑肿胀行去骨瓣减压术;而减压开颅术组有13例(6.9%)再次颅脑手术。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在开颅术组为3.9%,在减压开颅术组为12.2%。


研究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接受开颅术或减压开颅术后12个月时的病残率和生活质量结局相似。开颅术组再次手术率较高,而减压开颅术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1.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