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读
无论是外科夹闭亦或介入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而瘤内扰流装置WEB™的出现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在世界多项临床试验中,WEB™均表现出了在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神介资讯平台联合MicroVention公司共同打造“WEBest一网无余”动脉瘤扰流装置专栏,旨在分享瘤内扰流装置WEB™最新使用经验、技巧。本期为大家分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万杰清教授团队带来的应用WEB™瘤内扰流装置治疗2例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欢迎广大同道阅读、交流、探讨!
术者简介
万杰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兼神经外科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中青年专家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脑血管病介入学组副组长
曾获得仁济医院首届十佳青年,第二医科大学新长征突击手和优秀仁济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2010仁济医院首届优秀青年临床骨干。分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已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15篇
丁圣豪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外科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缺血性诊疗规范学组组员
负责国家卫健委课题一项,市级申康课题一项
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 7篇
擅长脑、脊髓血管疾病的血管内诊断及治疗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68岁。
术前诊断:
1. 颅内动脉瘤
2. 颈内动脉狭窄
3. 脑梗死个人史
4. 前交通复合体动脉瘤
术前影像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全麻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以Seldinger法穿刺左侧股动脉,一次成功,置入6F导管鞘,更换6F长鞘,全身肝素化,以6F-115中间导管行左侧颈内动脉造影及3D选择造影。
造影提示:前交通动脉瘤,伴子瘤,形态不规则,双侧大脑前动脉显影良好。
动脉瘤测量
动脉瘤平均瘤体宽度5.2mm,高度4.63mm,瘤颈宽4.3mm。
手术方案
经测量后充分评估,选用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7*3mm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
手术材料
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7*3mm
VIA™ 21微导管
Catalyst7 6F 115cm中间导管
6F长鞘
Synchro导丝
治疗过程
选择合适工作角度,VIA™ 21 154cm微导管经6F长鞘+6F 115cm中间导管超选至前交通动脉瘤瘤腔内1/3处,VIA™微导管到位后暂停,重新路图。
将WEB™ SL 7*3mm经VIA™ 21微导管置于瘤腔,缓慢推送至微导管顶端,暂停,WEB™和VIA™导管的推送力与回弹力达到平衡后,重新路图。
缓慢推出WEB™至种子,萌芽状态,萌芽至开花间状态,将WEB™向瘤腔内远端缓慢推送,推送至瘤顶位置,固定WEB™推送杆并回撤VIA™导管,完成WEB™完全释放。
造影及CT重建,确认WEB™在动脉瘤内位置,确认装置受到侧向挤压力,贴紧瘤壁,充分覆盖瘤颈,没有疝出,不影响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血流。
推送导丝轻轻按摩WEB™,回撤VIA™导管距离WEB™近端Marker点3mm以上。
造影观察WEB™形态和位置。
去除系统张力,透视下对WEB™进行解脱,VIA™导管回收推送导丝。
解脱后,多角度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瘤腔内有明显造影剂滞留,分支血管及载瘤动脉血流通畅,手术顺利,行即刻Xper-CT,颅内未见出血。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53岁。
术前诊断:
1. 颅内动脉瘤
2. 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
术前影像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全麻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以seldinger法穿侧右侧股动脉,一次成功,置入6F导管鞘,全身肝素化,置入6F长鞘,以6F-115中间导管导管置于左侧椎动脉V2远端进行造影及3D选择造影。
造影提示: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囊状,形态规则,大小约7.4*7.2mm,瘤颈宽4.4mm。
动脉瘤测量
动脉瘤宽7.6mm,高5.97mm
动脉瘤宽8.12mm,高4.97mm
动脉瘤宽6.6mm,高4.8mm
动脉瘤宽7.9mm,高4.8mm
手术方案
经测量后充分评估,选用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9*4mm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
手术材料
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9*4mm
VIA™ 27微导管
6F 115cm中间导管
6F 70cm长鞘
治疗过程
选择合适工作角度,VIA™ 27 154cm微导管经6F长鞘+6F 115cm中间导管超选至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瘤体1/2处,VIA™微导管到位后暂停,重新路图。
缓慢推出WEB™从种子-萌芽-萌芽开花间状态,将WEB™缓慢推送至瘤腔内远端,固定WEB™推送杆并回撤VIA™微导管,完成WEB™完全释放并调整形态。
造影,确认WEB™在动脉瘤瘤内位置,确认WEB™受到侧向挤压力,贴紧瘤壁,WEB™内造影剂滞留。WEB™近端局部突出于左侧P1段,需重新调整WEB™形态。
多次回收WEB™至开花,调整WEB™位置及形态,造影后见双侧大脑后动脉显影良好无明显狭窄。
透视下将VIA™ 21微导管回撤至距离WEB™近端marker点2-3mm,去除系统张力后,对WEB™进行解脱。
解脱后,多角度复查造影,可见WEB™内造影剂滞留,分支血管及载瘤动脉血流正常,手术顺利,行即刻Xper-CT颅内未见出血。
术后体会
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一直是介入治疗的难点,传统方法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且花费大,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双抗,同时病人出现动脉瘤残留几率大,复发率高,且脑梗死风险大。
而瘤内扰流装置WEB™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将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操作简单,WEB™释放后能够顺应动脉瘤形态且贴壁性良好,扰流作用明显,术后即刻造影剂滞留,病人术后恢复良好,且术后无需长期服用双抗,是更佳的选择。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