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近日,药学院袁静青年研究员/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与中国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宾夕法尼亚大学Perelman医学院、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以及美国田纳西大学合作,在《柳叶刀·区域健康》(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以“Age and geographic disparities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prehospital delay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using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data”为题在线发表了关于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院前延误情况的横断面研究。这是首个基于全国多中心登记大数据的卒中人群的院前延误差异的描述性研究。复旦大学袁静青年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王陇德院士、刘仁玉教授、赵静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Yuan J, Lu ZK, Xiong X, Li M, Liu Y, Wang LD, Liu R, Zhao J. Age and geographic disparities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prehospital delay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using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data.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3 Jan 16;33:100693. doi: 10.1016/j.lanwpc.2023.100693. PMID: 37181525; PMCID: PMC10166992.] 研 究 背 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我国成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升高趋势,疾病负担不断加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重在“抢时间”,尽快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以减少脑组织坏死,尽可能恢复脑组织功能。血管复通手段分为静脉溶栓与机械取栓,发病后3h内为静脉溶栓的最佳时间窗,按患者具体情况可拓展至4.5h内,机械取栓时间窗为6h内。近年来,我国已全面推广卒中诊治绿色通道,设置卒中中心,极大地缩短了院内延误时间。 研 究 方 法 该研究以院前延误时间窗为切入点,将OTD(从发病到入院)时间划分为0-3h、3.0-5.9h、6.0-11.9h、12.0-23.9h、24-47.9h、2-7d,重点关注3h黄金治疗窗,主要研究指标为3h内入院率。以中国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BOSC)的多中心登记数据为数据源,该研究最终纳入了全国78389位发病后7日内的卒中患者,按年龄、性别、省份、地理区位、城乡、卒中严重程度、发病时间(白天或夜晚、工作日或周末)、转运方式、患者来源划分为不同亚组,分别定性定量描述其OTD时间和3h内入院率(见下图)。 研 究 结 果 结果显示,我国卒中患者OTD时间中位数高达23.83h,仅约十分之一的患者能在黄金3小时内抵达医院。18-64岁青中年患者的OTD时间显著长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且3h内入院率更低。女性比男性OTD时间更长但3h内入院率无显著差异。从地理区域看,西北地区3h到院率最低;其中甘肃居于全国末位,仅3.45%的患者能3h内入院,北京居全国首位,3h内入院率达18.40%。全国城市地区3h内入院率两倍于农村地区。 目前我国脑卒中3h内入院率仅为欧美国家的五分之一左右,绝大多数患者无法及时入院,院前延误情况在中青年患者、农村地区、欠发达省区中更为严重,亟须加强关注我国年轻一代及各类经济弱势群体和地区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治情况。该研究采用2020年全年全国各省脑卒中登记数据,立体展示了我国在脑卒中救治方面的地区差异、年龄差异等分布现状,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通 讯 作 者 王陇德 院士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他提出并领导组建了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提高了我国传染病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应对了近年发生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提出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控制新策略,并组织试点成功,此策略可解决我国湖区血吸虫病反复感染、无法彻底控制的难题,已在全国推广;推进慢性病防控策略向“预防为主”转移,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全国“脑中风筛查及防控工程”,组建了全国脑卒中防治基地网络及直报系统。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The Lancet》、《AIDS》、《中华医学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多部专著。 他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2005年,2017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09年)、二等奖1项(2008年)。2007年,因其在中国艾滋病和结核病控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颁发的“应对艾滋病杰出领导和持续贡献”奖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结核病控制“高川”奖。他还曾获得“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0年),“全国卫生防疫防治工作先进个人”(1993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无烟日奖”(2014年)等荣誉。 王陇德曾经担任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技术和策略专家组(Strategic and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for Tuberculosis)成员、UNAIDS亚太地区艾滋病控制和发展领导论坛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 of Asia Pacific Leadership Forum on HIV/AIDS and Development)委员。现还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专家组副组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刘仁玉 教授 国际华人麻醉学院的候任院长 (2016~2018),国际转化医学联盟秘书长,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疼痛学分会名誉主委,美国华人执业医生协会常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副教授,博士后导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海外常务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海外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卒中学会中风120特别行动组组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教员。 赵静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复旦大学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长期从事脑血管病及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等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及闵行区科委课题5项。第一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现任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卒中规范化诊治小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脑同治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扫描二维码或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