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读
无论是外科夹闭亦或介入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而瘤内扰流装置WEB™的出现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在世界多项临床试验中,WEB™均表现出了在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神介资讯平台联合MicroVention公司共同打造“WEBest一网无余”动脉瘤扰流装置专栏,旨在分享瘤内扰流装置WEB™最新使用经验、技巧。本期为大家分享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姚声涛教授带来的应用WEB™瘤内扰流装置治疗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动脉瘤,欢迎广大同道阅读、交流、探讨!
术者简介
姚声涛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中共党员,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神经外科二病区(脑血管病科)主任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微侵袭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贵州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贵州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贵州省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
吴阶平基金会脑血管病分会全国委员
遵义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
贵州省高级职称评审专家
遵义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近5年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1项,发表SCI 10篇,中文核心20余篇。《Bioscience Reports》、《Cell Communication and Adhesion》等杂志审稿人。2014年被评为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优秀中青年专家,2016年荣获全省百名“优秀医生,外科能手”荣誉称号。连续5年,2014年起每年举办“西南暨贵州省脑血管病高峰论坛”,每次邀请国内顶尖医院著名专家40余人讲座,400余人参会。带动科室和全省50余家地、州、市及县级医院签订学科联盟,极大推动了贵州脑血管病事业的发展
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30余年,在脑血管病、颅脑外伤、颅内肿瘤、椎管肿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脑血管疾病血管内介入手术和开颅手术治疗,率先在贵州省特别是遵义地区开展急性脑梗塞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术和取栓手术、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颅内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栓塞术、颅内外血管吻合搭桥术,独立完成脑血管病开颅和介入手术1万余例,取得了良好的诊疗效果
带教导师
Jonathan Zhang
美国夏威夷皇后医学中心
夏威夷皇后医疗中心神经学研究所神经外科中心,医学博士,临床神经外科教授
Member of Alpha Omega Alpha(AOA)Honor Medical Society
Member of 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CNS)Section on Tumors Cerebrovascular Section
Member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AANS)Cerebrovascular Section
Member of Americ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ASNR)
Member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f Georgia
Senior Member of Society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Member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Member of Harris County Medical Society
Member of Chinese American Doctors Association of Houston
Operative Neurosurgery, Associate Editor, Cerebrovascular Section; Editorial Board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74岁。
主诉:头晕20天,咳嗽咳痰一周。
病史:20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昏、头痛,无视物旅转,无耳鸣等,1周前感冒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白色黏液痰,不易咳出,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心慌气促等,转入我院予以治疗,急诊以“动脉瘤”收入我科。
术前诊断:
1. 前交通复合体动脉瘤
2. 原发性高血压3级
术前影像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全麻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以Seldinger法穿刺左侧股动脉,一次成功,置入8F导管鞘,全身肝素化,置入6F长鞘,以5F-125单弯造影导管行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及3D选择造影。
造影提示:前交通动脉瘤,伴子瘤,形态不规则,双侧大脑前动脉显影良好。
动脉瘤测量
动脉瘤平均瘤体宽度5.42mm,最小高度5.21mm。
手术方案
经测量后充分评估,选用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7*3mm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
手术材料
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7*3mm
VIA™ 21微导管
5F 中间导管
Synchro 导丝
Neuron Max 6F长鞘
治疗过程
选择合适工作角度,VIA™ 21 154cm微导管经6F长鞘+5F中间导管超选至前交通动脉瘤瘤顶处,后稍调整位置于动脉瘤瘤腔内1/3处,VIA™微导管到位后暂停,重新路图。
将WEB™ SL7*3mm经VIA™ 21微导管置于瘤腔,缓慢推送至微导管顶端,暂停,WEB™和VIA™导管的推送力与回弹力达到平衡后,重新路图。
缓慢推出WEB™至种子,萌芽状态,萌芽至开花间状态,将WEB™向瘤腔内远端缓慢推送,推送至瘤顶位置,固定WEB™推送杆并回撤VIA™导管,完成WEB™完全释放,回撤VIA™导管距离WEB™近端Marker点3mm以上。
造影及CT重建,确认WEB™在动脉瘤内位置,确认装置受到侧向挤压力,贴紧瘤壁,充分覆盖瘤颈,没有疝出,不影响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血流。
去除系统张力,透视下对WEB™进行解脱。
解脱后,多角度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瘤腔内有明显造影剂滞留,分支血管及载瘤动脉血流通畅,手术顺利。
术后体会
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一直是介入治疗的难点,传统方法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且花费大,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双抗,同时病人出现动脉瘤残留几率大,复发率高,且脑梗死风险大。
而瘤内扰流装置WEB™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将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操作简单,WEB™释放后能够顺应动脉瘤形态且贴壁性良好,扰流作用明显,术后即刻造影剂滞留,病人术后恢复良好,且术后无需长期服用双抗,是更佳的选择。
病例回顾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